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原文及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在线
通鉴纪事本末
原文:
九月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师事,太后亲送之。
癸未,突厥默啜①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②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冬季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事。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令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想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③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服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安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注】①默啜(? ~716年):本姓阿史那氏,名环,东突厥可汗。②沙吒忠义,唐朝将领。③制:帝王的诏令。
译文:
九月戊寅日(二十一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当时太子没有出征,(朝廷)命令狄仁杰掌管元帅的事务,太后亲自为他送行。
癸未日(二十六日),突厥默啜把从赵州、定州等地抢掠来的男女一万多人全部杀死,从五回道撤退,所经过的(地方,)杀的人和抢掠的东西,难以记载。沙吒忠义等人只是领兵跟随他,不敢迫近。狄仁杰带领一万士兵追击突厥默啜,没有追上。默啜返回漠北,拥有四十万士兵,占据土地一万里,西北各族都归附于他,(默啜)很有轻视中原的野心。
冬季十月癸卯日(十七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狄仁杰上疏,认为:“朝廷议政的人都主张惩罚被契丹、突厥胁迫而服从的人,说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投敌的)思想却没有区别。确实,在崤山之东附近由于对士兵和作战的器械调遣征发频繁,(百姓)家境全都破败,有的(百姓)被迫逃亡。加上地方官吏利用朝廷法令侵夺吞没(从而获取利益),因此(百姓)起来抗争,在严刑拷打之下,(百姓)就会痛彻肌肤。为情势所迫,(他们才)不再遵循礼义,处在愁苦的环境中,生活没有乐趣,哪里有利便归向哪里,暂且求得生存,这是君子认为惭愧耻辱的事,是小人常有的行为。还有各城假作投降的人,有的在等待朝廷出兵,将士为求取功劳,都说(城邑)是(他们自己)攻克的,我忧虑(对将士)滥行奖赏,也担心那些无罪的人受到惩罚。因为(各城)曾经沦入敌手,便认为是坏地方,导致(军队)污辱(他们的)妻子儿女,劫掠物资钱财,兵士诚然知道这是不仁义(的行为),但当官的也不能加以禁止,于是贼寇被平定之后,(该地)受到的摧残更加深重。况且敌人为了安抚人心,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现在回归本朝,就是普通百姓,反而被破坏伤害,岂不(让人)悲痛!人就如同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疏导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意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现在身担罪名的人们,一定不在家中,而露宿在野外,涉足在荒野,潜藏奔逃在湖山之间,赦免(他们的罪)便会出来,不赦免(他们的罪)就会放肆妄为,崤山以东的那些盗贼,就是因此才集结的。我以为边地的战事暂时发生,不值得忧虑,内陆不安定,这才是大事。惩罚他们则群众情绪害怕忧虑,宽恕他们则反复无常的人也会感到心安。(臣)诚恳希望(您)特别赦免黄河以北各州(的百姓),一律不予追究。”皇上命令照此处理。狄仁杰于是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并全都送回原籍,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修驿馆以利于官军撤回。(狄仁杰)担心各位军官和使者胡乱索取饮食,就自己吃粗茶淡饭,禁止他的部下侵扰百姓,违犯的人必定斩首。黄河以北于是安定了下来。
原文:
九月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师事,太后亲送之。
癸未,突厥默啜①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沙吒忠义②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冬季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事。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令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罪之则众情恐惧,想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③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服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恐诸将及使者安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河北遂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注】①默啜(? ~716年):本姓阿史那氏,名环,东突厥可汗。②沙吒忠义,唐朝将领。③制:帝王的诏令。
译文:
九月戊寅日(二十一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当时太子没有出征,(朝廷)命令狄仁杰掌管元帅的事务,太后亲自为他送行。
癸未日(二十六日),突厥默啜把从赵州、定州等地抢掠来的男女一万多人全部杀死,从五回道撤退,所经过的(地方,)杀的人和抢掠的东西,难以记载。沙吒忠义等人只是领兵跟随他,不敢迫近。狄仁杰带领一万士兵追击突厥默啜,没有追上。默啜返回漠北,拥有四十万士兵,占据土地一万里,西北各族都归附于他,(默啜)很有轻视中原的野心。
冬季十月癸卯日(十七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黄河以北被突厥所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处死,纷纷逃跑躲藏起来。狄仁杰上疏,认为:“朝廷议政的人都主张惩罚被契丹、突厥胁迫而服从的人,说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投敌的)思想却没有区别。确实,在崤山之东附近由于对士兵和作战的器械调遣征发频繁,(百姓)家境全都破败,有的(百姓)被迫逃亡。加上地方官吏利用朝廷法令侵夺吞没(从而获取利益),因此(百姓)起来抗争,在严刑拷打之下,(百姓)就会痛彻肌肤。为情势所迫,(他们才)不再遵循礼义,处在愁苦的环境中,生活没有乐趣,哪里有利便归向哪里,暂且求得生存,这是君子认为惭愧耻辱的事,是小人常有的行为。还有各城假作投降的人,有的在等待朝廷出兵,将士为求取功劳,都说(城邑)是(他们自己)攻克的,我忧虑(对将士)滥行奖赏,也担心那些无罪的人受到惩罚。因为(各城)曾经沦入敌手,便认为是坏地方,导致(军队)污辱(他们的)妻子儿女,劫掠物资钱财,兵士诚然知道这是不仁义(的行为),但当官的也不能加以禁止,于是贼寇被平定之后,(该地)受到的摧残更加深重。况且敌人为了安抚人心,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现在回归本朝,就是普通百姓,反而被破坏伤害,岂不(让人)悲痛!人就如同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疏导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意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现在身担罪名的人们,一定不在家中,而露宿在野外,涉足在荒野,潜藏奔逃在湖山之间,赦免(他们的罪)便会出来,不赦免(他们的罪)就会放肆妄为,崤山以东的那些盗贼,就是因此才集结的。我以为边地的战事暂时发生,不值得忧虑,内陆不安定,这才是大事。惩罚他们则群众情绪害怕忧虑,宽恕他们则反复无常的人也会感到心安。(臣)诚恳希望(您)特别赦免黄河以北各州(的百姓),一律不予追究。”皇上命令照此处理。狄仁杰于是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并全都送回原籍,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修驿馆以利于官军撤回。(狄仁杰)担心各位军官和使者胡乱索取饮食,就自己吃粗茶淡饭,禁止他的部下侵扰百姓,违犯的人必定斩首。黄河以北于是安定了下来。
- 上一篇: 《吕氏春秋》之《义赏》《用民》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