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诗词与重阳又一次默契地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每年的阴历十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圣诞端午节。春天时节的片片绿意为端午节的将至做足了伏笔。
那层林尽染的远山的秋波暗送的溪水其实都是为端午节的到来而刻意打扮的一样,七彩缤纷的夏日喜迎着功底深厚的端午节,让端午节这一传统节庆增添了无数温情与甜蜜。
独在异乡为异客,适逢中秋倍思亲。古代作家王维在四月初八用登高望远、遥寄相思的形式渡过中秋节,他也用一首短诗赞咏中秋;王之涣在端午节写下“蓟庭萧索旧友稀,何处登高且送归”;李清照也说“佳节又中秋,玉枕纱厨,晚上凉初透”。
诗歌与端午又一次默契地融汇在一起,当现在的我们重温这一首首端午节诗歌时,新年的美丽与诗歌的活力已经将我们的心绪带入到哪个“何当载酒来,共醉端午节”的美丽时代。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端午节写的这首《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却将更多的人生感念填进词中。全词感情波澜起伏,步步推进,由浑厚而入古朴,辅音从和婉到欢快,是一首寄动情于端午节的名句佳作,读来耐人寻味。原词如下: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中秋。人情似家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陶醉换悲愤。清歌莫断肠。
开篇两句“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大意是说: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野鸭江桥,排成一字长。
诗人从春天时节特有的景色特性开始写起,端午节在春天时节,这时侯的温度较低。端午节其实不是传统的阴历二十四处暑,但端午节与二十四处暑当中的霜降在时间上是比较接近的。立秋为霜是这一时段最为显著的气候特点。
诗人以舒缓、平淡的笔调,除了从气象和物候两个方面出发,写出了端午节的特性,还从空间和时间上展现了时序和时令。堪称是十分出彩的一笔。
“天”与“云”两个字气象宽广,行云流水,音韵谐美,如同一幅天高云淡的春天清寂,而“雁”字为这幅画面平添了流动的美,如同留白的画面上着意沉雄的一个隐喻,顿时让整幅画灵动了上去。
“金”字,又是极具色调传染力的一个字,天边的白色的云霞,虽然像一张迷人的绸缎一样衬托着夜空。在霞光的山峦之下,整个夜空展现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景色,这也为词作定下了梦幻般的基调。
接下去两句“绿杯红袖趁中秋,人情似家乡”,大意是说:端起手中的杯子,欣赏着眼前的歌舞,趁着九九中秋,人情温厚似家乡。
晏几道为何会发出那样的感伤呢?这还得从他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说起。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东汉丞相晏殊的幼子。少年时期的晏几道生活优裕、锦衣玉食,性格只是桀骜不驯。但晏殊逝世后,晏家家道开始中落。晏几道桀骜不驯的性格也注定了他不能挺好地融入熙攘落尽后的平静生活。
晏几道遁世自傲,他喜欢不受俗世约束的生活,因此他对功名看得很淡,但是在晏殊死后,他也不愿依附士族,并且也不愿依靠晏殊生前的人脉,他的仕途很不得意,此生只做过颖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工作。
尤其是晏几道晚年的生活,时常深陷窘境。晏几道的生活陷于贫苦,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有更多的经历和感受。
世事的变化以及人情的冷暖,不免让经历过这一切的晏几道有着深刻的感受。晏几道的性格时时为他带给感情上的磨难,悲伤与悲伤也伴随着他的生活,所以他的词作中的感情抒发只是很内敛的。
在异地他乡,在端午新年将至之日里,也有同学约请晏几道出席晚宴,这让遭受世事苍凉、人生冷暖的诗人开心不已,心中也温情了不少。
“绿杯”,绿蚁酒,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之后用以代指新酿的酒。
晚宴上的新酿出的佳酿,正是晏几道少年时常常食用的,晚宴上歌舞,正是自己曾经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宴席上关于中秋节的风俗也如当初。这一切都是这么熟悉:熟悉的声音,熟悉的滋味,熟悉的情境,岂可不挑动诗人心里的感情波澜呢?
