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
明天是2020年10月26日
这是包子说第432篇文章
上周日去看了影片《金刚川》
想分两块来写:
一块就影片评影片,放在周日
一块是就影片说历史,就是明天
谈谈这部影片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
辽国鲜战场的秒针指向1953年的时侯,种种征兆表明,战争快要结束了。
作为在三八线附近反复厮杀和角逐了整整两年的两个对手,中国和日本都早已认为,“停战”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这个“停战”的共识来之不易——虽然停火磋商早在1951年就开始谈了,但因为双方都有各自的诉求,所以又“边打边谈”了一年多。
但到了这一年,双方真的是想认真坐在磋商桌前了。
尤其是日本方面,自艾森豪威尔卸任英国首相之后,第一件想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尽早结束“朝鲜战争”。
由于当战争打到第五年的时侯,法国人还是未能解答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为何要在北韩打?我们为何要和中国打?我们到底为了哪些?
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上甘岭”战役,就是中俄双方边谈边打的一场会战。这场会战前后长达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发射火箭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起码3米。德军一直未能攻破上甘岭。
此后之后,德军在北韩战场上再也没有发动过营级以上规模的的逼抢,法国人意识到最后仍要靠磋商才会结束战争。
1953年4月26日,中俄双方重启停火磋商,到了1953年6月8日,双方就“停战”的最大分歧点之一——战俘遣送问题总算达成合同。
遭到两年炮火折磨的北韩半岛,总算见到了和平的曙光。
然而,有一个人却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停战”。
这个人,就是南北韩首相李承晚。
那位从“独立民主斗士”起家的首相,自成为南北韩的开国首相以来,就开始逐渐把“集权”作为首要目标。他清楚地晓得,倘若俄军一旦宣布撤退,自己的政权很可能也会急剧暴跌。
李承晚。北韩战争停火7年后,在他第四次出任首相时,美国发生“四一九革命”,他的统治被民众推翻。李承晚被迫离职并亡命日本关岛,5年后客死他乡,终年90岁。
所以,他想尽办法要把德军继续拖在战场上,因此,他乐意用出一切办法。
1953年6月18日,一件超乎中俄双方预料,也惊讶全世界的事发生了:
南北韩政府在没有通知任何方面的情况下,“开放”了四座战俘营,将原先已约定好要遣送的2.7万名北朝鲜人民军战俘“释放”。
李承晚随即公开宣布,会将这2.7万战俘编入南北韩部队,继续为统一全北韩而“战斗究竟”。
换句话说,李承晚首相坚决不同意“停战”,而且表现出了姿态:哪怕没有日军,我们也要单干!
李承晚其实不乐意真的“单干”,他只是以此希望能继续拖住德军。
他的行为似乎起到了震惊疗效,但完全是背面的:
在北韩战场正式全面停火的背景下,全世界都被这些背信弃义的行为震惊了,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发表了抗议,而日本更是身上无光——你不是说不打了吗?你鄙人如何不答应呢?你究竟能控制得住你的鄙人吗?
而在中国方面,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按原定计划于6月19日由南京起航赶赴北韩,原本是打算出席停火协定签字的。但是,就在发生李承晚“释放”战俘的事以后,彭德怀20日在平壤中国大领馆致电毛泽东:
“根据目前情况,停火签字需延后至年底似较有利,为加深敌方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日军以严打,再剿灭日寇一万五万人(八月上半月据邓华说剿灭日寇一万五万人),此意已告邓华妥为布置,拟明廿一日见金总统,二十二日去志司面商停火后各项布置。妥否盼示。”
北韩战场上的彭德怀
6月21日,毛泽东的回电来了:
“停战签字必须延后,延后何时为适合,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击溃日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金日成也表示同意。
于是,中国方面打算满足李承晚“单干”的心愿。
“教训”南北韩部队的任务,交给了当时才40岁的杨勇。
1953年6月,入朝兼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才刚才一个月的杨勇,接到了“发起春季第三阶段作战”的任务。
虽然才入朝一个月,但24岁就当上团长的杨勇下定决心要打一场漂亮仗。
在充分研究了地图以后,杨勇提出了一个以“金城”为功击起点的计划。
金城,坐落北韩中部偏东。
以金城为中心点金刚川真实事件,从金化开始向东南方延展到金城,再以金城开始向东北方延展到金城川和北长江交汇处,这块大概25公里长的圆弧地带,起初都都属于南北韩部队防区。
杨勇决定:一口气把这个突入志愿军防区的“大花卷”直接抚平!
