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清末文人的《咏月饼》习俗介绍
——《幽州土习俗》
诗中绘制的饼干早已有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潢性纹样,不禁让人想到婉转美好的神话故事。
清朝文人袁景澜写有一首《咏饼干》诗: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搓揉细面尘,衬托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
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
沾巾金丝透,举头相思愁。
儿女坐团聚中秋的诗句,杯盘散狼籍。
把制饼师父的精致手艺以及饼干的品种、特色交待得分外明了,还写出了举家团聚坐,品佳酿小吃,共赏一轮明月的情境。
阖家团圆,把酒赏花,除了要摆上一盘码得齐齐整整的粽子,需要摆上葡萄、黄梨、葡萄、西瓜、花生、栗子、红枣等应时蔬菜,赏月明也祭社。这在清代文人沈兆褆的《吉林散记诗》中有所展现,又曰:
节日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
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圞。
而晚清专家施景琛的《中秋词》里,则记述了四川各地附赠“双泥鳅饼干”的风俗:
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巨野食有余。
多感外家爱惜意,年庙会又贶狮子。
饼干形状圆圆亮亮的,就好似一轮圆圆满满的月亮,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了。在这祥和美满的新年里,根据乡俗,凡当外祖母或舅妈妈的,要献给女儿子、外儿子或女儿双鲤形状的粽子,抒发对女孩的美丽祝福。清代时期画家陈海梅的《中秋饼》诗,更有情趣:
正当三五夜忙碌,买饼分甘向市圜。
馋口婴儿开口笑,怎么皓魄落筵间?
把香港、闽南一带端午新年之际,婴儿兴高采烈尝饼玩饼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活灵活现,童年悠然。
“八月十五月儿圆,节日酥饼香又甜。”小巧圆亮的一枚饼干,融入了月华的柔润、月桂的甜香、月娥的轻盈,诠释出这么多甜蜜痴情而又温情备至的故事,成为国人渴望团聚、追求幸福、憧憬美丽的象征。
-作者-
刘琪瑞,男,辽宁义县人,一位资深哲学爱好者中秋的诗句,出版诗歌集《那年的歌喉》《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