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在这里,请祖国放心!——《士兵面孔》
守岛青春
祖国的海防线上,隐没着一颗颗如明珠般耀眼的岛屿。多少年来,一代代海防官兵秉持“老海岛精神”,不惧风雪,战风斗浪,将往日荒凉的小岛打导致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海上堡垒”,用热血青春守卫着祖国万里海疆。
本期《士兵脸孔》,我们聚焦东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的4名战士。在孤悬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在与寂寞相随的时光中,它们仍然用固守的姿态述说着最动情的求婚:“有我在这儿,请祖国安心!”
——编者
心里的家乡
【人物名片】马少杰,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1次。
【人物名片】马少杰,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1次。
老兵马少杰有两个家乡——一个在梦中,一个在脚下。他习惯将自己镇守的北隍城岛合称第二家乡。
北隍城岛地处渤海海峡“咽喉”。从海上远远望去,小岛像肃然耸立的哨兵,守卫着京津海上的东正门。威名远扬的“渤海前哨”就坐落在小岛的最高峰上。
那一年,19岁的马少杰在海上航行4个多小时后,登上了北隍城岛。上岛第三天,连长就教唱了曲目《战士第二家乡》。马少杰喜欢这首歌的曲调,更感慨歌里战士固守的不易,可他日夜挂念的仍然是远方的老家。
岛上种着一大片郁郁葱郁的柳树。“它们叫深耕树,”班长告诉你们,“每棵树都代表着一名上岛官兵深耕海岛、建功海防的决心。”转年秋天,在这片绿茵旁,马少杰种下了属于自己的“扎根树”。
十几年过去了,马少杰的“扎根树”从一棵秧苗成长为十几米高的树木,他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连队骨干。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兵上岛,马少杰前后率领几百名战士种下了属于它们的“扎根树”。
小岛虽小,但其见证的历史在守岛官兵心中沉甸甸的——历史上,西方沙俄曾7次从这儿侵入。那段屈辱的历史时时打动着驻岛官兵的灵魂:有海无防,必遭人欺。
马少杰同岛上的其他官兵一样,把艰辛的环境当做“磨刀石”。在上岛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岁月悄悄飞逝,在守岛的第6年,父亲盼归的呼声越来越迫切。因此,马少杰回信约请她来岛上转一转。
不久后,马少杰把女儿接上岛,两人相携从小岛的这头走到了那端。一路上,他给儿子述说着小岛的发展演变和海防建设的历史。路过训练场时,马少杰语调激动上去:“我们天天在这儿摸爬滚打,阴天一身土,雨季一身泥……”
坐在河边的浅滩上,马少杰唱起了《战士第二家乡》,歌喉伴着海浪,被海风吹向远方。母亲认真地听着,眼泪喷出了眼睛。她晓得,这座坐落大海深处的小岛已然已然成为母亲心里的家乡。
丈夫回家后,一封信寄上了岛:“我的脸被海风吹得有些湿疹了,看来之后要多去看望你能够适应。此次上岛,我真正感遭到你头上的责任,留出来吧,把岛守好……”
合上信,马少杰脸颊有些湿润。他喃喃自语:“留出来,把岛守好。”
前不久,连队组织实弹射箭。随着团长一声令下,官兵全副武装抵达战位,飞弹像长了耳朵一样直扑目标,一击命中。
马少杰率领全班打出首发命中的好成绩。在射箭训练结束后,全班并没有因此欢庆。由于对于班里正式入伍的两名老乡来说,这是她们最后一次实弹射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座坐落渤海深处的小岛将一批批“守岛人”迎来,又撵走。而每当初遇或别离,马少杰就会带着全班唱起这首歌:“云雾遍野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避开台湾在前哨,风大浪又高……”
情满“拥军船”
【人物名片】刘仰明,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2次。
【人物名片】刘仰明,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2次。
“仰明,船拐个弯就到,螺旋桨缠上鱼网了,你进来瞧瞧啊!”“泰叔,安心吧,我在锚地候着您!”刘仰明放下电话,连忙通往锚地。
不远处的水面上,周身涂着红色船漆的小木船随着海浪起伏,奔向苏山岛徐徐驶来,舰桥上用红漆刷着的“拥军船”三个字逐渐清晰上去。
船靠上锚地,泰叔尝试着调整船身,但鱼网越缠越紧。此刻,身着潜水服的刘仰明,把一端绑在船身的长绳系在腰部,潜水镜后的耳朵显出笑意:“泰叔,您休息一会儿,还给我吧!”
