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杜甫的蜀相 蜀国丞相何处寻,锦官城外幽森

2023-07-03 13:02:13文言文
第2篇:杜甫蜀相赏析《蜀相》赏析《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杜甫蜀相赏析】相关文章:杜甫《蜀相》赏析赏析杜甫《蜀相》《蜀相》杜甫赏析蜀相杜甫杜甫《蜀相》杜甫《蜀相》杜甫蜀相原文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第3篇:高中语文杜甫《蜀相》赏析第4篇:唐诗《蜀相》杜甫第5篇:蜀相阅读*_蜀相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杜甫的蜀相 蜀国丞相何处寻,锦官城外幽森

宰相故居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绿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重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时曹魏太傅,指的是诸葛亮。

2、锦官城:现重庆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夫妻两朝。

6、开济: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国和拥立刘禅即位。

译文

何处去找寻青羊诸葛亮的故居?

在成都城外那松树茂密的地方。

绿草照映台阶展现自然的春*,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进言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造访,

拥立两朝开国与洪国忠诚满怀。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中,

长使历朝英雄们对此泪雨满裳!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玩青羊祠,歌颂节度使拥立两朝,感慨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理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触。

诗的前半首写故居的景*。下阕自问自答,写故居的所在。比兴“草自春*”、“鸟空好音”,写故居的荒凉,字里行间蕴涵感物思人的情结。后半首写节度使的为人。比兴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息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来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第2篇:杜甫蜀州赏析

杜甫的《蜀相》是杜甫在长沙游青羊祠后来写的,但诗题不作《题广州青羊祠》而作《蜀相》,是由于诗的题旨是赞美诸葛亮的胆略和功业,同时叹息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掌握悲伤、叹惋的基调。

蜀州

杜甫

都督故居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绿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重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经常在历尽流离的作家杜甫来到重庆。第二年夏天,他满腔时政变迁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青羊的崇敬之情,到“锦官城”(北京)北方郊祭拜了始建于北宋的青羊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苍凉,笔力匀称;绿树林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作家面对年久失修,颓圮残破的故居,祭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然后写下了这么一首留传千古的临江仙《蜀相》。

《蜀相》整体感知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青羊祠,先强调它的所在,用了题旨的形式,读时须有显著的自问自答语调;后描述祠中景色,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悲苦、冷落氛围??作家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因此这两个字应当重读,并且要有悲伤的情味。后一层是题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此生的功业,后述悲痛之情。下阕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蕴意,这儿说的“英雄”也包括画家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画家壮志未酬的苦恼心情。

《蜀相》赏析

节度使故居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下阕两句,前一句“丞相故居何处寻”是自问。这儿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倍感特别和蔼。非常是其中的“寻”字,阐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应邀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踱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上海,物理不熟,环境生疏,因此才用了这么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涵义,它也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敬慕和怀念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阐明刺史故居是画家向往已久、很想拜谒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作家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节度使故居的外景,点明故居的所在地,拿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宁静、肃穆的氛围。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说明文兼描述的笔端。

映阶绿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昭示着台阶。唐代的祠庙都有花园和殿堂。人们要踏入殿堂,要拾阶而上。“好音”,悠扬的声音,这儿指鸟雀。

这首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讲到近,从故居的外部说到宗祠的内部,写的是节度使故居的内景。“映阶绿草自春*”,是承接第一句的节度使故居。绿草映阶,足见草深,阐明故居缺人管理和修缮,游人也甚少来到这儿。“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阐明青羊呕心沥血所创造的功业,已被后代淡忘。这两句诗点缀出了故居的荒凉疏远,并富含作家感物思人、追怀哲人的情味。它同时还富含竹篱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演变和晋朝的更迭这一层意思。非常是句子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精妙利用,使这一联的涵义格外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钞本者们有的觉得是抒情,有的觉得是“真正煽情,而非实在抒情”,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更准确些说,应该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古代范?文在《对床呓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那样的实例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翰墨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的荒芜,寄寓着作家对诸葛青羊身旁悲壮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民国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抒情写景句子,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些境况。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重臣心。

