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危害有那些?
科目:诊所感染基础知识
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使我们对诊所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有所了解,为之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
一、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二、感染源
三、传播途径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
五、标准防治
六、医疗废物
七、职业曝露
一、什么是诊所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诊所感染指入院患者在诊所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入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诊所内获得入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已开始或则住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哪几种情况不属于诊所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创口只有真菌定标而无发炎表现。
2.因为外伤或非生物性因子枣而形成的发炎表现。
3.婴儿经胎盘获得的(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麻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诊所内急性发作。
(二)诊所感染的害处有这些?
对病人来说可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另外的感染造成健康损害、躯体痛楚甚至残障或死亡,同时医疗费用降低;对诊所来说也会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诊所形象的损害、发生医疗纠众等使诊所的社会效益减低;同时包括入院时间延长造成的诊所床位周转率升高、对医务人员导致思想上的负担和压力、医护人员工作量非常是无效劳动降低等。
(三)诊所感染发生的机制。
诊所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三个要素,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我们称作它们为三院感染的感染链。当两者同时存在,并有相互联系的机会,都会导致诊所感染。
二、感染源
(一)外源性感染
患者在诊所内从别人(患者或工作人员)外获得的感染也称作交叉感染,如普通儿科误收流感、水痘,就可导致淋病、水痘在病区传播导致其他孩子感染。
(二)内源性感染
感染源来自患者自身也可称为自身感染。在诊所感染出现曾经,患者本身已是病衣原体的携带者,当患者抵抗力骤降,常年使用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则易造成感染。
(三)环境储源
感染源来自污染的环境,如放疗室或产房的环境或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发炎菌,接受放疗的患者、分娩的孕妇及小孩可能会遭到感染而发病就属这种。
三、传播途径
(一)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诊所内病原微生物从一个人传给其他人的最常见形式,常在感染源周围发生。
1.直接传播:在诊所内,当患者与病患之间,医护人员与患者相接触时,如握手、查体或进行其它操作时可将传染性物质(如排尿物、分泌物等)传给对方,而造成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最常见的形式是:从患者传播出的病原微生物→湖沼医护人员的手、医护用具或诊治器械、病人用过的物品→感染其他病患。
(二)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病支原体通过底栖在空气中的尘埃、飞沫核与微粒造成呼吸道感染的传播形式。一般有三种形式: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三)共同媒介传播
在诊所内的水、食物、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类剂型以及一些医疗设备等,是全院或某一本科的患者共同或常用的,一旦遭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常可在短期内或同时造成多人感染。这些传播称为共同媒介传播,或共同途径传播,常可引起诊所感染的暴发。
(四)诊所感染易感人群
诊所入院患者中有许多人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老年患者的要体免疫力早已衰退、刚出生的婴儿是免疫功能增加如恶性病变、糖尿病、肝硬化等患者、放疗与放疗、长期使用药物、激素等也使患者免疫力骤降。据悉,长时间入院、手术患者及其他行插入性操作的患者,在入院期间容易发生诊所感染,我们把这种人视为三院感染易感人群。对于那些患者,我们要进一步采取保护性隔离举措和养活远视及陪护,同时更应当做好环境消毒,减轻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诊所感染重点科室包括
在诊所中有些部门的工作性质、病人的体质、环境的特性决定了这种部门的是诊所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如:放疗室、中心供应室、ICU病区、产房、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等。上述科室通常都有门关、鞋关等,步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要限制人员步入;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时不能步入;安排传染病患入院或放疗时要标明;在布局上要分辨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等;要有各自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六)传染病的诊所内感染
诊所感染中通常非特异性感染较为多见,但是,传染病的病支原体赞同的特异性感染也不能忽略,如非典型脑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鼠疫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在诊所内发生扩散或爆发流行,另外,如爱滋病病毒感染、乙肝、丙肝、梅毒等精液传播病症也是可以发生诊所感染的。
四、医院感染的控制
(一)诊所感染的控制
诊所感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保护易感人群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为了降低医护人中在工作中发生诊所感染可采取以下举措:
1.医务人员要提高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操劳,增强抵抗癌症的能力。
2.医护办公室应时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外空气流通。
3.医护人员步入传染病房或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需做好必要的防护。
4.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患者后应立刻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三)手卫生
在下述情况下应该及时洗手: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联通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创面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然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然后;
诊所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
(一).概念
(二).职业曝露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四)特殊感染处理
(一).概念:
诊所感染是指入院患者在诊所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入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诊所获得而于入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已开始或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诊所工作人员在诊所内获得的感染已属诊所感染。
