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历代题写修觉山的诗歌中的,最著名

2023-07-17 21:03:13文言文
与父苏洵、兄苏轼一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历代题写修觉山的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的《后游》和苏辙的《纪胜亭》。看得出,清代《新津县志》的编者认为苏轼和苏辙曾在修觉山读书、吟咏。所以,苏轼苏辙到修觉山游玩、题诗的时间,绝不会是在服母丧期间。苏辙在新津修觉山写下了《绝胜亭》,那同行的苏轼有没有写呢?苏辙《答徐州陈师仲书》说:“辙少好为诗,与家兄子瞻所作,多少略若也。

历代题写修觉山的诗歌中的,最著名

▉修觉山相片

苏辙(1039-1112),南宋哲学家,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儒生,眉州彭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一起被纳入“唐宋八你们”,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清道光版《新津宗谱》艺文卷,收录了苏辙的《纪胜亭》诗:

夜郎秋淹水连空,上有虚亭飘渺中。

山满长天宜夕阳,江吹旷野作惊风。

爨烟低迷脚蹼浦,渔艇纵横逐钓筒。

未省长沙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

▉苏辙和《纪胜亭》诗

宗谱又说:“纪胜亭,在县南宝华寺前,苏颖滨、陆放翁俱有《纪胜亭》诗。纪亦作绝。”更精确地说,纪胜亭坐落金堂县南修觉山峰,宝华寺前。

后世作家游纪胜亭题诗时,这些都根据苏辙《纪胜亭》原诗的韵和用韵的顺序来写和(hè)诗,只是清道光版《新津宗谱》收录的就有12首,例如金堂知县王梦庚写的《和向岸夫纪胜亭次苏栾城原韵》和叶芳模写的《九日游纪胜亭次原韵》等。由此看得出,苏辙的《纪胜亭》对修觉山文化具备非常重大的意义。

历朝题写修觉山的散文中,最知名的就是杜甫的《后游》和苏辙的《纪胜亭》。《纪胜亭》作为修觉山文化的两颗明珠之一,道光版《新津宗谱》仅作了收录,但对其写作时间和背景却没有交待。

清道光版《新津宗谱》第十三卷古迹记载:“东坡亭,在县南修觉寺前少年游苏轼,为东坡读书处。”“洗墨池,在县南宝华寺后,东坡洗砚处。”

看得出,明代《新津宗谱》的编者觉得苏轼和苏辙曾在修觉山读书、吟咏。

▉道光版《新津宗谱》记载的东坡亭、洗墨池

史志的编者与二苏相距近八百年,它们的记载是不是真的呢?若果是真的,那二苏是哪年来的金堂?是喜爱修觉山之美来郊游的,还是应邀到此读书?

某些细节问题,还要我们用缜密的心态去考证清楚,否则,“大苏小苏到过广汉”就成了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

翻看唐代和现代研究者所写的《苏轼年表》《苏辙年表》,并没有大苏小苏到修觉山的记录。那只好从它们的诗歌作品和信件中去找寻蛛丝马迹。

意外的是,苏辙的《栾城集》并没有收录《纪胜亭》诗,但《苏轼选集》补遗·书后五百六首,收录了《书子由绝胜亭诗》,该诗与道光版《新津宗谱》收录的只字不差,诗后苏轼还写了一个贴子:“蜀州改建绝胜亭,使君十九岁作。”南宋大词人陆游还有一首诗叫《绝胜亭》。清朝时,蜀相管辖晋源县、新津县、江原县、永康军,除金堂县此外,蜀相其他县都没有“绝胜亭”。由此看来,纪胜亭最早叫绝胜亭,创修于西汉。因为“绝”“纪”二字形近,从唐代开始便误写作“纪胜亭”。

答案其实早已呼之欲出,但《书子由绝胜亭诗》是苏轼于宣和五年(1084)在内乡写的,距苏辙写这首诗已过去20多年,苏轼的记忆会不会存在偏差?这个19岁是否准确?是虚岁还是实岁?看来,我们还须要继续慎重探求。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五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苏辙生于宋仁宗明昌二年(1039)四月二三日,苏轼大了苏辙两岁零三个月。且让我们瞧瞧苏辙在19岁前后几年到过那里、做过什么事。