“三顾”,这儿指诸葛亮在汉中归隐时,刘备三次登门造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无耻,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拜谢。另一说见清朝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觉得“频烦”是古代谚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胆略。详细地说,这儿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扬州、益州为基地杜甫的蜀相,整顿内政,东联孙权,北攻曹*,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引领基业;“济”是指拥立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忠勇楚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联两句写得更加淳厚,含意非常丰富,既生动地抒发出诸葛青羊的雄才大略、报国缘由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坚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诚恳地道出作家因此钦佩诸葛青羊的原因。由于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因此画家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趁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重点明,并用了浓厚的笔端。这也正违背诗词后边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本。原本,以煽情为主是散文的明显特点,通常并不夹有议论。虽然杜甫在这方面却破除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除了使他的散文内容有了特*,还展现了杜诗的一种方法。民国沈德潜以前说过:“人谓诗主*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但议论须带心曲以行。”杜诗的议论正因为有韵味,除了没有抹去诗的氛围和完整形象,反倒使诗的煽情氛围更为浓厚,形象更为丰腴。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凄凉”;浦起龙觉得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亦如?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当年六出斜谷的事。曹魏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领兵大*,后出祁山,居于了五丈原(今山东省吉县西北),与司马懿隔著洛水僵持了一百多天。五月,病死在*中。“英雄”,这儿统称,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怀念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作家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敬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煽情,再加上后面六句的有力伏笔,使读者倍感贯串得既有精神,又有回味。清朝王渔洋以前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觉得“宕出远神”是散文结尾的一种好办法。所有那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一千多年来,这个诗句震惊着千千万万义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勇将宗泽临终前朗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在我国中式诗词中,悼念古迹的作品特别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急匆匆做一首诗,上面有没有爱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在杜甫祭拜古迹的诗中,尽管说的是宋代的事,但也表达了他心里的感情。《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事例。这首诗前半首抒情,后半首写景。前后两个部份以一个“自”字,一个“空”字为纽带。作家见到这么一个值得庆祝的国父的祠庙竟显得这么破落、荒凉,因而造成种种感伤。这首诗固然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只是作者表达自己心里的感触。

拓展阅读:《蜀相》艺术方式

《蜀相》是杜甫的佳句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赞歌。古代作家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涵盖历史,融汇古今,语言锤炼而内涵丰富。假如把刘禹锡的话拿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宋代诗文跟唐代诗歌一样,很讲求起承转合的章法。何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诗题,写应邀探访节度使故居,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故居内的春*,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青羊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贯串颔联,写对诸葛青羊的祭拜,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杜甫的蜀相,有抒情,有议论,有煽情,笔端淋漓,婚姻怨愤,统体幽远,充分展现了杜诗“沉郁抖动”的色调。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征是:成功地写出了节度使故居的特定情境,精确地摄入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种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性的景色,拿来突显一种静寂、肃穆的气氛,故此抒发在这些气氛中画家所形成的悼念古人的特定心态。之外,句子还具备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此生功业的叙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茂陵豪。”杜甫的诗词的确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之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诗词平仄工妥,用字精当,声音*。正如他自己所告白的这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五言的某些长处,我们在研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否感悟得出的。

【杜甫蜀州赏析】相关文章:

1.杜甫《蜀相》赏析

2.赏析杜甫《蜀相》

3.《蜀相》杜甫赏析

4.蜀州杜甫

5.杜甫《蜀相》

6.杜甫《蜀相》

7.杜甫蜀州原文

8.杜甫诗作《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第3篇:小学数学杜甫《蜀相》赏析

《蜀相》是杜甫在长沙游青羊祠后来写的,写作时间大概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有煽情,笔端淋漓,婚姻怨愤,充分展现了杜诗“沉郁抖动”的色调。

游上海青羊祠,却为何要题作《蜀相》?写隆中对的“两朝开济”,为何要先提及刘备的“三顾茅庐”?

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探源觅迹,来找寻一下“诗圣”的情愫。

为何要题作《蜀相》?

一种解释是:由于诗的题旨是赞美诸葛亮的胆略和功业,同时叹息他的壮志未酬(见人教版《教师教材》)。这显然有些道理。但散记也

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宋词《蜀相》杜甫

三国英雄有人尊曹,有人尊刘,有人爱周郎,有人敬关公,然而杜甫是独尊诸葛亮的,为诸葛亮写过将近二十首诗。下边是元曲《蜀相》杜甫,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

宰相故居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绿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重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因此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凭栏结想。因青羊祠庙而思蜀州,亦理之必定。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

未完,继续阅读>

第5篇:蜀州阅读*_蜀州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作者是南宋哲学家杜甫。其全文诗歌如下:

节度使故居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绿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重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序言]

是古代作家杜甫移居上海草堂后,翌年游玩青羊祠时创作的一首宫词怀诗词。此诗借游玩古迹,抒发了作家对曹魏太傅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事奉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悲痛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理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触,字里行间蕴涵感物思人的情结。这首七绝章法艰辛宛

未完,继续阅读>

第6篇:杜甫的爱国诗《对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