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飘飞,古诗赏析
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古诗词赏析(一) 王传学
雪花是冬天的名片,雪花是上天赐给大地最奇妙的水景。在古诗词的隐喻中,雪花是被颂扬较差的冬天景色。
早在《诗经·采薇》里,就有描写雪后的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写一位被遣的戍守兵士从征战到回去的历程,笼罩整篇的感情主调是伤心的花园之 思。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诗句。“依依”、“霏霏”这两组词语,不仅把柳条的婀娜多姿、大雪的狂舞飞舞绘制得非常详细生动咏雪名句,而且十分形象地揭露了这一戍卒的内心世界。这是抒情记实,更是写景怨愤。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景变化中,戍卒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溜走及战役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然而,上述种种悲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晓得,更无人劝慰。于是,“雨雪霏霏”的景色描写,更加重了下阕的哀伤意味。
东晋时,宰相谢安和他的哥哥、侄女咏雪联句,留下一段佳话:
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朗)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才子谢道韫杰出的散文才情、对事物细心的观察和具备灵活的想象力。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父亲之上。谢朗少有文名,“文义艳发”,“博涉有逸才”。所以姑丈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恰当的比方。雪,以其粉白洁白消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比喻了。然而,聪颖的女儿并不迷信弟弟的才名。她认为,以盐拟雪虽然不错,但没有比喻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点。于是,针对弟弟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色,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飘扬的特性。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拂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飞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初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强调它飘然飞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征。由此较之,雪花飞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些局促见肘了。
比喻的精义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多于她弟弟的地方。但是,真正的诗句诗句之所以千古留传,播传人口,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心里的思想情感。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除了在工于设譬,还在于透漏出女才女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结。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明媚春情,正表现出女才女活泼豁达的心胸以及对美丽春光的衷心渴望。谢道韫的联句除了得到她舅舅的称赏,而且还遭到在场嘉宾的一致称赞。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自此也博得了“咏絮才”的美名。
东晋大画家陶渊明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节选)中写的景色,自然传神: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此诗开头四句,写自己归隐屋内,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已,只好晚上把“荆扉”长闭。接下来摘录的四句抒情。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帖实。四句中由风导致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唱。其妙处在冷然之至,不但全无浮雕之迹,并且也无浮雕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代一意铺张和木雕,能以少许胜多许。下面四句,紧承风雨叙事:写湿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凋敝,没有哪些可娱悦的。最后八句,议论作结:表明自己良知和抱负。赠诗敬远事,“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区分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伤。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别致,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太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抒发。把羞愧悲痛和坚强,变成闲淡豁达和幽默,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唯美,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再看南宋词人吴均的《咏雪》: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青,徒见当归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花在空中起舞,轻盈地飘散在花园的树木上,洒落在房子布帘的空隙里,凝结到台阶上,像花一样堆积在一起。可是这明明不是杨柳青青的夏天啊,只见当归变白,像春花一样。