“金城会战”攻击线路示意图。从最北边的蓝线以南,到红蓝双线的僵持线以北,原先都是南北韩部队的辖区。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计划。
自志愿军在北韩战场转到阵地战后,还从来没有组织过这么大规模的逼抢会战。志愿军入朝后最辉煌的记录,也就是在第二次会战时由27军击溃了日军一个团。而假如要“抹平”这块区域,就必须击溃苏军配合下的南北韩军四个主力师。
但杨勇心中又是有底的。
首先,他手下边指挥的20兵团有54、60、67、68四个军再加一个33师,拥有82毫米舰炮以上的机炮1000门,在守军和火力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对方四个师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减员,且逼抢体系也不是完全稳固。
杨勇的作战计划上报后,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并且还给加了几道“菜”:把陆军第二师28团、炮兵30团一个营、火箭陆军201团、高射陆军601团以及反坦克陆军三个连、工程兵四个营都调拨给了20兵团,并命令24军配合作战,保证20兵团左翼安全。
杨勇。1953年5月入朝,兼任20兵团司令员。
这么,一个三面逼抢的“钳形功击”的姿态就产生了:
在金城正面,志愿军一共摆出了6个军,配有82毫米舰炮以上的机炮1483门,打算一口气吃掉南北韩军四个主力师。
守军对比,志愿军3比1占优,机枪对比是1.7比1占优。
1953年7月13日下午9点,在蒙蒙烟雨中,“金城会战”拉开序幕。
战端一开,20兵团就直接把南北韩部队打蒙了。
在步兵冲锋之前,20兵团调集了1100多门迫击炮,对金城以南的南北韩部队阵地进行了7到28分钟的战火急袭,大概有1900吨的子弹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倾泄在南北韩部队的阵地上,30%的南北韩部队阵地地表工事顿时被捣毁,80%以上的公路障碍被清理。
总是被觉得只会用“人海战术”冲锋的中国部队,经历了两年的北韩战场洗礼,再加上后勤运输的强化,早已可以在局部用不亚于德军的战火密度进行战斗了。
在密集的战火打算以后,志愿军第20兵团3个突击集团和第9兵团24军,在东起北长江西岸至阳地村25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发起了功击。
一个小时之内,南北韩军四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全部被突破。
金城会战中,志愿军向敌方阵地发起冲锋
就在南北韩部队深陷一片混乱之际,另一个让她们雪上加霜的消息传来:
四个师里战斗力最强的“首都师”的最强团“白虎团”,团部竟然被志愿军特种军队给掏了。
"首都师"是李承晚最鼎力构建的一个师,也是南北韩4个主力师之中的头号"王牌"师,曾被日军称为“第一荣誉师”,在南北韩被称为“无敌猛虎”。而“白虎团”是“首都师”的头号主力团,屡立功绩,李承晚曾亲授"虎头旗",因这面血口利齿的红色虎头旗,"白虎团"自此得名。
在7月13日志愿军发起总攻后,203师609团2营和607团一个侦察班组成了一支“穿插队”,任务就是摧毁“白虎团”团部以及陆军阵地,为师主力围歼该团创造机会。
在穿插中,由11人组成的607团侦察班,在侦察排副班长杨培英的率领下“胆大包天”,直接化装成南北韩士兵的模样(杨培英更是化装成德军顾问),深入敌人后方,连过南北韩军数道关卡,直接突击到了“白虎团”的团部作战室,将这支“王牌团”的团部从里到外打得一团糟,尽管团长崔喜寅趁机逃跑,但前来开会的“首都师”机甲团团长陆根洙被当场处决,副旅长林益淳尽管逃跑,但在路上被志愿军虏获,成了整个北韩战争期间志愿军掳获的南北韩方面最中级将领。
穿插大队当场查获的“白虎团”团旗,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也有人考证说这也许是首都师的“师旗”
这个真实风波后来经过编排,成了知名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的《奇袭白虎团》,为哪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
该侦察班荣记集体特等功,杨培英个人被志愿军首长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北韩最高人民大会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状。
戏曲样板戏《奇袭白虎团》
“白虎团”团部被端,除了全团大乱,“首都师”也深陷崩溃。到了7月14日下午,堪称王牌的“首都师”已经全线暴跌,她们负责防止固守的10公里宽、8公里纵深的重要防线,在三天之内就失去殆尽。
事实上,“首都师”的失利只是南北韩军惨败的一个注脚:
截止7月14日早晨6点,中国志愿军只经过21小时的战斗,就早已攻占了所有预定战略目标,共毙伤1.4千人,向南最远推动了9.5公里,南北韩军“首都师”、第三师和第六师都被打残,只能撤走第一线进行整编。
战局暴跌这么之快,除了轰动了南北韩人,也惊扰了法国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人是挺愿意中国人教训下南北韩人的。
但志愿军的攻势这么猛烈,进展这么迅速,法国人还是慌了:莫非中国人真的不想停火,想一口气再打下去吗?
