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水调歌头苏辙·明月几时有》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2023-05-14 15:02:39文言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苏辙·明月几时有》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点击标题下「蓝色陌陌名」可迅速关注

甲子节日,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殿宇,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瑶台玉宇,高处不胜寒。

飞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清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元旦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比兴,与弟苏辙十年未见之情为基础,紧扣节日明月展开想像和探讨,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列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寻找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下的豁达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执笔洒脱,宛然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富有哲理,是苏轼词的标杆之作。

【词句注释】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河北省诸城市)任节度使。

⑵达旦:到天黑。

⑶子由:苏轼的父亲苏辙的字。

⑷把酒:端起杯子。把,执、持。

⑸天上殿宇(què):指月中皇宫。阙,唐代瓮城后的石柱。

⑹归去:回家,这儿指回到广寒里去。

⑺琼(náo)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像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当、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作出各类身姿。弄:赏玩。

⑽何似:何如,那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联通,转过了朱褐色的亭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阳台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作家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亭阁。绮户:雕凿华丽的木门。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哪些责备吧,为何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何。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二人年年平安﹐但是相距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作品译文】

甲子年的新年节,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上,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想念哥哥苏辙。

明月从何种时侯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杯子遥问苍天。不晓得在天上的皇宫,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或许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立九天的酷热。翩然飞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褐色的亭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阳台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哪些责备吧,为何偏在人们别离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演进,月有阴晴圆缺的转化,这些事自古来无法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戚能平安健康,尽管相距千里,也能共享这美丽的月光。

【词牌说明】

满江红,平仄名。清朝二锅头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伊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二锅头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长春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入声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元旦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节日,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由于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当初要求担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派对。公元1074年(熙宁五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心愿仍未能实现。公元1076年的元旦,皓月当空,银辉遍野,诗人与兄长苏辙分别以后,已两年未得团圆。诗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然后乘酒兴骤起,执笔写下了这首佳句。

【文学赏析】

此词是1076年新年望月怀人之作,抒发了对兄长苏辙的无限追忆。诗人利用形象绘制手法,描绘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气氛,显出自己遣世独立的怨愤和往日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入浓烈的文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伤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节日,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南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今四川泰安)做节度使,节日之夜他一边纳凉一边喝酒,直至天黑,然后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此生,以崇高儒家、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之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一直处在儒释道的宿怨当中的。每逢磨难苦闷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从而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苦恼。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南阳府推官通判扬州中秋月宋苏轼,是为了暂且避免岳州政争的旋涡。公元1074年(熙宁五年)调知密州,但是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虽然那时“面貌加丰”,略带一些旷达表现,也无法掩盖掩藏心里的郁愤。这首新年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感受的升华与小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奉行“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仇怨,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虽然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隐喻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丽的向往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爽、气质甜蜜的哲学家,当他仰头眺望节日明月时,其思想感情如同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飞翔。反映到词里,遂产生了一种奔放直率的色调。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安稳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何种时侯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同之处。其问之迷恋、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旁边。从创作缘由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恢弘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困惑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侍中故居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境触及涌动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只是即席宫词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节日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他们都有起得生硬、问得诡异的特性。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进入先王庙堂之前就早已是“嗟号昊旻,仰天惋惜”(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感情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这种因消沉凄凉的郁勃怨愤,只是唇瓣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乙未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清廷局势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回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除夕,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两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作自己的同学,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爽的性格和不凡的气度。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儿的口吻比较舒缓,苏轼由于是想开往广寒,因此语调更关注、更紧迫。“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溯源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乎是在惊讶造化的精妙,可以从中感遭到作家对明月的赞扬与渴望。

