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鼓
神奇的石鼓,不仅石鼓文字神奇,它的前世今生经历以及历代“石鼓人”对它们的守护,更是让人听来神奇跌宕。
去北京游玩,故宫不能不去;去故宫参观,石鼓馆不能不去。因为那里有神奇的石鼓!
神奇的石鼓,神奇在石鼓文上。
可是几年前,第一次走进故宫石鼓馆,看到十块黑不溜秋、上小下大、外形像鼓的大石头,我心里直犯嘀咕:几块石头有什么神奇的?石鼓上刻着看不懂的奇怪古文字,虽有资料介绍,我也只是象征性地看看,算是来过石鼓馆了。
美术课上,老师介绍汉字起源时,把石鼓文拓本图片投影给我们看,说石鼓文是稀世遗文,是东周时期秦国的刻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顿感震惊和神奇。老师一边讲解“石鼓文是金文大篆到秦小篆的过渡文字”,一边让我们临摹石鼓文字,感受它的遒劲有力。石鼓文字体整齐划一、繁复但不乱,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太方便。当听到“石鼓文是现代方块汉字之祖”时,我好后悔当初没有仔细参观看看介绍,以致与稀世国宝-石鼓文失之交臂。
去年暑假,再去故宫,我特意去了整修过的石鼓馆,去感受石鼓的神奇。高大宽敞的展馆,十面石鼓五五相对排开,西端是元代的《石鼓文音训》石碑。每面石鼓后面衬以拓片资料和相关文字。讲解员姐姐的解说一次次震撼着我。原来十面石鼓上神奇的文字,是秦献公十一年的十首四言诗,完整地呈现了秦人先祖驰骋原野、畋猎的场景。我试着跟读几句,唯美的文风、开阔的视角,张扬着秦人先祖自信、豪迈的气概。难怪有学者说石鼓有着文化史诗般的重要意义。
神奇的石鼓,不仅石鼓文字神奇,它的前世今生经历以及历代“石鼓人”对它们的守护,更是让人听来神奇跌宕。
627年唐朝时,一位牧羊老人在陕西宝鸡岐山荒郊偶然发现石鼓,石鼓上原刻718字还存465个字,一半无法辨认。石鼓先后放在太学府、凤翔文庙。五代十国战乱,下落不明。宋仁宗时,找到九面鼓。宋皇祐四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多方查访,找到被截成石臼的“乍原”石鼓。为防432个石鼓文字磨损,宋徽宗下令用黄金填筑在石鼓文字间。靖康之变时金人挖去黄金,又将石鼓弃置荒野。到元代国子教授虞集发现石鼓,保存在文庙大成门内。
朝代更迭,石鼓命途多舛,背负着令人唏嘘的残断历史。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最终被守护在故宫。隔着玻璃,望着石鼓,传奇身世的背后,是一代代“石鼓人”不断摸索、从没间断的神奇守护故事。
抗战爆发时,石鼓被迫转至上海,后移南京,迁宝鸡,到成都,最 76后在峨眉县临时库房中度过漫长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鼓回到故宫。翻越过秦岭雪山,穿越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几经颠沛流离,直径约1米、重约1吨的石鼓,奇迹般完好,这归功于故宫人的精心守护:他们细致地将浸湿的高丽纸敷在石鼓面上,让石皮不脱落,来保护这稀世奇文。其中尤以梁家五代故宫守护人为典型代表。抗战时梁家第一代守护人梁廷炜辗转全国16年,将石鼓等国宝护送到南京。抗战后梁匡忠又将石鼓等毫发无损运回北平。如今,第五代守护人梁金生已在故宫工作40年,他曾用七年时间只做一件事,把故宫186万余件文物一一找出来,清点、标记和抽查·····这就是一代代神奇国宝守护人坚守的本心!他们是用生命在保护国宝。
神奇的石鼓,源于神奇的石鼓文,更源于神奇的“石鼓人”的坚守!在石鼓馆,我一次次被感动着。“石鼓人”用诚挚的本心守护着中国的文化,守护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基因。古物在,文明就在;文化在,民族魂就在,我们的精神支柱就永存。站在馆内,我静静地与神奇的石鼓对视着···..·
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从外看,这十个黑不溜秋的石鼓一点儿也不神奇,只有走近它、接触它、倾听它、感知它,才会发现它的神奇所在。新生代的我们更应该常怀敬意,守护好我们的国宝,传承好我们民族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和文脉!
所以我也要说:去北京游玩,故宫要去;去故宫参观,石鼓馆定要去。你要静静地面对它,好好体味石鼓的“神奇”!
- 上一篇: 原来,答案就在时间里
- 下一篇: 情节安排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