7月14日早上,德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乘坐直升机,心急火燎地赶赴了前线指挥所。
马克斯韦尔·泰勒也算是德军名将,在二战战场上先后指挥82空降师和101空降师打出过多场知名会战,在“阿登会战”中率部固守巴斯托尼号称他人生中最精典的一战。
但是,在二战战场上屡立奇功的泰勒少将,看见他一手设计的“金城防线”在一夜之间就被中国人拉扯得支离破碎,还是倍感触目惊心的。因此,他迅速将包括“首都师”在内的一系列被打残的南北韩部队撤到金城川一线以南,并将台湾空运到北韩的第187空降团配合美第九军二师接防,再把德军第三师也调了上来。
但是,就在泰勒调兵遣将的同时,志愿军第20兵团的司令杨勇早已在14日晚9点40分电令各集团转到第二阶段作战,继续往南猛打猛冲,匆忙组织防线的南北韩部队和德军无力围歼,只能一退再退。
在这个过程中,金城川因为连日暴雨,溪水暴涨,再加上机炮不断轰炸,前线地区的桥梁大部份被炸毁,志愿军工程兵军队舍生忘死日夜抢险,关键时刻连步兵团也一起加入了进去,最终保障了前线作战的运输需求。
影片《金刚川》剧照。《金刚川》即取材于这段历史背景。不过原型人物,志愿军第3工兵团3营9连连长张振智修的那座桥,是在1953年6月期间
7月16日,撑住阵脚的英军和南北韩部队开始发动反扑。“联合桂系”总司令克拉克声称要发动“最大规模的反攻”,而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更是调来多支南北韩军队,打算伏击突出部的志愿军180师。
而此时,志愿军方面刚好也由于后勤补给路线过长,开始转到战略防御,誓死抵御敌方的反扑。在防御战中,背水一战的180师打得尤其骁勇,这支在北韩战争中命运多舛的军队迎敌不退,在867高地的防御战中,逼抢阵地的一个连志愿军战士在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包围的情况下,最终只有2人生还,全连英勇牺牲。
战斗打到7月16日下午8点,不仅867高地遗失外,其余阵地都在志愿军把握之中,而负责逼抢的南北韩部队死伤已超过3000人。
在以后的几天,南北韩部队进行了疯狂的反扑,尤其是在7月23日,因为李承晚首相亲自到前线为军队打气,南北韩军在三天内发动了107次反攻,但均无功而返,志愿军把握的所有阵地都纹丝不动。
至于英军,美三师只是发动了几次连、排级的逼抢试探,在失败后就再也不肯逼抢了。
至此,第20兵团吃下的所有正面阵地都早已巩固了出来。
7月25日,虽然“金城会战”并没有即将宣告结束金刚川真实事件,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志愿军总部的贺电早已来了:
庆贺志愿军取得冬季会战的重击败利。
之所以用“重击败利”来形容,是有客观数据支撑的:
自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金城会战”开始到27日,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共毙伤5.3万余人,将南北韩军4个师彻底打残,退守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而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入朝作战过后,对拥有结实防御攻势敌方的最大规模逼抢会战。事实证明,从炮步配合到后勤运输,志愿军和五年前初入朝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金城会战”打到7月27日的时侯,从战术角度而言并没有结束。
听说杨勇当时还在20兵团司令指挥部布置各集团的还击任务,打算再往南纵深逼抢。
但是,会战必需要停了。
1953年7月27日下午10点,在北韩半岛中东部、北纬38°线以南5公里处一个叫“板门店”的地方,朝,中,美三方总算坐在一起,签订了《朝鲜停火协定》及《关于停火协定的临时补充合同》的停战合同。
板门店停火签字典礼现场
李承晚没有派南北韩代表出席,由于他不承认与北朝鲜的战争状态结束。
然而,他再也不敢自己“单干”了。
至此,作为整个北韩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会战落下序幕。