接下去两句:“不知天上殿宇,今昔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扬与憧憬之情更加强了一层。作家想像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因此月才那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因此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瑶台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构想前生是月中人,所以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驶向广寒,又怕那边的瑶台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里的酷热。“琼楼玉宇”,语出《大业纪闻》:“瞿乾祐于武昌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层峦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记》中的典故:五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广寒。临别,叶叫他穿长裤。到广寒,显然冷得无法支持。这几句明写广寒的高寒,预示月光的清冷,把这种既渴望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非常内敛地写了下来。这儿也有两个字值得留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虽然是由于苏轼对明月非常渴望,已经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教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心态,又喜欢佛教的养身之术,因此常有出世升仙的看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荡舟时这种飘飘欲仙的觉得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升仙。”也是由望月而想起升仙,可以和这首词相互印证。诗人之所以有这些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这么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致使诗人幻想克服这苦恼人世,到瑶台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出仕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何谓“小舟自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实,在词中这只是是一种准备,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瑶台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丽非凡,但那儿高寒难忍,不可久居。诗人蓄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显出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儿仍旧在写节日月景,读者可以感受到月亮的美丽,以及月光的湿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诗人既留恋人间又渴望天上的矛盾心理。这些矛盾就能更深刻地说明诗人流连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中秋月宋苏轼,显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超远的抱负,所以为歌词带给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虽然更热妻子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开往高寒的广寒,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飞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独舞玩耍的意思。李白《月下夜坐》说:“我歌月游荡,我舞影迷蒙。”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儿脱胎下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缘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开往高寒的广寒,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飞舞,最至少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讲到这儿又回到热妻子间的婚姻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他总算从错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结怨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颇有疑惑的肯定,苍劲的笔法显示了感情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节日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别离,同时颂扬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想念哥哥的动情,又可以统称这些节日中秋因不能与亲戚团聚因而无法入睡的一切离人。“无眠”是统称这些由于不能和亲戚团聚而倍感孤寂,因而不能睡觉的人。诗人无理地指责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哪些责备吧,为何老是在人们别离的时侯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忧愁了。这是指责明月蓄意与人责怪,给人平添烦恼,无理的口吻逐步突显出诗人想念兄长的手足动情,却又隐晦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仇视。

接着,作家把笔触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虽然有悲欢离合,月还有阴晴圆缺。她有被黑云遮盖的时侯,有巨亏残破的时侯,她还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生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调上,就像是代明月回答后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指出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寓对未来的希望。由于,月有圆时,人还有相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丽的样子,这儿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唐朝辛村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别离是难免的,这么只要亲戚长久亡故,但是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上去,把互相的心勾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互相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碰面,却能以精神相连。“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通常的肛交和自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那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心态,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显存知已,天涯若毗邻。”意味深长,传为诗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定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刻。”许浑的《秋霁春思》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相互详见。只愿人人年年平安,相距千里也能共享着美丽的月光,抒发了作者的问候和对长辈的想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态和豁达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感情。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抒发了对父亲苏辙(字子由)的追忆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新年之夜,对一切经受着别离之苦的人表示的美丽祝福。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美术成就上看,它构想奇拔,畦径独辟,极富唯美主义色调,是向来公认的节日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朝神话的推陈出新,只是对先秦两汉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线描,人月双及。它名为诠释地理,看似探讨人事。笔致纷繁回环,飘散艳丽。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飞身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幽美雄阔,以咏月为中心抒发了涪城“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烦恼,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豁达枋度和美丽心愿,极富哲理与人情。题旨高远,构想独特,唯美甜美幽美。最后以旷达情结贯串,是诗人情结的自然显露。心曲兼胜,境界苍凉,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整篇皆是诗句,典型地展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色调。

作者既标举了“绝心曲的宇宙意识”,又杜绝这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狂喜”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夜月》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找“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因此,虽然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结寂寂的秋的颂扬,读来却并不缺少“触处生春”、引人向下的意趣。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节日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似乎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为此九百年来传唱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十月十五“可唱个节日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国庆《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诵之盛。全词唯美奔放而阔大,情结豁达而旷达,对明月的眷恋之情,对人间的思恋之意,以及那甜蜜的色调,洒脱的色调和行云流水通常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哲学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