不知这飘扬的精灵挂在了谁人的眉梢上?又落在了谁的心中?望着这飘扬的雪花,对远方亲戚的想念之情不由得横亘心中。
诗人以花喻雪,描写细腻,睹雪思人,情意纯真。
南北朝作家谢灵运《岁暮》中的“明月照积雪”,与下句构成抒情名联: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这是一首淹留感念诗,时间又是在静寂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担忧,辗转鼻衄,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咏雪名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摧残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这首诗据“年逝觉已催”之句,当作于其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诗中何谓“殷忧”,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疑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心绪。用“殷忧”来概括其深重复杂的特性,是十分准确的。
三四两句是殷忧鼻衄的画家淹留之夜的所见所闻。明月在通常状况下,是口感柔润轻柔的物象,诗中出现明月的隐喻,通常也多与宁静惬意的态度相联系;即使是烦恼,也经常是一种浅浅的悲伤。但明月照耀在无边的巍峨积雪之上的景色,却与轻柔清透、恬静闲适完全异趣。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互相眩目,更透出一种孤寂冷然的青绿色光,给人以高旷森寒的体验,整个高天厚地之间似乎是一个冷光充满、冰雪堆积的世界。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淹留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感官体验方面写淹留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飞速,风声之哀鸣与风威之幽光。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万状的低沉回荡之声,而且透出了画家的主观体验。两句分别从视、听体验上写出即事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
作为对冬夜的即景描写,这两句确实是典型的“直寻”,即对眼前景色直接而真挚的体会。由于它捕获到了冬夜典型的景色与境界,给人的印象便非常深刻。但这两句的真正妙处,却不仅仅是直书即目所见,而且因为它和殷忧痰饮的作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境遇与心态下旋即遇物,而眼前的景色又恰与自己的境遇、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遂不觉而刻画出“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境界。明月照耀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约透出作家所处环境之森寒寂寞,而朔风劲厉啜泣的景色,则又反映出作家思绪的悲伤与骚屑不宁。在这么一种凄寒迷蒙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遭到沉重的自卑与折磨,因而它也不妨看作作家所处环境的一种象征。
五六句即由“积雪”“朔风”的摧抑生机而生:“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变迁,一切景色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快速远逝。值此淹留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遭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所表达的岁月不居、年命已逝之慨,是自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的叹息以来,历代画家一再反复咏叹的主题。谢灵运诗中,这种人命已逝的感伤也常常出现,成为反复咏叹的基调。这首诗则比较集中地诠释了这些情感。由于这些垂暮之感与作家的“壮志”不能实现的痛苦及时光已逝的担忧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由“明月”二句所绘制的境界作为衬托,这种感叹并不流于平缓的哀吟,而是变得雄浑旷朗、沉郁雄浑。
再看南宋词人鲍照《学古诗》中的大雪:
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
实是愁苦节,惆怅忆情亲。
(《学古诗》摘录)
此诗表现画家在潮湿的冬天对长辈的想念之情。为极写对两小儿女的想念,先以满天苦雪为引,既是悲愤时节,加之思亲之情郁郁不得解,故与小妾寻欢作乐,是借酒浇愁意。诗首“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两句,交代时间,描写环境,烘托了年终苦寒、思亲心切的氛围。
南朝作家谢朓《阻雪连句遥赠和》(节选)中的积雪,极写雪的阻隔带给的艰辛:
积雪皓阴池,北风鸣细枝。
九逵密如绣,何异远别离。
诗的意思是:深厚的积雪让深深的池子弄成黑色,呼呼的北风吹得大树的树枝发出声响。多条公路被大雨堆积得像印花一样密实,朋友之间难于往来,这与在遥远之处彼此离别又有何种不同呢。
《阻雪连句遥赠和》是唐朝画家谢朓和同事江革、王融、王僧孺、谢昊、刘绘、沈约七人的联句诗。该诗每句律诗,每人四句,共二十八句。开头四句由谢朓创作。“遥赠和”显示该联句诗是作者们以通讯模式彼此赠和的。因为诗作者谢朓、沈约、王融都是造就“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所以该诗讲求声律格律,清新通畅。诗的内容是对“阻雪”景象的种种描述,写了被大雨阻路不得前行时人们的心情和见解。
阻雪,是指被雨天阻隔或则被大雨阻隔,无法穿行。谢眺和诸位好友,以阻雪为题所写的联句诗,各用华丽的句子,描述了暴雨天时的景色:大地冰冻;大风疾驰,雪花和碎冰起舞;房檐冰层冻结;人们饮酒供暖,无法相见;踏上雪地,只能游荡,无法通过,非常疲累;只能幻想雨雨天过去后的风景。整篇联句诗,既给人们晶莹剔透的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雪的阻隔带给的艰辛。“北风鸣细枝”一句,用北风吹得树根发出响声形象地写出了北风的炙热,烘托了天寒地冻的环境氛围。
- 上一篇: 咏雪名句 (每日一题)2016年10月22日赏析
- 下一篇: 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