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2023-05-14 16:03:23文言文
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了一篇非常简短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我问学生,这篇文章其实就写了这样一件事:苏轼去承天寺跟好友一起赏月。难怪,苏轼在结尾的这一声轻轻感慨,“何夜无月?但是,当学生重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强烈的反差就出现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的呢?用语文成全自己,首先应该像苏轼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阅读者。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古古诗文欣赏

品读中式诗歌

乐享诗意人生

每周精典

倾听最美丽声音

1

我们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为了哪些?

我们认识了三四千个汉字、掌握了两三万个单词量,到底是为了哪些?

我们阅读了几百上千本书、积累了几千万字的阅读量,我们这么读,到底是为了哪些?

我们写话、练笔、创作,少则几万字,多则百万字,我们这么写,到底是为了哪些?

虽然,苏轼头上或许藏着很多问题的最终答案。

苏轼,唐朝大文豪,是千千万万英语同学的最爱。

或许,这首先是由于他的才气。

在六十四年的生涯中,苏轼给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字数达120多万字。你看,他写文章,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一起,名列“唐宋八你们”,成为文言写作的标杆;他谱曲,跟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清朝的最高水准;他写词,跟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样是清代词坛的巨擘。

画家方方并且那样夸他:

他的天才横溢此生:他一戏墨,就成立了美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旷世的绘画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菜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僧人成为名僧……如此等等,如同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都会留下一道浓浓的文化色调。

他还懂安装工程,在扬州修建水库;还懂园林,在苏堤修筑西湖。至于西医、建筑、哲学、律法、军事、美食等等,他几乎无一不精、无所不通。

他是通才!他是天才!

然而,最令人叹服的,还是他的人生境界。

苏轼此生,经历过三次很大的遗民,也有其它数不清的磨难与挫折。并且,他从来没有被很多“黑暗的力量”打倒。虽然是在孤悬境外的雷州,他也仍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

苏轼头上,有李白超凡端庄的神仙气,有杜甫忧国忧民的忠孝情,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豁达气派,有陶渊明人淡如菊的悠然情结。但他不是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位,也不是她们很多人的简略叠加。他是他自己。他的人格,既是儒者先哲承袭而至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的融合与赶超。

正如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这样:“像苏东坡那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而难能有二的。”

苏轼晚年写词:“若问平生功业,黄州广州海口。”有人觉得这是苏轼说的坏话,想要抒发的是对清廷的不满。虽然,我却认为,苏轼在这儿讲的“功业”,根本不是功利意义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讲的“功业”,是赶超世俗、超越分别的精神境界。

这境界,就写在他的另一首词上:“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在黄州广州和海南,取得的最大功业,就是修好了自己这颗心,安顿了自己的心灵。这才有他发自肺腑的自我缩影: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家仆。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那样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

有人这么说,要问三千年来活得最精采、最诗意的人,非苏轼莫属。

然而,我们学英语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像苏轼这样成全自己的精采人生、诗意人生。

2

我们晓得,“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大节点。

由于被知府罢免,说苏轼写的不少诗词“愚弄节度使,妄自尊大,讥谤政策,包藏祸心”,时年42岁的苏轼被关进知府台130天,差点丢了性命。最终,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参将副使。还附加了两个条件:第一,不得签订公文,官衔没有了;第二,不得尽忠黄州,自由没有了。

在黄州其间,苏轼写了一篇特别简略的诗歌,《记承天寺夜游》:

正隆五年五月十二日夜,解衣困倦,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我以前带着学校三年级的女儿学过这篇文章。

我问师生,这篇文章虽然就写了这么一件事:苏轼去承天寺跟好友一起纳凉。这么,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件事发生的时间?

