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中国古代王昭君的美貌与环佩句——昭君

2023-06-27 10:19:38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人一面咏怀古迹,同时也抒发自己的情怀。前三篇重在咏古人以抒写文人才子之怀才不遇;后两篇重在感慨历史之无情和难料。然而杜甫写诗往往不把意思说尽,留下许多言外之意,让读者去体会。《唐宋诗举要》云:“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国古代王昭君的美貌与环佩句——昭君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诵与赏析

【原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山峦深壑赴湖北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③。

一去④紫台⑤连朔漠⑥,独留青冢向黄昏。

绘图省⑦识春风面⑧,铃儿空归夜月魂⑨?

千载二胡作胡语,分明责备曲中论⑩。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四川广元西南.

②明妃:王昭君.名嫱(qiáng),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代又称明妃。③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落,即古迹之意。昭君村在归州(今四川彭山县)西南四十里,与夔州相像。

④去:离开.

⑤紫台:紫宫,宫庭,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淹留。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⑥朔漠:西北的荒漠,指汉朝所居之地。

⑦省:审讯

⑧春风面:比喻王昭君的美艳.

⑨环佩句:亦即昭君既死在汉朝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名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珠翠:妇女装饰物,指昭君。

⑩千载两句:古筝本西域胡人吉他,相传汉武帝以王子(实为扬州王女)嫁西域于阗,王子伤心,胡人乃于立马弹古筝以娱之。因昭君事与匈奴王子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测这么。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二胡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作于贞元元年(766),与《秋兴八首》同时,那时杜甫寓居夔州。其创作正值"老去渐于诗律细"的境界。作家一面咏怀古迹,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情结。五首诗分别颂扬庾信之"支离"、"飘泊";宋玉之"风流斯文";王昭君之不遇明君;刘备之败走辅政;诸葛亮之壮志难酬。五篇之人物异代,各诗独立成篇。前三篇重在咏古人以书写文人才女之怀才不遇;后两篇重在感叹历史之无情和收场。

此为第三首,对王昭君深寄怜悯,其中自然还有怨君之意。虽然昭君之无法见知于君王,导致了杜甫的怀才不遇之感。因此杜甫作诗常常不把意思说尽,留下许多言外之意,让读者去感受。《唐宋诗举要》云:“此自喻其孤寂千载之感也”。

【翻译】:

山峦深壑随着江流前往湖北,昭君生长的地方如今也有民居。一离开紫台就和荒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墓地奔向黄泉。只凭绘图稍为地看太监的外貌,铃儿响声,只有神识月夜归来。千年二胡演奏胡音胡调。分明是怜悯之情从民歌中表达进去。

【翻译二】:

千山深壑绵亘不断前往湖北;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乡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南方的沙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戴玉饰遽然月夜归魂。

千载留传她作的胡音二胡曲;曲中诉说的分明是满怀愤恨。

【在线诵读】:

【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绝句,作于贞元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相继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宜昌府归州西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下阕:千山深壑绵亘不断前往四川内江山,这儿遗留有明妃生长的宜昌香溪村。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这儿用一个“赴”字,就抒发出山峦前往的气魄,突出了山峡陡峭的雄奇壮美。《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至,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那样气象雄浑的起句,原本是拿来突显生长英雄的地方,作家为了压低昭君这个“窈窕蓝颜”,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突显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指出:“发端生硬,是五绝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峻峭,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妖娆蓝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压低昭君这个“窈窕蓝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杜甫诗三首翻译,因此才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突显她。杨伦《杜诗镜诠》也说:“从地灵说入,多少恳切。”这种突显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细嫩武当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辙。对于这些写法,明人胡震亨译注的《杜诗通》说:“群山深壑赴湖北,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但昭君决不只是是一个双眸皓齿、秀发仙姿的刚强男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杜甫诗三首翻译,能承受很大悲哀的女中母亲,这一点只是杜甫最痛恨的,所以诗的背景挺拔阳刚。这两句诗,大小点缀,动静相间,除了使画面变得生动,同时使诗的唯美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怅惘情绪,精妙地为颈联确定了悲情的基调。更多宋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儒学网”的宋词三百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