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科赵英杰:青年婚育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简介
贾志科
石家庄学院政法大学副校长
博士生导师
沙迪
石家庄学院社会学系
博士研究生
赵英杰
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校
博士研究生
序言
作为青年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青年婚恋和生育在巨大程度上危及青年个人及其家庭幸福感的增强。因此,现阶段青年婚育家庭领域存在着较大风险,从侧面反映出国家修订和加强青年婚育相关新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青年婚育新政历程回溯与现况剖析
(一)我国青年婚育新政的演化历程
第一阶段:1950年至1979年——婚育新政萌芽并起步,但受干扰导致政策策起草周期变长,旧新政修订平缓。
我国于1950年5月出台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该法表明了结婚结婚自由、一夫一妻、夫妻平等、禁止买卖感情等基本原则。1971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中首次将控制人口下降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计划生育被提上国家议题。在1966~1976年间,我国经历了“文革”动乱,人口普查常年停滞,计划生育思想虽非萌芽但未产生机制性的新政,《婚姻法》的修订工作伴随我国法治机制的失明也被搁置。在这一阶段,我国青年婚育新政虽非起步,但政策策的起草与旧新政的修订较为平缓。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9年——政策修订发展快速,多聚焦于某一群体或特定问题,生育新政试点开始。
1980年9月,新修订的《婚姻法》问世公众农村青年生育意愿明显下降,这次修订主要表现为五点:在旧法基础上提高计划生育和保护奶奶合法权益两项原则;在最初男女再婚法定年纪的基础上分别各提高2岁,鼓励青年晚育产假;提高男女可按登记约定互为对方家庭成员的规定;提高准予结婚的细则;建立罚款制度。为充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1992年4月第七届全省人民代表会议第五次大会通过并施行了《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具体解释了妇女的感情家庭权益,国家依法保障妇女享有家庭平等、婚姻自主、生育自由权力、共享夫妇财产、人身保护的权力。
1980年9月,共青团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下降问题致全体共产干部共青党员的公开信》,倡导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儿子,指出晚育产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于同年写入新修订的《宪法》。因为计划生育新政在农村遭到较大拒绝,1984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调整,核心在于农村生育的数目,规定在农村仍坚持倡导一对夫妻生一个儿子,但也要适当放宽生二孩的门坎。1998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执委会公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方法》,从而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接受生育服务的权益以及有效控制流动人口下降,并规定了若干管理举措。在这一阶段,青年生育新政经历了从“零收入”到“多产出”的过程,新政颁布与调整更加注重某一问题或个别群体。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9年——婚育新政在体制层面上逐步逐步实施,但其局限性也开始显现。
2001年4月,第九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大会通过修订并施行新《婚姻法》,新增“禁止有配偶者与别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符合离婚实质条件的按规定办理登记”、“约定个人特有财产”、“无效感情与可撤消感情的分辨”、“确定结婚条件标准”等规定。2001年12月,第九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大会审议通过并施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对人口发展规划、生育调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法律责任作出了具体的司法说明,并指出合法生育与避孕绝育。2005年8月,第十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大会审议修订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将男女平等写入总则,明晰了执法主体和科协在法律施行的地位,建立并保护了妇女的政治权力、受教育权、人身权力、婚姻家庭权力、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之外,各类相关细则和解释性法规也相继发布。
然而,计划生育新政的常年推行也形成了一些悲观影响,如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引起出生性别比缺失等。出生性别比下降且持续偏低导致婚龄人口性别结构渐趋缺失,因而造成大龄已婚青年人数明显下降,其“择偶难”问题逐渐严重。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对我国青年婚育新政所导致社会问题的研究较差,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青年婚育新政的局限性。
第四阶段:2010年迄今——政策调整周期降低,方式逐步由限制控制型转变为鼓励提倡型。