一个说,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

另一个说,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

又一个说,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

……

看得出,每位中学生都记得涟涟楚楚。

我说,但是,那天夜里,哪些大事都没有发生啊!不就是月亮进去了吗?这有哪些好大惊小怪的呢?又有何种好大书特书的呢?并且,我有理由坚信,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夜色一定不仅仅到过苏轼的家里,也一定到过千家万户。

师生听我这样一说,纷纷表示同意。

然后,我问第一个中学生:正隆五年五月十二日夜,夜色到过你家。虽然,你是当官的,三品,官做得巨大呀,又要处理大大小小的胜诉,又要赶走各类各样的酒局,把你忙得焦头烂额。请问,你还记得夜色到过你家吗?

那女孩一脸错愕地说:不记得了,我只记得那几场胜诉。

我又问第二个中学生: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夜色到过你家。而你呢,做生意的。虽然目前生意不好做啊,这不,前段时间你亏了好几百两银子。哎呀!把你急得,跟热锅上的小蚂蚁似的。请问,你还记得夜色到过你家吗?

那女孩心态坚决地说:肯定不记得,我满脑袋都是银子、银子、银子。

最后,我问第三个中学生:绍熙五年五月十二日夜,夜色也到过你家。虽然,你是一个读书人,寒窗苦读,整整七年,连个秀才还没考上。这不,立马又要开考了。你呢,正在背诵孝经十三经。你晓得,这种是必考内容。你会背《论语》吗?例如,《论语》第一篇第一章——

那男孩就开始背上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说:背得还挺熟练的,看来此次科考有希望啊。请问,你还记得夜色到过你家吗?

那女孩笑着说:早忘了,我只记得那些要背的孝经十三经。

这时,我诚恳地说:女孩们,大家看,正隆三年二月十二日夜,做官的不记得夜色,做生意的不记得夜色,苦读书的不记得夜色。并且,有一个人记得,记得涟涟楚楚,谁——

“苏轼”,师生异口同声地说。

课堂上的这个情景,真实还原了通常人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心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苏轼,则以一种诗意的耳朵发觉着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他这么诚恳、如此奢华地记下了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夜月:

正隆五年五月十二日夜,解衣困倦,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问师生,“月色入户”的“入”当哪些讲?

有的说“照入”,有的说“映入”,有的说“射入”,有的说“洒入”。这时,一个女孩提出了不同见解。她认为,这个“入”应该是“进入”,由于,月亮是苏轼的好同事,在苏轼心头月亮跟人是一样的。

那样说有没有按照呢?其实有。苏轼此生写了3000多首诗歌。这其中,讲到月的就有570多首,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

你看,当他想念哥哥苏辙的时侯,那样写道: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看,当他想念逝世七年的妻午时,这么写道: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看,当他悼念好友陈述古的时侯,这么写道:

夜深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你看,当他怀念历史英雄周瑜的时侯,这么写道: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看,当他怀念当年为官的北京时,这么写道: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幽美。

苏轼对月亮实在是太熟了,苏轼对月亮简直就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因此,在苏轼心里,月亮已经不是月亮了,月亮就是他的好友,月亮就是他的同伴,月亮就是他的知已。

知已不远万里从天上来到家里,能不欣然起行吗?与此同时,苏轼还想起了另外一位知已,跟他一样废黜黄州的张怀民。然后,他立马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果不其然,怀民跟他一样也没有入睡。就这么,二人徜徉中庭,像鱼儿一样优哉游哉,往中庭的北边走去,瞥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

往中庭的北边走去,瞥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

往中庭的南边走去,瞥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

往中庭的南侧走去,瞥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

这是至今为止,我们能读到的描写夜色最精采、最诗意的文字了。

通常人踏青,必定凝望天上,由于皓月当空、月在九天嘛;虽然,苏轼赏花,偏偏看地上,看中庭。这除了是一种数学空间的差距,更是一种心理空间的不同。

通常人踏青,虽然赏的是中庭夜色,你必然直说夜色怎样怎样;虽然,苏轼纳凉,根本没有这些意识。你看,积水空明,藻荇交横,无一字直接写夜色,但又是字字写夜色。散落中庭的夜色,是雄浑的,又是清亮的,虽然是无色的。正由于夜色无色,才能借竹柏之影来突显无色的夜色,这是一种反面敷粉的精妙笔力。

