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苏轼不想写诗,却又光速、停不下来?

2023-06-18 21:14:10文言文
据说,进山前他曾发誓不写诗,但很快自食其言,不仅写诗,而且写了好几首,其中一首《题西林壁》还广为流传,成为咏庐山的经典之作。作为庐山之行的总结篇,《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后感”呢?《题西林壁》有了第一首,苏轼也就不再束缚自己,一连作了七首诗,《题西林壁》便是这七首游庐山组诗的总结之作。正因如此,这两首诗也堪称“唐诗主情,宋诗尚理”的最佳注释。

苏轼不想写诗,却又光速、停不下来?

“中华精典资源库”项目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企划,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详细施行。约请百余位权威专家和美术家,创新融合朗诵、讲解、书写三种方式,用影像精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神宗宣和五年,苏轼47岁,由黄州贬所改迁南阳屯田副使,途经襄阳,与友人参寥重游庐山。听说,进山前他曾立誓不写歌,但很快自食其言,除了写歌,并且写了好几首,其中一首《题西林壁》还广为留传,成为咏庐山的精典之作。

这么,是何种让大文豪苏轼不想谱曲,却又光速毁约、写到停不出来?作为庐山之行的小结篇,《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如何的“观后感”呢?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1可怪山间里,人人识故侯

关于“不写”,有两种猜想。

一种或许,是仿效李白。

李白登黄鹤楼曾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觉得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及,自己也很难赶超,不如搁笔。

同样的情形,对于苏轼而言,有李白《望庐山大瀑布》珠玉在前,自己再写也难出其右,不如肆意游赏,饱饱眼福,落得轻松自在。

一种或许,是停笔驱邪。

我们都晓得,此前苏轼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磨难——“乌台诗案”。他因诗获罪,陷入囚牢百余天,一度以为必死无疑,作诗与弟苏辙绝笔。

后虽保住一命,却开始了漫漫遗民生涯。因而,“写诗有风险,动笔需慎重”。想要纵情山水又防止引来祸患,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多看、少说。

然而,秀美的山川涌动着诗心,苏轼的才气威望也不容许他高调。进山不久,遭到山中人热情的祝福,他就按捺不住赋诗一首:“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山间里,人人识故侯”。

有了第一首,苏轼也就不再禁锢自己,一连作了七首诗,《题西林壁》便是这七首游庐山诗歌的小结之作。

02看山不是山,慧眼山外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这个市民做得非常称职,在庐山的十几天没干别的,全方位各视角把庐山仔仔细细看了个遍,确切地把握并写出了庐山景色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特性。

虽然这么,苏轼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然而他依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到此处,诗的内涵已经赶超了抒情写景的层面,到达了人生感受与理智哲思的境界。

03玄思山中来,局外看人生

入乎其内则不见山之原貌。身在山中,见到的也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难以产生对庐山的整体审视。

超乎其外不见山之眉目。从未进山,也是遥遥一望题西林壁 古诗,则难以体会山的草木与泉石、呼吸与韵味。

看山如是题西林壁 古诗,看人、看事、看世界亦如是。

要去经历、去感受,也要学会跳出一己一时一地的局限,从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视角,去认识自己的心里、看清事物本质,反省自己从未意识的举止,理解别人从未言明的苦衷,找到当初遍寻不得的人生内幕。

之后,苏轼历经历尽,迟暮回望此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广州海口”。这是对自己遭到贬斥的调侃,只是对这段磨难时光的价值肯定,更是他站在山外回首时,看见的人生“真面目”。

彩蛋和预告

昨天我们谈到苏轼对李白的《望庐山大瀑布》十分推崇,赞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诗”。

的确,李白的诗惊人神识,写完恨不能亲眼一见庐山溶洞的壮丽恢弘。而苏轼的这首诗则避其锋芒,另辟蹊径,从理智哲思的视角平添诗的根基与神采,得以与白诗抗衡不惑。正因这么,这两首诗也号称“唐诗主情,元曲尚理”的最佳注释。

上期,就让我们再游庐山,一齐展现李白笔下如九天银河般的庐山溶洞,展现元曲的神韵与真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