(二).职业曝露
1.常见职业曝露的缘由:
2..职业曝露的防护举措
3.职业曝露的处理举措:
1.常见职业曝露的缘由:
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穿所致,护士占80%。
针刺发生于:
注射
验血
静脉穿刺或拔掉
锐器处理
医疗废物处理
内科放疗缝线
2..职业曝露的防护举措(标准防治)
(1)标准防治的核心内容:所有患者均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癌症、即觉得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隔离。既要避免经血源性疾患的传播,又要避免非血源性疾患的传播。指出单向防护。既要防治癌症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治癌症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标准防治的具体举措:
①洗手、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否认,手是医务人员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洗手则是阻断传播病症的关键环节。②戴手套、当预想要接触血液或其他汗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汗液污染物品前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个病人之前,应立刻脱手套。
③帽子、口罩、及防护墨镜、当存在血液和汗液喷溅、泼溅和飞溅至眼、口和其他黏膜时,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④预防针刺穿、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开徒手传递锐器、锐器盒不能装满且无针筒突出、使用后的锐器及时装入耐刺的锐器盒中、杜绝回套针尖、如需回套应利用钳子或单手操作。
3.职业曝露的处理举措:
首先保持镇定,立刻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如有创口,应该在创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香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酸或双氧水消毒,包扎创口。
立刻报告科室负责人及相关管理部门,按照曝露源及死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1.器械的清洗:
2.干燥:
3.器械的检测与保养:
4.包装基本要求:
1.器械的清洗:
清洗时指去除医疗器械用具和物品表面附着的脏污及部份微生物的过程。有效的清洗操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①冲洗、是用流动水进行清洗、去除器械用具和物品表面脏污的过程。
②洗涤、是指使用清洗剂、乳化分解和分离器械表面脏污的过程。
③漂洗、是用流动水冲去被清洗剂分散脱离的污染物和物理清洗剂残留的过程。避免脏污重新沉淀在被清洗器材的表面、保证器材洁净度。
④终末洗涤、是最后一次清洗的步骤、应选用硬水、纯化水或分馏水进行洗涤,可进一步提升器材洁净度。
2.干燥:
干燥是指除去消毒后器械残留水的过程。水是真菌孳生的基本条件、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立刻干燥处理防止消毒后的器械二次污染、避免霉菌生长和锈蚀。因为器械构造的复杂性、手工干燥处理无法保证干燥质量、因此倡导机械干燥方式。不具备机械干燥条件或处理不耐热器材时可采用手工干燥处理。手工干燥处理应使用低纤维檫布,不宜使用容易开裂棉纤维的麻布如纱布、易导致微粒污染。胃壁类器械应用压力猎枪进行干燥处理、亦可用专用棉条进行干燥。严禁采用晒干等自然干燥方式,防止因为干燥时间过长使消毒后器材重新孳生真菌或被环境污染。
3.器械的检测与保养:
器械清洗合格的标准应达到表面以及关节齿牙出洁白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污垢和污垢。功能完好、器械保养严禁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润滑器械,由于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可妨碍杀菌蒸气充分接触器械表面、影响杀菌疗效。应使用医用的器械润滑剂。
4.包装基本要求:
包装操作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示等步骤。器械包装与放疗衣、手术单敷料类包装应分室操作、避免棉被微粒
污染器械。器械应摆放有序、平整、不应将多件器械捆绑包装。盘、盆、碗等器皿应单独包装,不能单独包装时应在两个容器之间加垫布巾等吸湿的材料,贵重精密器械宜单独包装。剪子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可使用U形架。精锐器械应采取适当的保护举措。一般情况杀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器械和敷料包装过重和较密集须要较长的杀菌周期和干燥时间、当超过杀菌参数标准时将影响杀菌重量,延长杀菌时间会推动器材氧化损耗,缩短器械使用寿命。开放式的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用于杀菌物品的包装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须要使用储槽杀菌物品时应在储槽内或外部使用包装材料包装。
(四)特殊感染处理
被朊毒体、气性溃疡污染的处理流程:
疑似或诊断朊毒体、气性溃疡感染的患者宜选用一次性诊治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单层白色垃圾袋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含磷或含溴消毒剂/L--/L曝晒30min—40min后,有显著污染物时应采用含硫消毒剂/L--/L曝晒起码60min后再安照先消毒后清洗操作步骤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地方应用/L--/L含硫消毒剂擦洗、关闭木门消毒。
诊所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
1、控制诊所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方式答:洗手啊,2、何为手卫生
答:手卫生为洗手、手消毒或眼科手消毒的统称;3、一般手卫生设施包括:
答:洗手用的流动水、洗手池、清洁剂、手消毒剂、水龙头开关、干手手纸、干手机或浴巾。4、医务人员在下述情况下应该洗手:
答:①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到清洁部位;
②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创面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以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④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然后;⑤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则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5、医务人员洗手的方式是:
答:①采用流动水洗手,使手掌充分沾湿;
②取适量香皂或则皂液,均匀涂擦至整个后背、手背、手指和指缝;
③认真搓揉右手起码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右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搓揉步骤为:a)手掌相对,右手伸直,互相搓揉;
b)手掌对手臂沿指缝互相搓揉,交换进行;c)手掌相对,右手交叉指缝互相搓揉;
d)手指握紧右手大手指旋转搓揉,交换进行;
e)弯曲手腕使关节在另一手手掌旋转搓揉,交换进行;f)将五个手指尖弓步置于另一手手掌旋转搓揉,交换进行;g)必要时降低对手臂的清洗。
6、医务人员在下述情况时应该进行手消毒:
答:①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前;
②出入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烧伤病区、新生儿危重病区和传染病病区等诊所感染重点部门前后;③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④双手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测、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脏污以后;⑤需两手保持较长时间抑菌活性时。7、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是哪些?
