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蜀道难》(-756)
整体剖析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作家以唯美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美术地重现了蜀道峥嵘,生硬,强大、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恢弘气概,故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宏伟壮观。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蕴意,历朝有各式不同见解。因此就诗律诗,不一定强析有蕴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提醒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传球。
诗选用律体与诗歌间杂,文句良莠,笔意纵横,豪爽直率。下阕爱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涌动。
整体抓住
这首诗大概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像,着重刻画了秦蜀公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漏了对社会诗意图的这些顾虑与关切。
作家大体依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把握各处山水特征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词句。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爱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颈联夯实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婚姻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曲目的主曲调一样涌动着读者的心扉。
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这是由于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山峦阻止,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雀能从低缺处掠过。太白峰在华州华阴东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俗语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端写出了历史上不可僭越的磨难,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撷取了神奇色调,就像一部乐章的间奏,具备引人入胜的妙用。下边即着重描绘蜀道的高危急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词句。这一段极写陡峭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生硬不惑的高山,高标接天,遮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作家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但是衬以“回川”之险。亦即水险,更见巍峨的高危。作家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突显。山高得连千里飞翔的黄鹤也不得奥德赛,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穿行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点缀,下边再详细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交州志》),为古代入蜀要道。作家注重就其峰路的崔嵬和陡峭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辛情状和恐惧心理,捕获了在岭上艰辛踯躅、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自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辛的举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描绘下来,困危之状如在现今。
至此蜀道的难行虽然讲到了极处。但作家笔触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终古的曲调,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哀怨的境界。杜鹃鸟幽谷传响,富有怅惘,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作家借景煽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等情感色调浓烈的自然水景,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沧桑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突显了蜀道之难。
但是,绵亘千里的蜀道,也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整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露蜀道之难,着重渲染惊险的氛围。假如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主峰之高,“枯松倒挂倚峭壁”则是突显峭壁之险。
画家先托出山势的高险,于是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涌动、山谷刺耳的惊险场景。就像一串影片镜头: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稳地推成枯松倒挂峭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至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深壑雷鸣的音箱,飞快地从眼前掠过,惊险省悟,目不暇接,因而导致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美术疗效李白的古诗大全,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假如说里面巍峨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非常惊险的氛围中,最后讲到蜀中要塞南郑,在长刀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山峰如剑,连山高耸,削壁中断如门,产生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作家从南郑的险要引出对政治情势的描写。他化用唐朝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劝人引为鉴戒,当心动乱的发生,并联系当初的社会背景,控诉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凶杀如麻”,因而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色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之后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画家的担忧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诡谲的笔力,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蜀道之难,美术地诠释了古朴蜀道绵亘、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绘制出一幅色调缤纷的山水画卷。诗中某些动人的景色如同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刻画得这么动人,还在于融贯期间的甜蜜主义激情。作家寄情山水,放荡放逸。他对自然景色不是冷血的观赏,而是热情地称赞,故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体味。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于了画家的感情性感,所以才展现出飞动的心灵和瑰伟的姿态。作家擅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抒情写景。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艰险,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于是天梯石栈相钩连”。作家“驰走风云,鞭打海岳”(陆时雍《诗镜概论》评李白五绝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讲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造就出博大无垠的美术境界,富有了唯美主义色调。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色,似乎可以看见作家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曾经的《蜀道难》作品,简略简陋。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诗歌化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至十一言,良莠疏密,粗细不齐,产生极为豪放的语言色调。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究竟的程式。上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押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因此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客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蕴意之说,断言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觉得,李白“自为蜀咏”,“别无蕴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难,看似写仕途曲折李白的古诗大全,反映了画家在常年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怨恨,迄无定论。[7]