在青年婚恋新政方面,2011年7月,最高人民法庭公布《关于使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主要解释了结婚登记仲裁、亲子关系确认、财产分割、婚前财产公示、房屋权属等特定情形。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大会通过施行了《反家庭暴力法》,该法明晰并指出了单位、群团组织、公安机关、人民法庭、法律援助机构、新闻媒体和中学在处置和防治家庭暴力中的角色。中共中央、民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三部门于2017年9月颁布了《关于逐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弘扬文明婚恋风尚”、“培育慈善性婚恋服务项目”等七大内容。
在青年生育新政领域,周期短、鼓励提倡等特点在这一阶段展现。2011年11月,伴随着《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细则》的修订,“双独两孩”政策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放开。2013年12月,第十二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大会通过了在全省推行“单独两孩”政策的提案,父子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两个儿子。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大会通过并修正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倡导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孙辈,逐步放开了对生育数目的控制。
(二)现行婚育新政的状况特性
通过梳理青年婚育新政的演化历程,可以发觉不同阶段的婚育新政具备不同的特性。而现行的婚育新政具备以下特性:
一是新政条件逐步放宽,逐步减淡“行政命令”而注重“道德提倡”;
二是新政注重整合与汇总,内容更紧贴各地实际;
三是新政指出政府与广大社会组织的勾通,通过构建多部委联动制度来推动新政施行。
二
青年婚育新政的执行疗效评估
本研究对青年婚育新政的执行疗效评估以生育新政为主,对特定问题结合青年婚恋新政进行简略评析。总体而言,青年婚育新政的执行疗效可观并符合预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黄金阶段”效应显著,但“人口红利”优势突显
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计划生育新政已推行40余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急剧下跌,极大地改善了人口下降压力与资源、环境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我国经济发展造就了人口结构的“黄金阶段”。
但是,常年执行计划生育新政虽在一定时期存在发展意义,但随着新政执行时间的延长,新政的悲观后果也会集中表现为青壮年的“人口红利”优势日益突显,青年婚育压力明显增强。
(二)贫苦农村“计划”的控制力偏弱,超生现象无法较差约束
在“一孩”政策及此后衍生出的“一孩半”政策时期,农村地区部份居民习惯于传统的自由生育方式而并不能挺好地执行计划生育新政,并且会与计生工作人员发生冲突。这反映出计划生育新政在贫苦农村的控制力较为低迷。
随着部份省市先后试点“双独两孩”政策,农村青年夫妻的二孩喜好在生育新政放松下下跌,致使头胎乃至三胎超生的比列急剧增强。农村多数“独生子女”或“双女户”等家庭即使采取交罚金或将超生子女户籍迁到其他家庭等手段,也要选择超生。
(三)“单独两孩”政策“遇冷”,“全面两孩”政策日益“升温”
2013年12月全省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但新政的预期疗效并未充分实现,“单独夫妻”二胎生育意愿并未因新政放开而明显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并未达到新政颁布前国家的预期目标(总和生育率少于2.0)。
鉴于“单独两孩”政策的推行并未达到预期疗效,国家对生育新政进行了逐步调整和加强,“全面两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即将施行。在“全面两孩”政策推行的三年内,全省共计出生人口3509千人,比新政施行前“十二五”时期亩均出生数量平均多110.5千人,出生率平均增加0.58个千分点。其中,“全面两孩”政策推行的疗效更多展现在二孩出生人数上,2016年二孩出生721千人,2017年逐步上升至883千人,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可见,“全面两孩”政策日益“升温”,“双非夫妻”的二孩生育意愿逐渐得到释放。因此,值得留意的是农村青年生育意愿明显下降,近些年来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呈逐步降低趋势且男性初婚和初育年纪展现不断延迟的趋势,生育意愿增长并且一孩出生人数还有所降低。因而,“全面两孩”政策对“双独夫妻”和“单独夫妻”的影响力及其在一孩生育数目和意愿上的影响疗效,甚或待逐步评估。
(四)感情新政“无痕迹式”宣传,“钻漏洞”非常规行为渐增
自新美国设立以来,青年感情新政最具参考指导意义的是《婚姻法》。虽经历多次修订与解释,但《婚姻法》的宣传痕迹较生育新政偏少。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政府对感情新政的宣传力较弱;另一方面也显露出社会对青年感情新政的注重程度偏高,且存在“婚姻法新解释是‘城市人的法律’”、“新修订的《婚姻法》偏向强者”、“自己拼搏房子是硬道理”等想法。
结婚率提高除了是个人思想理念开放的结果,只是新政漏洞与个人“功利性”倾向承袭的结果,这背后掩藏着新政的内在问题。其实,“钻漏洞”的特别规行为除了包括“功利性”离婚,也包含“未婚同居”、“伪裸婚”等。因而,未来感情新政还要明晰“假结婚”、“伪裸婚”等模糊性概念,并推行特别规感情检测筛选体系。
三
未来青年婚育新政的建立方向
未来,我国青年婚育新政可考虑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加强和调整:第一,确立建立兼具慈善、福利与保障的婚育利益导向制度;第二,逐渐减淡晚育产假理念,鼓励青年适龄离婚生育;第三,强化婚后婚恋补习与生育教育,提倡青年理智婚育;第四,构建“非常规”婚育行为的检测机制,提高新政的完备性。
文章来源:贾志科,沙迪,赵英杰.新美国设立后我国青年婚育新政的演化历程——兼述新政疗效及未来方向[J].美国青年研究,2018,272(10):21-27.
本文获原作者授权推介,有删节。
- 上一篇: 统计局:盐城居民三孩生育意愿占比最低
- 下一篇: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学科办学100周年表示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