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香山雪游记》原文及翻译
王衡《香山雪游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在线
王衡
原文:
余以前岁游真觉寺,订雪盟,比连日雪,乃鼓舞周季良,同客尤伯固等游焉。
甫出门,雪又弥甚,遂遣童子归,将幞被来,而止饭真觉寺。饭已,循堤行,则黄日已逗云影中。远近诸山黛白错,而东一山受晡[1]日,色独烂如丹霞,惊睨者良久。比到香山,且昏夜矣,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俄而,星见天井,山僧报晓霁。急起,则千峰一雪,冻云颓倚山头,如醉玉人。乃将诸子涉环翠亭,雪径深二尺许,从者几以双趺[2]印之。觞数行,转而憩于碧云,之余公墓平台,坐林峦中,眺雪颇胜。已,乃从旧道归,则昨日之丝者茧,环者化为玦矣。
因相与错叙其胜。今雪氆毸[3]款舞,且倦且骄;旧雪晶明,灏溔[4]积矣。试从卑望高,仰面不见山;若登高临远,则如身在净界,视大千沙砾,皆净土也。其封谷完,其揣树密,其印沙如鸟篆,其附城郭若鱼丽[5]。其幕红寺,衬落叶,俄浅绛,俄又淡黄,种种作态可喜。至于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岀,于是间更有深致。吾曹戴高檐帽,披貂衫,奔车鞭蹇,争相指盼,以为山林入吾画图,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季良叫曰:“此致佳,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余曰:“噫嘻!子欲得雪之不消者,则为玉,为盐,为絮,为练,种有几似矣,而实非。”傍一客应曰:¨然。雪则何必不消,顾吾辈雅善消雪,彼热肺肠子封帘守户者,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余曰:“毋!人各有适。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则风不出、雨不出之叟亦能笑人。”顾谓伯固子弟图之,余姑为之记。时万历庚寅阳月六日也。
(取材于《明文海》)
注释:(1)晡(bū):申时。(2)趺(fū):脚。(3)氆氇(péi sāi):形容鸟羽张开的样子。(4)灏溔( hào yǎo):形容水无边际的样子。(5)鱼丽:古代战阵名。
译文:
我在前年游览真觉寺时,订下了雪天再游的誓约,近来连日下雪,就激励周季良,同客人尤伯固等人去游玩。
刚刚出门,大雪又下得更加厉害了,于是派童仆回家,带来包袱裹的衣被,我们则停在真觉寺吃饭。吃完饭我们顺着堤岸走,昏黄的太阳就已停留在云影中。远远近近的群山青黑与雪白相交错,而东面一座山受到傍晚日光的照射,色彩偏偏灿烂像红霞,我们惊奇地睨视它好久。等到了香山已将近昏黑的夜晚了,依赖堆积在道路两边的积雪发出的闪动的光引导着我们前行。
不久,星星出现在露天院落的上空,香山的和尚来报说拂晓已雪后转睛了。我们急忙跑出去,只见上千山峰全是雪,寒云颓靡地靠着山头,犹如一个喝醉酒的风姿如玉的美人。于是我领着众人涉足环翠亭,积雪的小路深约两尺,跟我走的人踩着我的脚印走。几次传杯饮酒,转折而到碧云寺休息,前往余公墓的平台,坐于树林山峦当中,远眺雪景很是优美。后来,就从原路回去,只见昨天呈丝状的雪已经成了茧形,而环形的积雪也都变作像半环形玉的状态。
于是大家一起错杂地叙谈雪景的优美。现下的雪如怒放缓舞,一会儿缓慢,一会儿猛烈:原有的雪晶莹鲜明,无边无际地积存下来,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试着从低处远看高处,如仰脸看山却不见山一样;假若登上高处对着远方,就像身在洁净无浊的境界,观看大千世界的沙子碎石,全都是庄严洁净的世界。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印到沙上如同鸟篆书一样,附着在城郭上又仿佛布下了鱼丽阵一般。它像红色的佛寺的幕帘,衬托出飘落的树叶,一会儿是浅淡的大红色,一会儿又是浅淡的枯黄色,各种姿态都令人喜爱。至于说到寒天的大雁横空飞过,白色的野鸭成群排坐,暗流的泉水分界作响,古老的松树低垂虬枝,枯萎的芦苇发出声音,乡村的烟火倾斜飘出,处在这样的境地间更富有深远的情趣。我们戴着高檐的帽子,披着貂皮的衣服,驰车赶驴,争相指看以为重山丛林都纳入了我们的图画之中,然而是否知道我们其实也是这幅山林画中之人呢?