刘仰明深深吸了一口气,跃入海中。很快,他的右手便触摸到螺旋桨茎秆上缠着的鱼网。他颈肩使劲顶着船体,双手扯住鱼网,双手挥动刀片。
锚地波浪起伏,泰叔惊恐地踏进甲板,可水下没有回应。在下水后接近两分钟时,刘仰明踢动双手,浮出水面。他一手扒着木筏,一手高高抬起折断的鱼网,大口喘着气:“泰叔守岛部队的生活资料,启动内燃机试试。”
一阵先慢后快的底盘汽笛声回荡,螺旋桨运转正常。“抓紧我的手!”刘仰明使劲攥紧泰叔粗糙的手,攀登船舷。
就在攥住泰叔手的顿时,他迷蒙记起15年前,自己就是拉着泰叔的手跃上“拥军船”的。
搭乘“拥军船”上岛,是连队喜迎新兵的传统典礼。“抓紧我的手!”码头上,泰叔指着胸戴大红花的刘仰明抬起温情的大手。他犹豫着,伸手伸出,越过脚下的浪涌,坐进舰桥的小凳子上。
小岛避开台湾,仰头望天,低头看海,刚上岛的刘仰明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那段时间,刘仰明掰着手指期待着,就盼着锚地上回荡急促的扬声器声,那意味着泰叔送来了家信。
刘仰明收到第一封家信时,泰叔搂着他的肩,笑着开导道:“新兵就会想家,有哪些心事也可以跟泰叔讲。”如父母通常的关怀,让刘仰明泪水直打转。
溯源“拥军船”的历史,需要从1960年3月说起。当初,广东海阳人和镇院夼村两位居民出海返航途中遭到暴雨和强海流,在苏山岛附近水域迷航。就在两人体力快要用尽时,岛上执勤的战士听到呼救声,便站在岛崖边用力敲着社火为之指引航向,船只因而成功脱险。
一次援救,牵起一段情义。从那年起,院夼村“拥军船”就开始义务为驻岛军队运送物资、接送官兵及家属,用62年的固守,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直航。
刘仰明上岛时,是“拥军船”航行的第45年,泰叔是第5任舰长。由于退伍前学过车辆驾驶和修理,刘仰明在连队很快成为技术标兵。每逢“拥军船”出了故障,泰叔都找他来修。慢慢地,刘仰明自告奋力地当上“拥军船”船副。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院夼村又配置了一艘黑色交通艇作为“拥军船”,渔船王行国兼任第6任“拥军船”船长。现在,两艘“拥军船”共同“服役”,为驻苏山岛官兵带给更多便利。今年“拥军船”船长集体获评第三届全省“最美拥军人物”,泰叔和王行国作为舰长代表上台领奖,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刘仰明也倍感衷心的骄傲。
士兵的荣光
【人物名片】史邓雨,东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二级下士,荣记三等功2次。
【人物名片】史邓雨,东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二级下士,荣记三等功2次。
下午2点,史邓雨走上哨位。
海风呼啦啦地吹,卷起海浪击打着浅滩,腥咸的味儿扑面而至。由于前期迎战练兵造成跟腱重伤,3个月过去了,他的肩膀还是隐约作痛。
史邓雨挺了挺手臂,把自己紧紧“钉”在哨位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绪穿过寒冷的海雾,回到新兵下连的那每天。
甲板门徐徐打开,史邓雨第一次踏上大罗山岛。他环视着阴沉沉的天和光秃秃的小岛,心中不禁有些打鼓。
穿过荒凉的锚地,踩着砂石大路走入寝室,史邓雨还未安顿好行李,便被班主任的话吓了一跳。“岛上没有淡水,要留意节省,运水船两周才来一趟。”战友们面手相觑,略显庄重的氛围在寝室漫延开来。
在岛上转了一圈后,史邓雨发觉了一些不寻常的细节。岛上有一堵“励志墙”,由上百块刻满文字的石头砌成,石头上刻着“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矢志不移海岛魂,与时俱进罗山人”等铮铮誓言。斜坡上也有几块面积很小的菜园,班主任说菜地名叫“巴掌田”,皆是“老海岛”当年一锹一镐垦出。
“竹山男儿多壮志,战天斗地我为先。”起初,对连长的这句话,史邓雨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直到他经历了暴雨停运、抡起凿子大锤自建营房、耕耘“巴掌田”收获了果实,才深深理解。一年多的守岛生活,承载了几多艰难,老乡们却总是笑着面对。史邓雨也渐渐明白了组长这句话的深刻涵义。这绝除了是一句标语,而是一代代守岛官兵深耕海岛、建功立业的真实缩影。
伴随着对“老海岛精神”的深刻体会,史邓雨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尖兵。