逐段剖析
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颈联定下奔放的基调,并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撷取了神奇色调。《蜀王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听说当初秦惠王时,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她们力大无穷。然后秦惠王献给蜀王五个帅哥,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下嫁美眉。在回前路上,见一条大蛇蹿入洞穴,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猛力往外拖,突然地动山摇,山岭倒塌,淹死了五丁力士。汉朝的五个帅哥都奔下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宋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总算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利用这个神话的母题,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它们死了,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大道和栈道连结上去。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表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听说太阳之神羲和驾着六条龙一天夜里从扶桑西驰,直至若木。左思《蜀都赋》有两句描写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阳乌回翼乎高标。”羲和和阳乌都是太阳的动词。文意是说:太阳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还使太阳回飞远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一句就是说:前面有连太阳都过不去的高峰。“高标”是高扬、高耸之意,但作名词用,因此可以解作高峰。萧士赟注引《图经》云:高标是山名。这是后人人误解李白诗,或有意附会,硬把一座山名为高标。原诗以“高标”和“回川”对举,可知决不是专名。
这两句诗有一个不同的文本。《河岳英灵集》、《极玄集》这两个唐人的选本、敦煌石室中发觉的唐人写本,也有南宋初的《唐文粹》,这两句却不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逆折冲波之流川”。从对仗来看,前者较为工整,若论语句的气势,则后者更为壮健。或许前者是当初留传的定稿,而后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当初的选本作“横河断海”,而李阳冰编定的集本作“六龙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比喻蜀山之高且险。黄鹤都飞不过,猿猴也怕攀援之苦。青泥岭,在四川平武县,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条大道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辛。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险的大街上,从秦入蜀,就如同仰面朝天,屏住喘气,摸着星辰前进。在那样艰辛困顿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脖子,因此而长叹。这个“坐”字,不是坐立的坐,应当讲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韵八句,一气贯注,渲染了蜀道之难。下边突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这就透漏了赠行的主题。作者不像作通常送别诗这样,讲些临走的话,而在描写蜀道艰辛后边,插入一句“你哪些时侯才会回去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这一句本来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份了。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一直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来,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目前不写山高路险,而写山中的野鸟了。作家说:这许多不可攀越的峥嵘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公路(畏途)。在这一路上,你能看见的也是古树上哀嚎的鸟,雌的跟随雄的在幽湖边飞绕。也有蜀地知名的子规鸟,常在月下哀嚎。听说宋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一天晚上在山中哀嚎,就像流泪一样。
以下也有一韵二句,是第二段的结束语。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接着说:使人听了很多状况,会惊恐得变了面色。“凋朱颜”在这儿只好讲作因震惊而“色变”的意思,但是在别处应该讲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韵法与章法虽然有点良莠。依韵法来写,分为三段。但若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实在没法说是两段。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即下阕的第三段。从“剑阁峥嵘而峻峭”到末句是又一段,即下阕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但作者分用两个韵。“尺”、“壁”一韵,只有二句,接下来立即就换韵,使读者到此,有氛围急促之感。在短篇歌行中突然插入那样的短韵语义,通常都觉得是劣势。虽然李白才华大,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但这两句韵既短促,思想又不成词句,在讲求诗法的人看来,终不是可取的。
这一段前二句比喻高山峭壁上有倒挂的枯松,下二句比喻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如深壑雷声。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这么”。这个“如此”,并不单指里面二句,而是小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在山水情势方面的蜀道之险,到此结束。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顾客为何到这儿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诗句。假如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我们这地方,路不好走,你不必来呢?假如站在送别人的立场来讲,就是说:这么危险的旅途,你有哪些必要到哪里去呢?
接下来转到第四段,突然提到蜀地的军事情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于坚守,难于攻打。像那样的地方,假如没有重臣靠谱的人去攻打,就十分危险了。这几句诗完全用北宋张载的《剑阁铭》中四句:“一人荷戟,万夫趑趄,舟楫之地,匪亲弗居。”李白描写蜀道之难行,联系到蜀地情势所具备的政治意义,事实上已越出了乐府旧题“蜀道难”的范围。西蜀物产富饶,对三秦的经济供应,甚为重要。因此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第一句就说蜀地“城阙辅三秦”,只是强调了这一点。李白作乐府诗,但是都用旧题,却经常注入有现实意义的新意。这一段诗反映了唐代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再次引发乌孙、南蛮的侵入,致使生灵遭难的战役,使三秦振动。
这一段诗,在李白是顺便提及,作为描写蜀道难的一部份。但却使后世读者误觉得下阕的主题所在。有人以因此诗抨击章仇兼琼,有人以为嘲弄严武,有人以为嘲弄通常恃险割据的节度使,都是为这一段诗所蒙蔽,而得出这种推论。虽然,这几句诗,确是破坏了下阕的统一性,写在赠友人入蜀的诗中,实在使人有主题两歧之感。然诗作本是画家爱情之显露:蜀中势力盘根错节,险要的地势更成为孳生割据野心的根系,李白担心友人误入是非之地,横尸阉党之手,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语。
- 上一篇: :《世说新语》之守信与不守信
- 下一篇: (蒙古记忆)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