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南京
作为一名正宗的“二代移民”,我在南京生活了十二年,记忆中最初的美好全在这里,酷爱读书,尤喜明史,无疑更是南京对少年的我的慷慨馈赠。
又是一年桂花开。
一团团、一簇簇的,金黄色的,藏在青色的树冠里。稍走近些,浓郁的甜香袭来,有种莫名的温暖。
我总会想起自幼生长的南京,在玄武湖,在明孝陵,到处飘香;卖酒酿的清脆竹板响起了,在老门东,在长干里,回荡在大街小巷;红彤彤的烤鸭架竖起来了,“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出南京”并非笑谈。在烟霞氤氲中,孩童的笑闹声近了,车笛声远了,我站在窗前,正好能看到紫金山。
穿过寂静的大学,周遭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路上遇到的长辈们仍然以乳名唤我。沿着中山门大街向西,途经下马坊,昔日恢宏的观音阁大石壁几近被岁月磨平,石雕牌坊上的“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依稀可辨;秋高气爽时节,天空中总飘着各式的风筝。不远处的一间佛堂,红色的门柱斑驳了漆,常有木鱼声传出。
往深处走是古校场,立有石马、石狮,旁有一亭,亭中石碑上刻有“洪武二十七年建”。北边的钟楼已微斜,每走上一步,楼梯都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叹息。从钟楼远眺中山陵,白壁蓝檐掩映在红透的紫金山里。
道边多是高大的法国梧桐,盛夏里浓荫能蔽日,顺着明城墙走,右手便是明孝陵。最爱城东的秋日,五色斑斓,青石板铺就的六百多年的神道,两旁是肃穆的石像,地上是血红的枫叶,岁月静默得如同一幅画。悠悠地,灵谷寺的钟声敲响,音乐台的鸽子扑棱棱地飞起。
幼时的我觉得,南京的东郊便是妙趣无穷的乐园,在这里,天很高,云很远,时间过得很慢。稍稍长大了的我,学琴读史,慢慢地懂得了南京。无论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六朝繁华,还是朝代更迭、几度屠城,仿佛都是南京的宿命。南京有着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城墙,也曾是“中国最漂亮、整洁而且精心规划的城市”,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和过往或传说迎面不期而遇,整座南京城,可不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余秋雨说过,“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历史与自然赋予了南京不凡的底蕴和格局,也让她耽于怀旧和唏嘘。南京的往昔蕴含着太多的悲情和才情,随着岁月弥散在她的烟水气里,南京大约该是中国最忧郁的文化城市,真是无愧于世界文学之都的美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风云际会,世事沧桑,六朝古都南京便有了一种随遇而安、处事不惊的个性,人们乐意享受着和缓平实的生活,“等刻儿”“多大儿事啊”常常挂在口头,东郊的草坪或林间的幽径,每到周末,都会见到许多赶来与城市山林亲近的市民。作为一名正宗的“二代移民”,我在南京生活了十二年,记忆中最初的美好全在这里,酷爱读书,尤喜明史,无疑更是南京对少年的我的慷慨馈赠。离开后的日子里,那些描述南京的文字,总会在我心底的柔软处激起层层的涟漪,难以抑制的思念也总会在每一个软弱的、痛苦的甚至欢乐的时刻,不经意地涌上心头。
在异乡的日子里,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难警报拉响的时候, 62我总会默默地为南京祈祷,不要因背负着厚重的历史而放缓了前行的步伐,期待着更奋进、更开放、更包容的南京,就像传说中的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我在别处继续学习前行。在外的每一天,对南京我都满含爱意,她让我懂得了坚韧和不屈,学会了牵挂和珍惜,并拥有了乡愁和祈盼,我相信南京会永远守候在我身后,慈爱地、温和地、母亲般地不离不弃。南京,是我心灵的故乡。
南京,我是你的孩子,我会回来和你一起重建繁华,在我最年富力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