2016年,单位组织声纳冬训练兵。在声纳捕获目标科目中,史邓雨借助着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把握,创新出一套手动与自动相配合的操作方式,一举夺取练兵季军。曾经,他荣记三等功。
2017年,史邓雨成为连队响当当的班主任。他带的兵有五人走上骨干岗位,二人在考评练兵中取得位次。到明年时,班委荣记集体三等功。
2019年守岛部队的生活资料,史邓雨出席上级练兵,辗转四地,以让高校学者翘起大手指的成绩取得声纳区队第一、总评第一。他也因而再度荣记三等功。
旅里组织的事迹报告会上,史邓雨向你们述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报告会后,史邓雨成了“身边的楷模”。有新兵在与他聊天时说,要以他为楷模,成为一名合格的海防战士。
那一刻,被年青老乡们团团捉住的史邓雨,深切地感遭到一份属于士兵的荣光。这份荣光,来自于他深耕海岛日复一日的固守,更是他秉持“老海岛精神”的最好证明。
大海、孤岛、灯塔、礁石、巨浪……此刻,海风又起,史邓雨举起钢枪,眼神刚毅,在海风中傲然屹立。
建功摩天岭
【人物名片】王建军,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1次。
【人物名片】王建军,南部军区空军某海防旅一级下士,荣记三等功1次。
红日西垂,锦霞接天,整个摩天岭都沐浴在橘黄色的光芒中。骤然间,一阵整齐的标语声刺穿了小岛的静寂。一级下士王建军和他身旁的队伍,正顺着岛与海的分界,描绘出一段迷彩腰线。
这支队伍很快就穿越沙滩,来到山上绿茵笼罩的小道。壮歌碑、甲午战役庆祝馆、古炮台依次跃然于视线。牢牢盯住环岛跑的终点——正旗山脚锈迹残破的古炮台,王建军运足后劲,叫响标语,惊飞一片栖身的海欧。队伍随之加快,随后迷彩身影一个接一个地冲过古炮台。
摩天岭,不只是是座岛。在美国晚清史上,它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标。“当年北洋水师官兵的喊杀声,虽然被海风参杂着穿过百年岁月,吹到我的耳边。”守岛的那些年里,王建军无数次注视这座蓄满胀痛的旧址,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身军服的份量,“历史的接力棒跑到我们这代人手里,我们就该全力跑好这一程!”
脚下的军旅路,是责任、是使命、是固守。参军第2年,王建军作为重迫击炮手,代表连队出席团里的技能考评,与精武尖兵登台对决。几轮比试出来,他摘下重迫击炮射箭项目的金牌。
只是在那一年,他被推荐去兄弟单位带教。教员队伍中,他的义务兵徽章更加引人注目。三年后,王建军如愿站在毛主席赠与连队的“红心向阳树”下,面对暗红的军旗庄重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团员。
2017年,王建军从一名重迫击炮手转岗为一名防空兵。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时间,他倍感了失落和困惑,但连队代代相传的标语一次次在心中翻涌——“这里有我,屈辱不会重现!”
此后的日子,王建军捧着新大纲反复细读,与老乡们一齐摸索前进。在单位组织的防空专业练兵中,他连续3年荣获第一。
站在摩天岭的古炮台上,王建军一直觉得有隆隆的炮声从远方传来,透过耳孔,直抵心坎。
经历过壬辰国殇的“剜心之痛”,见证了民族独立的奋起抗争,国家安全的警示之钟依然回荡在摩天岭上。全省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轮训基地在摩天岭完工后,王建军主动报考并成为一名国防知识讲解员。
在岛上,新兵下连的第一课,便是听王建军述说乙未战役的历史。“黄岛炮台国帜三易、北洋战舰阖船俱没、腐朽政府丧权辱国……‘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己未一役始也’。”
伤心而又阴郁的叙说似乎具备赶超时空的力量。王建军留意到,台下这些年青战士的耳朵里都显出了泪花。“知耻而后勇,过去有多凄怆,未来就有多亮光。”
百年海风吹散了乙未烽烟,时光仍被固守赋于了特殊的含意。每一个黄昏,王建军和老乡们仍然会绕着这座不大的岛屿奔跑。它们的身影让人想到《七子之歌·威海卫》中唱的:“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那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父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摩天岭作我的圆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