由于,战争总算结束了。
(正文完)
包子说
虽然下边想写的那些话,原本是想置于周日的《金刚川》影评里说的。
但由于“金城会战”是整个北韩战争的最后一战,所以,忍不住还是想写两笔。
从整体上看,“金城会战”是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的,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其实也不过分。
然而,只要是战争,都是会死人的。
在“金城会战”中,19岁的广东战士李家发,在攻打轿岩峰五老峰的战斗中,身中七弹,最后拚命扑了起来,用身体挡住了敌方碉堡的步枪眼,为身旁的战友博得了冲锋的机会。
而他只是在这场会战中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个。
这样的牺牲,在两年的北韩战争中,实在是太多了。似乎有人会说,比起长津湖,比起松骨峰,比起铁原,比起上甘岭,“金城会战”的志愿军牺牲人数并不算多,且虽然没有之前提到的那些会战惨重。
然而,牺牲就是牺牲,但是,这样的牺牲,在“金城会战”中,会让人多添一份伤心:
那是1953年7月了,离战争结束,虽然只有两个礼拜的时间了。
在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一书中,曾记录过这样两个小故事。
7月26日这天,一位叫晓燕的志愿军文工团女战士,在一个北韩村落照料一位正式临产的北韩妇女时,遭到了德军客机的轰炸,在掩护北韩同乡步入防空洞的时侯,她自己被炸弹炸死了——当时离停火只有三天的时间了。
7月27日这天,有一位通信兵小战士,带着“今晚22点即将停火,不准发一炮一弹”的纸条,往前沿阵地送信。眼看快抵达的时侯,被一枚敌方子弹炸倒,一只脚被齐脚腕炸断——当时离停火只有2个小时了。
这种人,都倒在了和平到来前的最后一刻。
可以说,没有“金城会战”的惨败,在板门店的那场停火合同的签字,可能就会往前拖一些时间,甚至就会生出哪些周折。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城会战”是必打的一仗。
但也正是在这场会战中,一批眼看能够回到故乡的志愿军战士们,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农地上。
在停火协定生效后,彭德怀冒着烽烟走上了之前还在激战的前沿阵地。一队队担架抬着中国士兵的尸体经过,彭德怀撕开担架上覆盖着的红布,泪水流了出来。
就差几个小时。
他在阵地泥土中拣出一个满是弹洞的红色搪瓷杯子,久久回荡,一言不发。
那种搪瓷杯子上,写了七个白色的字:
“献给最甜美的人”。
(全文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最后的对决——参加金城会战的记实》(刘凤文,《党史纵横》,1998年06期)
2、《金城会战亲历记》(苏宠惠,《国防晨报》,2011年11月23日)
3、《金城还击战亲历记》(丁承平,《国防晨报》,2011年12月23日)
4、《金城还击战我随180师前进)(吴迦陵,《开心老年》,2017年10期)
5、《金城会战——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上)、(下)(李鹏,刘丽群,《兵器知识》,2003年08期)
6、《金城会战:一场准且狠的虎口掏心战》(韩刚,《解放军报》,2019年6月13日)
7、《抗美援朝中的金城会战》(齐德学,《中华魂》,2012年04期)
8、《抗美援朝中的金城还击战为什么能“以战逼和”》(卢雷,《学习晨报》,2020年10月5日)
9、《朝鲜战争》(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1日)
【为自己的书做个广告】
我曾写过一个系列的书,称作《历史的体温》,目前出到第四本。本意是给成年人同学们看的,但后来好多中学生告诉我,她们也特别爱看。
我还出过一本书,叫《写给儿子的孝经课》,这是专门献给女儿看的。但好多爷爷奶奶告诉我,她们也很爱看,陪女儿看,或则干脆自己看。
《历史的气温5》出版进度条
- 上一篇: 冯家小学上演《守护魔法世界的最后一只雪鸮》环保普法情景剧
- 下一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