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宝鸡市小学五年级语文班马鸣
目录
作品简介《送友人》是明代画家李白创作的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哀悼诗。此诗写作者哀悼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与离情别绪。下阕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色环境;比兴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离乡到何处,蕴含不忍分离之情;近体诗大笔迸发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尾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突显离情别绪。下阕写得情深意切,境界活泼,对偶工整,自然流畅。
作品原文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朝阳。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夕阳旧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品注释
⑴郭:唐代在城外修建的一种墙壁。
⑵白水:清亮的水。
⑶一:动词李白 送友人,强化语调。
⑷蓬:古书上说的一养殖物,干瘪后根株断掉,遇风飞旋,亦即“飞蓬”。作家用“孤蓬”喻指远行的同学。征:远行。
⑸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西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扬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⑹兹:此。
⑺萧萧:马的娇喘嘶笑声。班马:离群的马,这儿指载人避开的马。班,分别,别离。
作品译文
青山横跨城南,白水流过崇文。
我们就该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即将登上孤单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唯美,而依依不肯落下的落日却是老同学的向往之情。
此时挥手离去,我耳畔只看到离群之马的哀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下阕编年注释》认为:“诗题疑为后代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内乡。”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哀悼诗,作者通过悼念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下阕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朝阳”,交待出了挥别的地点。作家早已送友人来到了城外,但是二人一直相携缓辔,不愿分离。瞥见远处,清幽的山峰横跨在外城的北边,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下阕即写成工丽的排比句,别开生面;并且“青”、“白”相间李白 送友人,色调明丽。“横”字描绘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用词精确而传神。诗笔迸发自如,描绘出一幅苍莽幽美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墨却分明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来两句写情。作家借孤蓬来形容友人的飘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该象那飘然飘扬的蓬草,飘到万里此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方式,即两联谓词相承。但纯从对的视角看不是工对,并且可以说不“对”,它恰恰突显了李白“天然去雕凿”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方式禁锢内容的想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横批的诗情画意弄脏,有一股惨剧的煽情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流落生涯,由于两者都有依附大自然、任它物勾引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点。因此,此句想起“逢”的形象时非常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保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夕阳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旧友之情。”这两句诗抒发了作家对友人的沉痛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情感质朴。
比兴“浮云游子意,夕阳旧友情”,大笔迸发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随风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缓缓而下。此刻此景,更令作家倍感别离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空泛。作家除了是抒情,并且还精妙地用“浮云”来形容友人:如同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也不晓得会漂泊到何处。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如同不忍尽数离开。而这正是画家此时心情的象征。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念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怨愤。夕阳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旧友的向往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问候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令吉”,只愿友人行路阳光灿烂,万事完满诸事,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作家心里的体验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作家和友人在立马挥手挥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宛如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行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动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离别之声,突显离情别绪。李白化用中式句子,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突显出清寂情义,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悼念诗写得独特独特,不落俗气。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互相辉映,色调耀眼。班马长鸣,形象新鲜开朗,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情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情的情意,煽情肺腑。
作品点评
宋代朱谏《李诗集注》:语义清丽,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凿,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宋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不这么接,便无发怒(“此地”二句下)。
宋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太白诗“浮云游子意,夕阳旧友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民国沈德潜《唐诗笺注》:“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应当整齐。苏、李寄语,多愤慨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民国吴烻《唐诗直解》:评:不刻不浅,自是爽词。
民国张惣《唐风怀》:质答曰:骤然万里,念此黯然销魂。
宋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起极弘远(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轻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结更凄楚(末二句下)。吴敬夫云:动情委婉,老致纷披,便可与老杜“带甲漫天地”同读。
民国王尧衢《古宋词合解》:前解叙哀悼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宋代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悼念之地,这么佳景为“孤篷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小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下阕整齐,承则流走,而上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民国胡本渊《唐诗近体》:每句整齐。结得潇洒,悠然不尽。
民国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莲五律无一首不意在笔先,扫尽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台湾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以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唯美主义画家。有“诗仙”之盛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写景为主,表现出轻视士族的坚忍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怜悯,又擅于绘制自然景物,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擅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耀眼的色调,达到汉唐散文美术的颠峰。存世诗歌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上一篇: 小学家长最新升学资料下载鉴赏:情意深长的送别诗
- 下一篇: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