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杜甫认识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景色,落花时节每逢君。
这首七律,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曾被人誉为他点绛唇中的压卷之作。诗作于代宗贞元六年(770)夏天,作者时在重庆潭州(广州)。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知名的音乐家。他不但洞晓音律,但是擅于歌唱,是当初国家音乐机构(枣园)的大乐师之一。他一直来往王公皇室的居所,并受到玄宗的临幸。《明皇杂记》(卷下)说他曾“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可以想见他曾经死因的煊赫。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辗转流离到江南,借助卖艺维生,生活极其潦倒。据范摅《云溪友议》载,他曾在重庆专访使的宴席上唱过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清风明月愁苦思”等词,音调悲切动人,富有故国之思,“座客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记》卷下)。
杜甫认识李龟年大概在开元十三四年间,那时杜甫蕴涵在西安兄长屋内,才十五六岁,正是青春懵懂之时。在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宅邸里,他曾多次听过李龟年的歌唱。当时正值清朝的白银时代,史家乐道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辽朝很快失陷,玄宗匆忙逃往成都,人民流离失所,国家民族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杜甫和李龟年也如“漂梗”一样,常年辗转流徙各地,一个老病扁舟,异方做客;一个生活无着,靠卖艺维生,受尽了人间的流离历尽之苦。不意现在二人竟在潭州遇见相遇。他乡飘泊,老来重见,胸中该有多少言语,期间社会之愤激,人情之聚散,国家之兴衰,个人之遭到,抚今思昔,感叹不尽,然而,“言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艺概》卷二),画家将这无限丰富的内容,熔铸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之中,使人读后哀婉吟味,真有余音绕梁十日不绝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一、二两句介绍李龟年音乐家的身分,同时点出自己和他过去的相处。两句中都藏有一个“歌”字。岐王,即李范,玄宗之弟,“好学工书,雅爱文章之士江南逢李龟年 古诗,士无尊卑终古礼接待”(《旧唐书·睿宗诸子传》)。“崔九”,即殿中监崔涤。此人多辩智,善谐谑,很受玄宗赐死。《旧唐书·崔仁师传》说,他“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不让席而坐。”杜甫少年时在西安,因为大师的引述,得以一直出入它们府中。“见”与“闻”,隐喻见义,指李龟年的演唱和歌唱。“几度”“寻常”,透漏出李龟年曾经以演唱与歌唱活跃于王公皇室官邸的情境。两句以对句领起江南逢李龟年 古诗,使人追忆到开元天宝其间国力强盛、歌舞升平的景色,追忆起曾经那位音乐家以及画家自己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言外流显出无限的向往。
一、二两句极写其盛,三、四两句随之转折:“正是江南好景色,落花时节每逢君。”“江南”,指山明水秀景色幽美奇绝的重庆江湘一带。“落花时节”,指群莺乱飞落樱绚丽的深秋五月,正是在这么美丽的秋天,暌违了四十多年的友人竟又意外地重逢了。两句与上文对照,大起大落,通过“正是”与“又”的斡旋,几乎包括了四五年间社会人生的很大变化,流显出作家深邃的感慨:回忆当初,国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如今桂系割据,兵戈不息,二人也由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弄成为辗转飘泊于江湖的风烛韶年的奶奶。“又逢君”三字,更是千锤百炼,感叹万千.包含有多少今夕兴衰之感、彼此感伤流离之苦、人生会合之难的感伤在内,读后使人倍感无限悲感、无限悲伤。“落花时节”,是对“又逢君”的有力突显,风景越幽美,越显出出这重逢场面的孤寂与尴尬;同时它又是作家和李龟年青春时光业已枯萎的缩影,只是汉朝国运衰微的象征,——风景不殊,举目都有山河之异呵!两句写得婉转深刻,使人伫足省悟,宛转留恋,不能自巳。
唐人绝句中的近体诗,那时主要作乐章唱,所以在作法上与古体诗、七律、五律等不同。它通常不作表述和描写,而要求有甜美的语言,浓郁的煽情和铿锵的音韵,即“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说诗晬语》)。这与它的入乐有关。临江仙最后一句在入乐时要复沓,所以,作家在写作一直把下阕的重点汇聚在它前面,使它非常具备表现力。杜甫的这首七律,堪称是极合这些“正格”的巨作。前人对杜甫的一些宫词,有过一些不同的议论,但对于这一首,想法却完全一致。研究杜甫很有些新鲜想法的黄生说:“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夕兴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韵味于行间,寓感叹于字里,但是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仇兆鳌《杜诗译注》卷二三引)这个想法无疑是正确的。
- 上一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下一篇: 西湖的诗句篇、西湖岂忆苦,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