答:三大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8、何谓诊所感染爆发流行?答:诊所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暴发流行的常见传播方法有哪几种
答:共同来源、带菌者传播、交叉感染、空气传播和其他方法。10、预防抑菌抗生素耐药的12项举措包括:
答:
11、标准防治的概念
答:标准防治是针对诊所所有患者使用的一种防治,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尿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举措。包括既要避免血源性疾患传播,也要避免非血源性疾患传播;既要避免患者将癌症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避免医务人员将癌症传染给患者,指出单向防护。
12、标准防治的具体方式与举措
答:标准防治适用于所有患者的确诊、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一次进行可能与污染物接触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举措。标准防治的举措主要包括:⑴手卫生⑵戴手套
⑶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⑷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⑸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
①可复用的医疗用具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患者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或杀菌处理。
②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避免工作人员皮肤和粘膜曝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避免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和污染环境。
③需重复使用的神器,应置于防刺的容器内,便于运输、处理和避免误伤。④一次性使用的神器,如针筒等放置在防刺、防漏水的容器内进行焚烧处理。
⑹急救场所可能出现呼吸骤停等须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取代口对口人工呼吸技巧。⑺医疗废物应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废物管理细则》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⑻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①对诊所普通病区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时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②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避免医务人员皮肤曝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③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对隔离病患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④复用的鞋子放在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并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污染。13、微生物的感染途径有以下5种,曾经三种最为常见。
答: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媒介物传播、昆虫媒介传播。1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何时发布施行?答:2006年9月1日。
15、原《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何时废止?答:2006年9月1日。
16、医院感染五级管理组织应包括什么?答:(1)诊所感染管理委员会。(2)诊所感染科和专职人员。(3)各科室病区的诊所感染监控大夫和护士。17、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答: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导致害处的程度。依照其害处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步入无菌的组织或脏器内部的器材,或与受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具,比如,放疗器械和用具、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抗生素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测钳等。
(2)轻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受损的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步入无菌的组织内。诸如,消化道管线、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路、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非微生物污染,但在通常情况下无害,只有当遭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导致害处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具和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诸如,浴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确诊用具(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18、医疗废物含意?
答: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直接或则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害处性的废物。
19、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怎么储存?
答: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应该构建医疗废物的暂时储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储存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20、发生职业曝露后的处理举措
1)保持镇定。
2)用香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黏膜。
3)剌激局部淤血:有创口,应在创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香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4)重伤部位的消毒:重伤部位的创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则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创口;被曝露的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发生职业曝露后,立刻报告诊所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曝露便于进行调查、监控、随访。6)感染风险的评估及提出整改举措。
7)高风险时抗生素防治:比如:被HBV阴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肝炎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肝炎标志物检测,阳性者皮下注射肝炎卡介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21、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举措
22、医疗废物分类
23、凡须要消毒、灭菌的诊治器械、器具和物品洗消程序
答:凡须要消毒、灭菌的诊治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或杀菌。特殊感染性疾患(白喉、碳疽、朊毒体等)污染的器械应执行专门的操作规程和处理流程。
24、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该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风波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答:⑴10例以上的诊所感染暴发风波;⑵发生特殊病支原体或则新发病衣原体的诊所感染;⑶可能引起重大公共影响或则严重后果的诊所感染。
25、如果遇到HIV初筛(+)的患者,应当怎样处理?
答:应当马上上报防保科,如不能套间隔离的情况下应对患者进行床旁隔离,保护患者隐私,但应当让本科室医护人员晓得,在对病患进行诊治护理时注意自身防护,具体举措如下: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该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刻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②在诊治、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医务人员的脸部时,医务人员应该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墨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或则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该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则围裙。
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损坏,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治、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单层手套。④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治、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非常注意避免被针筒、缝合针、刀片等锐器打伤或则刺伤。
⑤使用后的锐器应该直接装入耐刺、防漏水的神器盒,或则借助针筒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咬伤。严禁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筒重新套上针筒套。严禁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筒、刀片等锐器。
⑥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