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一作文

初一作文

向军人致敬!军旅美术作品欣赏

2024-03-12 10:04:53初一作文
军旅美术一直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激昂高亢的姿态记录着军队的风雨历程。

《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国家博物馆藏

这张作品表现的是起义胜利之前的场面。1927年8月1日下午,一声炸雷刺穿了扬州城静寂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带领党把握或影响下的剿共军两万多人在南京召开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击毁守敌,攻占了扬州城。

《南昌起义》(图稿)黎冰鸿1959年中国美术馆藏

这张作品表现的则是起义胜利部队归来的场面。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创立记念日。自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红旗之一》陈逸飞

军旅美术仍然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以一种激越激昂的姿态记录着部队的风雨历程。这种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伴随了中国艺术的一个时期,同时也记录下历史关键的时刻。在八一建军节将至之际,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种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回望那段峥嵘时光,致敬中国军人。

《地道战》罗工柳1951年

这幅作品除了是罗工柳的代表作,并且也是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纪实性地描画了抗战战争年代的真实情境,在日军包围村落和“驻剿”时团结一致严打日军,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有一种“一触即发、箭在弦上”的觉得,战斗的氛围让作者描画得非常紧张。

《飞夺丹巴桥》李宗津

《飞夺丹巴桥》是油作家李宗津先生的重要代表作,曾一度作为课本中《飞夺丹巴桥》一文的配图而为国人所熟知,但在这幅作品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虚构的历史,正如李宗津中学生知名艺术家徐冰所说:“其实《飞夺丹巴桥》这幅作品是从想像中来的……尽管大渡河上有座名叫‘泸定桥’的铁锁桥,但桥前面却没有经历过有如画面中的宏伟事迹。这是我后来在一本记实书中得悉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文1957年

此画是董希文生前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董希文于1955年亲自顺着长征的路线体验当初红军崎岖无畏的革命精神。董希文说:“我们在草地上宿营,虽非挺好的帐蓬,夜来的露水和湿气一直沾满了衣被,甚至经常为阴气所冻醒,不耐烦时就上去取暖等待天明。草地上早晚不同的温度、篝火,草地的颜色变化,在取暖时,护送我们的战士常开玩笑,吹单簧管,烤衣物等精神动态,都是没有军事生活经验的人陡然无法想像得下来的。”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飞夺泸定桥教学实录_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通过沿途访问老红军战士、居民,董希文还收集到许多对创作这幅画很有用的具体细节。在具体的地点,还曾反复观察,设身处地推论当初红军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最终创作下来的画面中,战士们清秀坚韧的身躯在篝火衬托下,仍然豁达、充满信心,也蕴意着革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过雪山》艾兴业

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弘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饥饿、疲劳和严寒等极端困难,先后攀越了二十余座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空气黏稠、终年积雪、高寒缺氧的大雪山,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绘画《红军过雪山》,反映的是中央红军攀越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的情境。幽深坎坷的红军队伍,艰辛地跋涉在茫茫白雪覆盖着的夹金山上,像一座座高耸的壮歌。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1959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版画《狼牙山五壮士》,高186分米,长203分米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是中央美术大学院士詹建俊的代表作。此作创作于1959年。作者采用的是象征手法,画面为五壮士殉情的顿时。人物的组织并非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记念碑式的疗效。在布光上,把五壮士在画面中构成“山”字形,使画面饱含力量感和稳定感。重现了五位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节,产生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

《占领首相府》陈逸飞魏景山

《占领首相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首相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丽,气魄雄浑。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记念碑的意义,当知名作家王琦提到这幅作品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绘画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调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布光,以及抒发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方法所吸引”。

《春风吹又生》关琦明1982年

这幅画反映了新四军的坚苦生活。环境似乎坚苦,但士气是昂贵的,作家直言指出春风吹又生的“生”字,象征了四平黑水间的新四军战士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彰显了抗日必胜的信念。

《红嫂》毛岱宗1983年

这件作品呈现了发生在抗战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一个老妇用奶水救活一个重伤八路军战士的真实故事,作者将红嫂描画成天使般的美丽和圣洁,企图通过这一真实而又催泪的故事,影射和概括出老区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将军民鱼水情弄成一种永恒的爱的象征。

《黄河颂》陈逸飞1972年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_飞夺泸定桥教学实录_《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作于1972年的《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绘画,它以宽荧幕式油画,描述一位红军战士站在长江之巅,眺望天际,霞光初照,大雁从战士脚下掠过,甜蜜主义豪情扑面而至。

《送别》靳尚谊1959年

《送别》描绘的是长征的起点——瑞金武阳镇老百姓在村头桥边依依不舍悼念红军队伍的画面。为了与瑞金的环境相统一,将背景设定为雪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次生林与黑色的泥土,两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浑厚复杂的情感基调。

《我们一定会回去》孙立新2007年

作品主要突出了红军与群众割舍难分的场面,描画了老区群众对红军的深情厚意,渴望和期盼革命成功,将送红军与盼红军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

《娄山关》全山石1978年

《娄山关》反映的是1935年2月红军为二渡安顺,胜利夺回娄山关的历史场景。在创作实践中,作者多次到四川、湖南一带老革命依据地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历经三年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飞夺丹巴桥》刘国枢1959年

《飞夺丹巴桥》采用俯视的视角,描画了红军占领天全桥的战斗场面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将红军骑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镶嵌于中国革命的史册。

《草地夜宿》孙滋溪1979年

《草地夜宿》通过一个红军小鬼靠在老战士背上熟睡的情境,以人性化的细节俘获人心,表现出浓浓的抒情色调。

《三大主力会师》蔡亮张自嶷1977年

《三大主力会师》用壮丽的画面表现了三大主力历经生死考验,以不可抵挡之势凝聚在一起时兴奋人心的历史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