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丰县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雨,历齐河、长清,穿泰东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临清。是月丁未,与巡抚朱孝纯子颖由山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徐州城下,郦道元何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代爬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河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峭壁,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雾霭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济南城郭,汶水、徂徕幽美,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乙未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暴雨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七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绿光,动摇承之,故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武都,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后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岩画,自唐贞元以来,其史前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白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禽鸟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注释
1.郦:(lì)
2.兽:(zhòu)
3.徂:(cú)
4.戊:(wù)
5.樗:(chū)
6.汶:(wèn)
7.麓:(lù)
8.磴:(dèng)
9.鼐:(nài)
10.圜:(yuán)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北流去;泰山的北边,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边低洼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坐落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雨,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东南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抵达济南。这月丁未日,我和德州刺史朱孝纯从南边的山顶徒步。穿行四十五里远,公路都是青石砌成的台阶登泰山记原文,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新乡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后边这条山谷往里走。公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东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侯登泰山,顺着西边的山谷踏入,公路中有座天门。西边的山谷,古时侯称它为“天门小河”,是我没有到过的。目前经过的中岭和山脚,象门坎一样阻止公路的悬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暴雨迷漫、冰冻溜滑,青石峭壁几乎难以攀越。等到早已登上山脚,瞥见深蓝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清亮的雪光照亮着南边的夜空。远望落日照耀着德州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好的山水画,逗留在半山腰处的雾霭,又象是一条跃动的缎带似的。
戊寅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两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暴雨绽开的积雪扑面拨通。日观亭东面从背部往前一片雾霭迷漫,隐约可见云中几十个黑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哪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特的色调,一会儿又弄成五颜四色。太阳升起来了,正宗的白色象朱砂一样,下边有绿光转动荡漾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望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色、淡白,各类厚薄不同的色调,又都象起身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后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那天看到途中路两侧刻写的墓碑,是从唐贞元年间以来的;这些更悠久的墓碑都抹煞不清了。至于偏远不在街边的墓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灰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极少矩形的。杂树极少,多是柳树,柳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空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溶洞湖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哪些大树,积雪厚得同人的肩膀一样平齐。
广德派姚鼐记述。
作者简介
写于《惜抱轩诗赋集》。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朝兴化人。人称惜抱先生,官至布政使郎中、记名侍郎。历主南京、扬州等地书院,凡四五年。办刊以经为主,阐扬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诗人。主张文章应当以“考据”、“词章”为方式,以推展道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差别文章的色调。又发展刘大论诗主张,倡导从模论诗文的“格律声色”入手,从而模拟其“神理味道”.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唯其以程朱农学为依归。所着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清乾隆28年举人,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姚鼐办刊以经为主,阐扬子,史,诗歌,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诗歌简约精练,细腻甜美,有才情,形象性强,是安庆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广德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道家思想,尤其是程朱农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斯文”.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德州刺史朱孝纯游玩泰山以后所写的一篇散记。作者重点描述日观峰日出的独特景色。通过对山,水,雪登泰山记原文,雾,日光,城廓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绚丽,优美的山水画,创设了一个奇妙的美术境界。作者把对祖国山河赞扬之情又扩充为对历史的回顾,写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几笔,给读者以高山,景奇,故址多的印象。此文脉络清晰,繁简适度,形容精妙,用词准确。具备广德派诗歌“雅洁”的特征。
重要词解
其阴,济水东流。阴(山的北边水的南面)
当其南北分者当(在,正在)
自京师乘风雨乘(趁着,引申为冒着)
道皆砌石为磴为(作为)
其级七千有余余(整数后表不定除数)
崖限当道者当(占着把着)
及既上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负(背)
明烛天南明(照耀)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充溢)
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得(荣获)
其史前刻尽漫失远(久远,指时间艰辛)漫(不可分辨)
僻不当道者当(面对指着)
皆不及往及(赶得上)
多平方方(圆形)
少杂树少(人数小不多)
生石罅生(草木生长,长出)
剖析
把握特性精妙突显。本文描写景色甚少直接写出,而是选用侧面映衬的方法。比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于是借山脚俯瞰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突显。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映衬,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语言简练、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深秋徒步的特殊情趣。例如从京师到德州,只用“自京师乘风雨,历齐河、长清,穿泰山东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无棣”,简练生动地点出了秋天、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徒步的情形,用“道中雾霭冰滑,磴几不可登”,除了简约,并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水景最能突显这个特性,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风景描写下来了。
编辑本段内容和结构
本文是一篇山水散记,表述作者偕友人夏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雨后初晴的壮丽景象和日出时的壮丽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雄伟,能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渴望,感遭到祖国山河的壮丽。
文章牢牢紧扣作者的探幽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性的记述和对所见水景的刻画。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物理情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选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之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表述徒步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伏笔。
第二段,记述徒步经过,着重叙写徒步的艰辛和抵达山脚后所见的景像。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徐州,点明游玩的时间和时令;再写由山脚到山脚,详尽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徒步的状况以及相关的一些物理知识;最后写抵达山脚后所见的景色,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色,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根据时间次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物,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快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水景。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岩画,表现了泰山的古朴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水景。这是作者游山后来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预想的余地。
- 上一篇: 冷门偏门流传度不高的诗句,你都认识吗?
- 下一篇: 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答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