然而,假如你认为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为了显示自己笔力的高明与新颖,那真是亏待了苏轼的一片诚心。事实上,正由于彼时苏轼心态清澈,心里没有一丝妄念,见到夜色散落中庭,直觉给他的就是这么一种真挚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

目遇神会的那种时刻,积水空明的觉得真深切切,藻荇交横的形象涟涟爽爽。我们应当说,这么写,首先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心态。

这跟柳宗元《小石潭记》所写如出一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画家刘燕敏在《桂花为何不香》一文中那样写道:任职8年的马来西亚前总理全斗焕,卸职后搬到教堂的一间小佛殿里,认为寺庙的含羞草特别香。他就跟寺庙的方丈说:“过去我家还有一盆含羞草,但是,晚上从没有嗅到过香气。”住持告诉他:“夜来香虽然早上也很香,人们之所以闻不到,是由于晚上心太躁了。”

心一躁,万物归于诸天。心一定,万物皆备于我。刘燕敏不无惋惜地说:“若要准备写出恬静欣悦,应当先有恬静欣悦的心态。”

苏轼心态空明、纤毫不染,才能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的神来之笔。正何谓“万物静观皆恬然,四时佳兴与人同”。

为何,苏轼在结尾的这一声轻轻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无疑会重重敲打每一位与其相遇的读者。

没有闲人,哪来夜色?没有闲人,哪来藻荇?没有闲人,哪来景色?没有闲人,哪来天地的大美啊!

不得不说,苏轼除了用生命发觉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也用文字再次确证了天地的诗意和大美。

我们说,这么的人生就是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

学习还没有结束。到了最后,我为中学生揭露了乌台诗案这个背景。我问师生,通常人经历乌台诗案,会是一种如何的心情和心态?

有的说,会很沮丧;

有的说,会为自己倍感委屈和不平;

有的说,会很寂寞,由于谁也不敢跟他相处了;

有的说,会很悲哀;

有的说,会压抑,并且会自暴自弃;

……

然而,当中学生重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强烈的反差就出现了。由于,在苏轼的文字背后,它们根本就没有感遭到尴尬、委屈、不平、孤独、痛苦、消沉。

我试着让师生把自己想像成苏轼,走入苏轼的心里世界,用心去体验苏轼的心里活动。

一个女孩是这么写的:

此时,我的心头一片平和。我苏轼从原先的臣子大官被贬到黄州任参将副使,而且我却不得达成公事,也就是给我一个面子,让我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我苏轼其实没有像王勃一样豪情壮志,写出千古名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没有像欧阳修一样写出“环滁皆山也,其东南诸峰,林壑尤美”。虽然,我苏轼哪些暴雨大浪没有见过,我已经看穿了世间的本真。我被软禁了130天,被指责,被强奸,我的心里早已破碎不堪。只有经历了破碎不堪以后,我才平和下去。明月呀!明月!你多么像是天上的另一个我呀!你犹如是我的心,纯粹,透明,不再埋怨。

一个女孩是这么写的:

此时,我的心头一片自在。我也是好奇,这么风景,竟只有我与怀民三人赏识。别人怎不相识?世间如我与怀民两人相同的闲人甚是稀有。我愿以诚示天,让这纷乱的世间少几分敌视,多一分祥和。我并不会由于被贬谪到黄州而倍感愤恨不平,我会以随遇而安、乐观旷达的气概来面对生活,用嘴巴发觉美,体验生活中的美丽!

