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你知道吗?
东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外乎是一处自然水景。但对于清朝历朝的作家来说,东湖又是一个能怀想世事、寄托心曲的精神水体。
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诸多歌吟东湖之作中的一首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雨》本是诗歌作品,共计两首,这两首歌颂西贵大景的临江仙,选自作家任上海通判其间。其中第二首广为留传,此诗不是描写东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东湖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觉得是对东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东湖比西子,浓妆浓抹总相宜。
注
饮湖上:在东湖的船上喝酒。
潋滟:水纹飘荡、波光闪烁的样子。方好:正变得美。
空蒙:烟雨蒙蒙的样子。蒙,一作“濛”。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假如。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齐国知名的美眉。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非常自然。
译文
阴天,东湖水纹飘荡,在阳光照亮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雪时,远处的山掩映在细雨之中描写西湖的古诗,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茫然,这迷蒙的风景只是十分可爱的。假如把美好的东湖称作美人西施,这么浓妆也好,淡妆也罢,总能挺好地突显出她的天生丽质和美丽韵味。
二
阴天的东湖波光粼粼多么美丽,雾中的群山苍莽也很奇妙。若把东湖称作绝世伊人西施,不管浓妆淡妆总是这么多娇。
鉴赏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六年(1071—1074)任上海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东湖景色的诗。这诗歌作于熙宁五年(1073年)正、二月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东湖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亮下,东湖水纹飘荡,波光闪闪,非常迷人。“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季的山色:在夜幕照耀下,东湖周围的山峦,迷迷苍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两天作家陪着顾客在东湖游宴整天,下午阳光清丽,之后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勤于展现自然并对东湖有深厚情感的作家眼里,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美景,也可想见画家即景挥笔时的兴会及其直率的性格、开阔的胸襟。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境糅合,句间情境相对,东湖之美概写无余,画家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如果依照通常歌吟东湖的诗作来看,这首诗的前面两句理应从细节之处详细刻画东湖的晴光雨色。虽然苏轼这首诗却别具特色,反倒用了一个既轻灵又贴切的妙喻,把东湖水新县色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就是之后广为传唱的“欲把东湖比西子,浓妆浓抹总相宜”,假如把东湖称作美人西施,这么浓妆也好,淡妆也罢,总能突显出她的美丽韵味。
作为春秋时期的楚国美眉,同时只是美国唐代四大美眉之首的西施描写西湖的古诗,她向来就是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变身和代名词。因而,苏轼把她和东湖等同上去,便可以满足于读者对东湖山光墨色的美丽想像。我们都晓得东湖与西施的美,都是美在其神,因此对于西施来说,她浓妆也好,浓妆也罢,都未能改变她美的形象。
同理对于东湖来说,它阴天也好,雨季也罢,都未能改变它的美好,只会平添其美。从写作手法来看,苏轼这两句诗情境糅合,东湖之美一览无余,苏轼对东湖的一片动情也流露无遗。陆游《文章》一诗中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句,我想苏轼这两句诗便是他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堪称是写尽了东湖的美好。
综上所述,苏轼这首歌颂西贵大景的七言律诗,把东湖水内乡色的缤纷艳丽比喻得美不胜收。“欲把东湖比西子,浓妆浓抹总相宜”,坚信这些人和我一样,自从读了苏轼这首诗,对东湖的美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不至于只好说一句:好丑!
- 上一篇: 词中的“西湖”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杭州西湖
- 下一篇: 《陈涉世家》中所讲的事情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