季良叫道:“这种景致美妙,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我说:“嗨!你想要得到永不消失的雪,就做成玉,做成盐,做成棉絮,做成白绢,物类是有大致相像的地方了,然而实际却井不相同。”旁边一位宾客应声说:“说得对。雪为什么一定要不消失呢,但看我们很善于消遣雪景,对那些为了使身体暖和而关窗守家的人,我们还能用片时的观赏傲视他们。”我说:“不要这样说!人们各有各的意趣。您认为王徽之乘船雪霁访戴是最惬意了吧?那么刮风不出门、下雨不出门的老人也能笑话那些顶着风雨出门人。”我回头叫伯固后生把雪游情景画出来,我姑且写成这篇游记。当时是明神宗万历庚寅(1590)年十月六日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酲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原文:
余以前岁游真觉寺,订雪盟,比连日雪,乃鼓舞周季良,同客尤伯固等游焉。
甫出门,雪又弥甚,遂遣童子归,将幞被来,而止饭真觉寺。饭已,循堤行,则黄日已逗云影中。远近诸山黛白错,而东一山受晡[1]日,色独烂如丹霞,惊睨者良久。比到香山,且昏夜矣,赖夹道积雪奕奕道余行。
俄而,星见天井,山僧报晓霁。急起,则千峰一雪,冻云颓倚山头,如醉玉人。乃将诸子涉环翠亭,雪径深二尺许,从者几以双趺[2]印之。觞数行,转而憩于碧云,之余公墓平台,坐林峦中,眺雪颇胜。已,乃从旧道归,则昨日之丝者茧,环者化为玦矣。
因相与错叙其胜。今雪氆毸[3]款舞,且倦且骄;旧雪晶明,灏溔[4]积矣。试从卑望高,仰面不见山;若登高临远,则如身在净界,视大千沙砾,皆净土也。其封谷完,其揣树密,其印沙如鸟篆,其附城郭若鱼丽[5]。其幕红寺,衬落叶,俄浅绛,俄又淡黄,种种作态可喜。至于寒雁空横,素凫旅坐,暗泉界响,老松低枝,枯芦有声,村火斜岀,于是间更有深致。吾曹戴高檐帽,披貂衫,奔车鞭蹇,争相指盼,以为山林入吾画图,而亦知吾曹乃山林画图中人耶?
季良叫曰:“此致佳,顾安得不消之雪而弄之?”余曰:“噫嘻!子欲得雪之不消者,则为玉,为盐,为絮,为练,种有几似矣,而实非。”傍一客应曰:¨然。雪则何必不消,顾吾辈雅善消雪,彼热肺肠子封帘守户者,吾犹得以顷刻之观傲之。”余曰:“毋!人各有适。子以徽之舟为至矣乎?则风不出、雨不出之叟亦能笑人。”顾谓伯固子弟图之,余姑为之记。时万历庚寅阳月六日也。
(取材于《明文海》)
注释:(1)晡(bū):申时。(2)趺(fū):脚。(3)氆氇(péi sāi):形容鸟羽张开的样子。(4)灏溔( hào yǎo):形容水无边际的样子。(5)鱼丽:古代战阵名。
译文:
我在前年游览真觉寺时,订下了雪天再游的誓约,近来连日下雪,就激励周季良,同客人尤伯固等人去游玩。
刚刚出门,大雪又下得更加厉害了,于是派童仆回家,带来包袱裹的衣被,我们则停在真觉寺吃饭。吃完饭我们顺着堤岸走,昏黄的太阳就已停留在云影中。远远近近的群山青黑与雪白相交错,而东面一座山受到傍晚日光的照射,色彩偏偏灿烂像红霞,我们惊奇地睨视它好久。等到了香山已将近昏黑的夜晚了,依赖堆积在道路两边的积雪发出的闪动的光引导着我们前行。
不久,星星出现在露天院落的上空,香山的和尚来报说拂晓已雪后转睛了。我们急忙跑出去,只见上千山峰全是雪,寒云颓靡地靠着山头,犹如一个喝醉酒的风姿如玉的美人。于是我领着众人涉足环翠亭,积雪的小路深约两尺,跟我走的人踩着我的脚印走。几次传杯饮酒,转折而到碧云寺休息,前往余公墓的平台,坐于树林山峦当中,远眺雪景很是优美。后来,就从原路回去,只见昨天呈丝状的雪已经成了茧形,而环形的积雪也都变作像半环形玉的状态。
于是大家一起错杂地叙谈雪景的优美。现下的雪如怒放缓舞,一会儿缓慢,一会儿猛烈:原有的雪晶莹鲜明,无边无际地积存下来,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试着从低处远看高处,如仰脸看山却不见山一样;假若登上高处对着远方,就像身在洁净无浊的境界,观看大千世界的沙子碎石,全都是庄严洁净的世界。那雪把整个山谷完全覆盖了,把树包裹得严严实实,印到沙上如同鸟篆书一样,附着在城郭上又仿佛布下了鱼丽阵一般。它像红色的佛寺的幕帘,衬托出飘落的树叶,一会儿是浅淡的大红色,一会儿又是浅淡的枯黄色,各种姿态都令人喜爱。至于说到寒天的大雁横空飞过,白色的野鸭成群排坐,暗流的泉水分界作响,古老的松树低垂虬枝,枯萎的芦苇发出声音,乡村的烟火倾斜飘出,处在这样的境地间更富有深远的情趣。我们戴着高檐的帽子,披着貂皮的衣服,驰车赶驴,争相指看以为重山丛林都纳入了我们的图画之中,然而是否知道我们其实也是这幅山林画中之人呢?
季良叫道:“这种景致美妙,不过哪里能得到永不消融的雪来赏玩呢?”我说:“嗨!你想要得到永不消失的雪,就做成玉,做成盐,做成棉絮,做成白绢,物类是有大致相像的地方了,然而实际却井不相同。”旁边一位宾客应声说:“说得对。雪为什么一定要不消失呢,但看我们很善于消遣雪景,对那些为了使身体暖和而关窗守家的人,我们还能用片时的观赏傲视他们。”我说:“不要这样说!人们各有各的意趣。您认为王徽之乘船雪霁访戴是最惬意了吧?那么刮风不出门、下雨不出门的老人也能笑话那些顶着风雨出门人。”我回头叫伯固后生把雪游情景画出来,我姑且写成这篇游记。当时是明神宗万历庚寅(1590)年十月六日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酲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 上一篇: 《郗超送米》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 《清史稿·李卫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