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鲁肃论》原文及翻译
袁枚《鲁肃论》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在线
袁枚
原文: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译文:
孙权用荆州来帮助刘备,是鲁肃劝导的。荆州不能归还回来,孙权深深地诟病鲁肃。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所以给蛟龙资助以云雨。”有人说:“这是鲁肃失策了,如果周瑜在,一定不会做这种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而只熟悉筹划当日的形势。
三国时期,最强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战,孙权能够独自凭借力量攻破曹操吗?又或者和刘备合力来共同打败曹操?得到荆州,孙权能够同时获取蜀地来独力支撑吗?又或者最终仍旧不免于依附他人来自立?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魏国可灭,曹操可诛,天下的事情还不能预料;魏国不能灭,曹操不能诛杀,而吴蜀宛如唇齿相依已然牢固,没有外力入侵,他们将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称帝了,怎么肯受人封赏,屈节朝拜,局促如同被驾在车辕下的马匹一样呢?英雄所见大概都是一样。只有孙权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袭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天天如此。也只是刘备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因为荆州的缘故,而在白帝城兴起战事,一场败仗而吐血身亡。不止如此,曹操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拥有百万军队,又得到了孙权作为他的外应,应该是没有什么犹豫回顾的。然而赵俨在襄阳之战,不肯对关公穷追猛击,这份功劳便留着直到他被孙权所害,曹操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孙权请求擒拿关羽来献出自己的忠心与力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泄露出来,射给关羽看而让他逃走。凭借曹操的强大,尚且想要学习战国的“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说法,让孙权自己树起自己的敌人;而凭借区区吴国,竟然想要在外断绝蜀国的援助,而孤军独自抵挡曹操,不是已经糊涂了吗!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却被智伯分裂灭亡,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的计策立六国后便失败了,马超受到曹操的反间计策疏远韩遂而失败,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而甘心在虞公、陈涉、马超之下,大错特错。况且孙权断绝与蜀国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国灭亡是侥幸。蜀国因关公战死而怨恨讨伐吴国,吴国求救于魏国,刘晔则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了魏主没有听从不才得以幸免。出兵后,魏国假装帮助吴国讨伐刘备,仍旧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陆逊收兵才得以幸免。等到钟会讨伐蜀国,吴国便不在权利施救,于是最终导致两国都灭亡了,这都在日后一一明验,然而知道这些后续发展的,除了孔明、子敬而再也没有人了吗?
我认为:史书上称曹操刚打算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荆州已不是曹操所有,别人将自己所有物送给另一家,与他有什么关系?他竟然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位英雄相传,而天下难以争夺的缘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最终是在孙刘二人之上啊!
原文: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译文:
孙权用荆州来帮助刘备,是鲁肃劝导的。荆州不能归还回来,孙权深深地诟病鲁肃。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所以给蛟龙资助以云雨。”有人说:“这是鲁肃失策了,如果周瑜在,一定不会做这种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而只熟悉筹划当日的形势。
三国时期,最强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战,孙权能够独自凭借力量攻破曹操吗?又或者和刘备合力来共同打败曹操?得到荆州,孙权能够同时获取蜀地来独力支撑吗?又或者最终仍旧不免于依附他人来自立?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魏国可灭,曹操可诛,天下的事情还不能预料;魏国不能灭,曹操不能诛杀,而吴蜀宛如唇齿相依已然牢固,没有外力入侵,他们将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称帝了,怎么肯受人封赏,屈节朝拜,局促如同被驾在车辕下的马匹一样呢?英雄所见大概都是一样。只有孙权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袭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天天如此。也只是刘备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因为荆州的缘故,而在白帝城兴起战事,一场败仗而吐血身亡。不止如此,曹操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拥有百万军队,又得到了孙权作为他的外应,应该是没有什么犹豫回顾的。然而赵俨在襄阳之战,不肯对关公穷追猛击,这份功劳便留着直到他被孙权所害,曹操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孙权请求擒拿关羽来献出自己的忠心与力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泄露出来,射给关羽看而让他逃走。凭借曹操的强大,尚且想要学习战国的“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说法,让孙权自己树起自己的敌人;而凭借区区吴国,竟然想要在外断绝蜀国的援助,而孤军独自抵挡曹操,不是已经糊涂了吗!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却被智伯分裂灭亡,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的计策立六国后便失败了,马超受到曹操的反间计策疏远韩遂而失败,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而甘心在虞公、陈涉、马超之下,大错特错。况且孙权断绝与蜀国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国灭亡是侥幸。蜀国因关公战死而怨恨讨伐吴国,吴国求救于魏国,刘晔则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了魏主没有听从不才得以幸免。出兵后,魏国假装帮助吴国讨伐刘备,仍旧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陆逊收兵才得以幸免。等到钟会讨伐蜀国,吴国便不在权利施救,于是最终导致两国都灭亡了,这都在日后一一明验,然而知道这些后续发展的,除了孔明、子敬而再也没有人了吗?
我认为:史书上称曹操刚打算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荆州已不是曹操所有,别人将自己所有物送给另一家,与他有什么关系?他竟然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位英雄相传,而天下难以争夺的缘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最终是在孙刘二人之上啊!
- 上一篇: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 《吕氏春秋》之《义赏》《用民》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