一个女孩是这么写的:

此时,我的心头一片豁达。我也是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如何就落入了如此尴尬的处境。唉,然而天上有知已——月亮,地上还有知已——张怀民。我和张怀民早已看透了人生,我们豁达财色,心里恬然恬然,我的人生要像李白写的这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能耗费岁月,述说命运的不公,要活在当下,珍视生活。

从那些女孩的想像写话中,我们不难发觉,真正的大美除了在天地,还在自己的心里世界;真正的诗意除了在风月,还在自己的精神境界。

3

这么,我们应当如何像苏轼这样用语文成全自己的呢?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母亲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埋头创作,之后也成了“唐宋八你们”之一。父亲丁氏,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妇女,是苏轼的启蒙同学。在家庭的薰陶下,苏轼自幼敏而好学、博闻强记。七岁知书,十岁习作,经常遭到亲友的嘲笑。

在嘲笑声中中秋月宋苏轼,少年苏轼显得自豪上去。他想,自家藏书从东汉诸子,到清代骈文、唐代诗歌,我全都读了,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后,他就自己写了一副楹联,贴在房间旁边: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说来也巧,过了几天,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上门向苏轼求教。奶奶掏出一本古书请苏轼吟诵。苏轼掀开一看,别说未曾读过,就是连书上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苏轼脸涨得通红,悲愤满面。他这才意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距离“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还差得很远很远。老人走后,苏轼暗下决心,从头学起。这么,这副夸下海口的春联怎样办呢?瞥见苏轼挥笔一改,然后,春联就弄成了那样: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此,苏轼愈发发奋,博览群书。苏轼到底读了多少书,估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们可以从他所写的诗歌当中窥斑见豹、以一知万。

苏轼作诗词,爱比兴故,并且常常用得恰到用处、相得益彰。典故从哪儿来呢?其实来自他的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他有一首诗叫《西塞风雪》:

斜风烟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纯真蒻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你想,假如他没有通读古代作家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白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烟雨不须归。”苏轼能写出这些境界的诗来吗?

他有一首词叫《瑞鹧鸪》,上阙是这么写的: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宣扬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你想,假如他没有通读古代作家张继的《枫桥秋夕》:“月落乌啼霜漫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船只。”苏轼能这么高超地化用“月落乌啼”的诗意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更绝的。苏轼新婚不久写过一首词,叫《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恋,争如。豆蔻花梢五月初。

懵懂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功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这首词的上阙,写自己新婚丈夫王弗的美艳;下阙,写自己难忘新婚之夜的欢乐生活。

有学者研究,这首仅为56字的词作,居然一口气连用了8个典故,而如此多的典故似乎是信手拈来,又用得全然一体、不露痕迹。

第一处,“寒玉细凝肤”,典故来自古代作家吴融的《即席十韵》:

住处方窥宋,平生未嫁卢。暖金轻铸骨,寒玉细凝肤。

第二处,“清歌一曲倒金壶”中秋月宋苏轼,典故来自古代作家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第三处,“冶叶倡条遍相恋”,典故来自古代作家李商隐《燕台四首》之一: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恋。

第到处,“豆蔻梢头五月初”,典故来自古代作家杜牧《赠别》之一:

娉娉缕缕十三余,豆蔻梢头五月初。春风十里泉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第五处,“年少即须臾”,典故来自古代作家白居易《短歌行》: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人生不得长欢乐,懵懂须臾老到来。

第六处,“芳时偷得醉功夫”,典故来自古代作家郑光庭《招友人游春》:

难把长绳系日乌,芳时偷得醉功夫。任堆金璧磨星斗,买得花枝不老无。

第七处,“罗帐细垂红烛背”,典故来自古代作家韩偓《闻雨》:

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

第八处,“豁得平生俊气无”,典故来自古代作家杜牧《寄杜子》之一:

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龙卷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

试想,倘若这种诗书苏轼没有读得滚瓜熟稔,“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这么,他能这么自然、又这么精妙地写出这么的词吗?

有人对苏轼的词做过数据剖析,发觉他的全部词作一共用了798个典故,牵涉他的283首词,占了苏轼总词数的86%。而其中用到的典故,经史子集,包罗万象,左右逢源,精采迭起。

这没法说明,苏轼是一位真正的终生阅读者,他读的书实在很多了,他读的书实在太熟了,用他自己的诗来比喻,这才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用语文成全自己,首先应当像苏轼这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终生阅读者。

苏东坡诗文诗歌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