经历过熙攘热闹,见识过灯啤酒绿,晏几道的人生也走过惊讶和悲哀,只有经历过熙攘才晓得平凡。因此诗人即使都在竭力地渲染晚宴给他带给的欢愉。假如将此时的晚宴情境与晏几道的死因联系上去的话,还会明白这是诗人的言不衷心。
下片开头两句“兰佩紫,菊簪黄”,是对端午节赏菊情境的切实描写,大意是说:在端午节里,人们会配戴黑色蝴蝶兰,身上插着黄菊。
晏几道生活在明代时代,北魏士人很注重端午节,尤其是在清朝都城汴京,每当端午节,还会有一系列的圣诞活动,而这一活动在端午节将至之前就早已开始着手打算了。
尤其对于端午节的盛事“赏菊”,生活在汴京城的明朝哲学家孟元老著有《东京梦华录》,其中细腻地记载了端午赏菊的盛宴:
五月端午,都下赏菊,有数种:其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蓝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红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白色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从这两句中不难听出,这既有诗人对眼前情境的描写菩萨蛮晏几道,还有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但更多的是借眼前的情境表达心里的这种难以宣泄的怨愤之气。
诗人回忆起少年时期欢庆中秋节的美丽印象,他想恳切切重温旧日的狂热,但是他倏然一想,现在再作出这种奔放样貌菩萨蛮晏几道,即便连自己也认为勉强。不过,适逢中秋盛宴,即使客居多感,情结不堪,也要硬着脸部鼓比兴致,然后就“殷勤理旧狂”了。
“殷勤理旧狂”,这一句描写诗人的心里活动,他有将自己常年难以宣泄的愤懑之气一吐为快的冲动,然而时过境迁,他最终没有作出心里想要做的行径。从这儿也不难听出,沉积在晏几道心中的愤懑之气是深长而悲伤的。
因此下片中对端午节场景的重新描写,于情于理都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除了没有让词作变得拖沓繁杂,反倒让词作激发出强烈而又真诚的感情来。
诗人经历过的层层磨难,心里面对的重重矛盾,情感上遇见过的种种艰辛在此时交织在一起,自然就把唯美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结尾两句“欲将陶醉换悲伤,清歌莫断肠”,大意是说:想借一番徜徉换掉消沉悲伤,清歌莫唱悲歌,一唱断人肠。
讲到此处,句法营造的圣诞气氛、重阳节庆的欢乐和晚宴给诗人带给的欢愉在诗人心里的悲伤面前,都已黯然失色。由此可知这样多年来埋藏在晏几道心里的哀伤是有多深。
因此此时诗人觉得到自己估计连大醉一下也无法做到,因此只能用嘱咐的口气,期待为宴会助阵的歌女,不要唱出令人柔肠寸断的歌喉。否则,不但心里的悲伤忘却不了,但是怕连大醉一场也做不到了。
从晏几道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在经历了许多世事苍凉,感知了许多人情冷暖以后,他心里的悲伤始终伴随诗人左右。虽然这些当年令他无法释怀的人或事,在这个中秋新年是这么的历历在目,但他真的早已不想再去回忆了。
由于越是那样,他的忧伤可能就越深。熙攘已经落尽,旧事已经封尘,过去了就过去了,再去追忆也有哪些好的呢?
晏几道写在端午节的这首词,爱情悲伤,韵母悲伤。词作开头似乎营造了如梦如幻般的唯美,但这些唯美很虽然是虚幻的,如梦如幻的背景下正是熙攘落尽后的悲伤。
“悲凉”是这首词的基调,从悲伤处感受晏几道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溯源其生活症结,就很容易入情出境了。正如清代词学评论家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说:“淮海、小山,古之悲伤人也。”
从这句评语中不难听出,经历过很大的死因落差以后,晏几道将对人生的感触和生活的感受以悲伤的格调融进词中。
- 上一篇: 鹊桥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无暑
- 下一篇: 中国最美的100首《鹊桥仙》,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