“美”的维度
如此这般“美”的背后,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其他维度里直达心灵的感动与温度?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是洛神如诗如画之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成为我国传统的美的标准;后来,“巧笑倩兮”之中逐渐潜入了人们对《聊斋》里那些美人如斯皮囊下丑恶心灵的质疑······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溯洄从之”,而从不放弃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朝,精致完美的皮相得来则是易如反掌。但,如此这般“美”的背后,我们是否还忽略了其他维度里直达心灵的感动与温度?
诚然,喜爱一切美的事物,仿佛是无可辩驳的人之本能、心之所向。美颜正是我们给世界添上的缤纷一笔,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一套俏丽装束。它让我们乘上科技的列车,驶向没有缺憾的城堡,让“自己”更迅速容易地被看见、被认可、被喜爱,也让我们有资本去畅想关于自信的美好童话生活。但若所有人将目光滞留在这最浅显的维度上,那么美颜给予我们的自信和满足感也只是瞬时的解药,它夹杂着人性中的虚荣急速膨胀。原本真实动人的花朵在廉价的滤镜之下黯淡成平庸的人造假花,虽娇艳更甚,却是一戳即破的泡影。浮躁而又娱乐至死的世界为轻质的虚荣提供温床,让这朵妖娆玫瑰肆意蔓延开去,成就一片光怪陆离的花园。这让我想到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人人皆美的文明社会,技术的改革和推动为整个世界化上了精致的妆容,然而其中个体只沦为一具没有灵魂的空洞皮囊行走在美丽却单调的乌托邦之中。这样的世界,真的美吗?
“美颜文化”或许正是社会审美缺失的一个缩影,当所有人对同一个美的标准趋之若鹜,个体差异性和美的多样性则被彻底抹灭。千人一面的美却是折射出不尽相同的自卑与欲望。人们在无尽嘲笑东施效颦之时,却也不管不顾地在照片里修饰自己,这份不自觉的趋同心理正悄然侵噬个体的独特性,也将我们拖曳至一个平庸之恶的无底深渊。回望历史,改变世界美学的不正是那些与当时世人普世审美相悖的另一面吗?在人人为巴黎沙龙上古典写实的人物描摹津津乐道时,莫奈却用印象派里捕捉光影的方式蹲守在火车站、码头边,晕染出纷繁多变的蒸汽云雾和壮丽动人的《日出印象》;是凡·高不为世人所解的旋舞的《星夜》开启了人们对美的另一番解读;更有杜尚的小便池、毕加索的抽象派为艺术、为美学注入更多关于世界的思考和创新的表达。审美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更不该局限于常设的“规则”。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突破思想的防线,才筑就了但丁的《神曲》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对“人”的赞美。脱去宗教信仰高贵雍容的外衣之后,他们回到人的本原,去探寻更多关于人性之美的光辉闪耀处。
除却“不同”所带来的美的无限广度,美的深度亦是当今人们无暇顾及的另一重境地。灯火之上,镜头之下,科技能掩饰外形的缺憾,又如何填补内心的贫乏和空虚?在“美颜文化”冲击之下,我们仿佛失去了感受人本的粗糙和灵魂的沉浸。前段时间,“流浪大师”沈巍的突然成名仿佛就是给这精致而虚伪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拾荒者实则学富五车,庄子的《逍遥游》、孔子的《论语》等经典信手拈来,他为了践行自己的环保理念,不惜以一副不入流的皮囊去丰富他曾经一度匮乏空洞的心灵。而那些“美丽”的都市人放下高傲的优越感去亲近他,赞美他,只为在社交软件上留下自身敬仰学识的痕迹。当网络主播化着精美的妆容和沈巍合影时,无言的讽刺不言而喻。是啊,人们清晰地知晓外在美的肤浅,可又有多少人还愿意舍弃浪费在修图上的时间去体会黄卷掩青灯的“美”的质感?“美”在《边城》青山半落、风景独好中那翠翠清澈的明眸里摇荡;“美”在陶渊明采菊东篱、把酒盈樽那份归去来兮的性情中绽放;“美”是博尔赫斯“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是叶芝“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后依然荡漾泉涌的爱与陪伴···.·太多太多文字里流淌着感动,太多太多关于爱和悲伤的“美”的撰写。即使“美颜”将你美化得毫无瑕疵,依然也有它鞭长莫及之处-在那里,美留给了我们共情的想象力和浸润心灵的文化净土。
当然,除了文学,我们还有《安魂曲》里关于生死的祷告,有《千里江山图》中流转的巍巍山河。这些“美”给予我们历史沉淀的人类文明精粹,以共鸣的情感内核哺育我们饥渴的心。我想,或许正是对于艺术厚度和美学质感的理解力缺乏,才让一些国人在巴黎圣母院着火焚毁时呐喊叫好以报圆明园之仇。这刻薄的冷漠是对文明结晶的无视和贬低,更是人性沉沦的悲哀。当人们不再感知琉璃花窗之美,也听不到卡西莫多的钟楼之声,那么镜头下再美丽的皮囊也无法承载灵魂浸润后的重量。所以,我们在谈论“美”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美”绝不只是千篇一律的漂亮脸颊,不是那个追求完美却忽视个体独特性、束缚思想的美颜新世界;美,存在于突破规则、突破平庸的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存在于从字里行间汲取养分的宁静与沉淀中,也是那在光怪陆离世界中依旧保有光辉的艺术共情和人性的美好与温度。愿每个人都能在纷繁世界里寻找到构建自我、丰满灵魂的“美”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