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迷宫与自我
“镜子”映照的仅仅是我们的一面,是分散的-绝无可能是一个 完整的“自我”。
人似乎总是需要借助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周围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我们做出评价:老师评价我们的成绩,上司评价我们的业绩,共事者与友人评价我们的为人,家人评价我们的细枝末节······
我们的社会角色是学生,是下属,是朋友,乃至是家长或子女。再者,我们是“我们”-“人”既是完整的也是分散的。我们处在一座镜子迷宫的中心,它由他人的语言与感情拼凑而成,镜像散乱地组装出一个“自我”的模样来。我们对魏征谏言中所说的“兼听则明”深信不疑,因为我们正是通过迷宫中的一个又一个镜像了解自己、塑造自己:正面、背面、侧面·····回首过去,齐威王与邹忌,秦始皇与李斯,唐太宗与魏征,直言敢谏的臣子与虚心纳谏的君王促成了一桩桩美谈,无不彰显了他人言语的重要性。放眼当下,小孩子听了话便向大人要一颗糖吃,人行了善便渴望一句感谢或夸奖,我们犹豫不决便希望从师长那儿得到一个颔首······他人的情感成了我们的支柱。语言和情感都是镜子,镜子塑造了我们的千张面孔:乖孩子、大善人、成功者等等。这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充实而安定。
然而,一旦人生中经历了没有人关怀鼓励的时刻,如同镜子迷宫中的镜子一下子被撤去,黑暗降临,光明不再,我们无法看清自己,人格也无从被塑造-人真是太脆弱了,轻易地迷失了自我。迷茫之中我们手足无措以至于行为过激,我们痛苦甚至是疯狂。一年之中,太多轻生者的新闻传入我们的耳中,那是一个又一个人失去自我的无助灵魂。没有“镜子”我们就无法看清自我了吗?诚然,“镜子”所呈现的景象直观清晰,但不可否认,不同人基于不同的观点做出的评价五花八门,我们在此基础上构筑的自我避免不了有所变形。“镜子”映照的仅仅是我们的一个面,是分散的-绝无可能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而人在扮演着千张面孔,处在分散的状态之余,不能失去了作为完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这需要我们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当我们迫切地追求他人的言语与感情之前,不妨先进行自我评估:不要问自己“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而要问自己“我这样做,我自己怎么想”。当我们深陷泥潭遭遇挫折时,别先转而投向亲人、友人的怀抱,而要自省、自信进而独立寻找出路。一个人是先作为一个个体,无数的个体才构筑了社会,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当前者固定后,后者才得以变化多端。诚如陈寅恪所言,我们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人作为完整个体最基础的要求。
当然,追求“独立”与“自由”绝不意味着一意孤行。莎翁曾说,“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照镜子”是必要的,我们从镜子中注意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角落,并加以重塑。“镜子”起到的作用更多是修正,而非从无到有的创造。
向前走吧,路过镜子迷宫,照上一照,前方还有漫漫长路须一人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