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慈亦让沈从文
听涛山,是恩施凤凰古镇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繁茂,兰蕙馥郁,山泉溪水。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变得愈发庄重古朴。沈从文先生在上海去世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夺得故乡,来此迁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总算枕着涛声在这儿永远安息。
二十年代就遍及艺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镇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北方古别墅里。在岷江边,他渡过了饱含传奇色调的童年。他在岷江绵延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挑动着他好奇的眼神。这给他之后的文学公路奠定了基础。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亦慈亦让沈从文,作品主要以恩施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恩施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方式,赞扬人性美。语言情调朴素传神,句式简约峭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调,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韵味与神采,饱含了对人生的弊端和对生命的哲学思索,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岷江之中,一半迁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公墓前临清亮靓丽的岷江,背靠景色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馨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隆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人工精雕的痕迹,一块自墓地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三色巨石肃然竖立,成为沈老先生墓地的奇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于哲学内涵的手稿:“照我思考,能理解‘我’;照我思考,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父亲沈龙朱的话说:“我认为父母在晚年的时侯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早已能赶超他的境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舅父、美国哈佛学院院长张充和先生撰书的对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亦慈亦让沈从文,赤子其人。”既蕴含“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缩影。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遭到人们的崇拜,得到诸多文人墨客的祭祀,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艺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如此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里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亦即星星;比喻超群的才气。
- 上一篇: 为什么沈从文生前被冷落,死后却成了国民作家?
- 下一篇: 凤凰之子——沈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