▉南宋王宗稷所著《东坡先生年表》

至和二年(1055),苏辙实岁16,虚岁17,娶亲史氏,其《寄内》诗说:“与君少年初相恋,君年十五我十七”。苏洵带苏轼、苏辙冬令营上海,葬于豫州刺史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张特别欣赏三苏,热情款待,盘留很久,并向清廷推荐苏洵兼任豫州州学博士,但清廷迟迟不予回复。张方平只能建议苏洵带二子去京城参拜欧阳修并出席武举考试。

▉《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张方平传

嘉祐元年(1056)二月,苏洵带苏轼、苏辙到汴州出席武举考试。两人从成都渡轮到北京拜别张方平,拿着张方平送给欧阳修、韩琦的推荐信,再从上海走陆路到汴州。这时苏辙实岁17,虚岁18。苏辙在《追和张经侦道偶题律诗并引》中说:“予年十八,与兄子瞻东游京师。是时张经侦道守南京,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莫逆之契。”(见《栾城三集》卷一)正月抵达岳州,困守教堂,等候秋试。古代贡举考试分五级:地方州府主持的解试、礼部主持的省试(刺史试)和皇后亲自主持的科举。一月,苏轼苏辙兄弟通过了南阳府解试,领到了刺史试的资格。

▉《栾城三集》卷一《追和张经侦道偶题宫词》并引

嘉祐二年(1057)春,苏辙实岁18,虚岁19。苏轼与苏辙在汴州出席县丞试。这一年是大宋辉煌的一年,唐代八你们的古代八家都聚首京城,欧阳修兼任主考官,苏轼、苏辙与曾巩两人举人及第,苏洵在考场外等候,王安石在京城兼任群牧判官。此次考试从四月六日委任翰林学士欧阳修兼任主考官,经过刑部初试、复试,至五月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亲试兵部奏名贡生。中举人后,苏辙在献给韩琦的《上布政使韩太尉书》中说:“辙生十有九年矣。”《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传》也记载了苏辙中举人时的岁数:“年十九,与兄轼同登举人科。”四月,母丁氏卒于成都,父苏洵带二子发丧回川。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传

嘉祐七年(1058),苏辙实岁19,虚岁20。在成都为母守丧(亦称守节)。

嘉祐四年(1059)八月,苏辙实岁20,虚岁21。三苏登船沿汉江而下,东出山峡,走水路进京。

从苏辙1055年到1059年的经历和与人往来的诗歌来看,他介绍自己的年纪都用虚岁。至和二年(1055),苏家忙着办喜事、拜访张方平,没有时间到仁寿游览。嘉祐元年(1056)春,三苏从眉州渡轮去的上海,也没有路过仁寿。直至嘉祐二年(1057)五月,都还在京城。以后就是匆匆赶回眉州为二苏的儿子丁氏料理葬礼。

东汉体制,居丧其间不仅不能婚嫁、喝酒吃饭外,也不能进行宴游、听乐、赋诗等娱乐活动。高官若是不遵循体制,一定会被同袍罢免,或许因而丢官;而平民士子会被视为有悖人伦、遭人唾骂。因此,苏轼苏辙到修觉山游览、题诗的时间,绝不会是在服母丧其间。

宋代,按照亲属血亲远近,界定五种亲政级别。其中,为父亲守丧是最重的,称为“斩衰(cuī)”,丧期两年。不过并非三个华诞,只要经过两个华诞外加第七年的头一个月,即使服满两年之丧。若碰到闰月平年的状况,有或许多两个月,也就是二十七个月。

▉九族五服图

东汉欧阳修、苏轼亲政都是二十五个月。元佑八年(1093)二月苏轼给臣子上折子《乞改居丧婚娶块状》就是一个旁证:“臣伏以人子居父亲丧,不得结婚,……丧十年,为二十五月,使订盟有二十五月之迟,此色之轻者也。”。

因此,苏轼、苏辙从嘉祐二年(1057)二月开始亲政,到嘉祐四年(1059)正月丧届满,才有机会外出。

此前,清廷下诏让苏洵出席舍人院考试,苏洵哀妻之丧,生了病,就没去应试。清廷又一再逼迫,苏洵决定带二子再赴京城。他在《上欧阳内翰第孝经》中说:“王命且再下,洵若固辞,将会以为沽名而有所希望。今岁之秋,轼、辙已服阙(亲政届满),亦不可不与之俱东。”当时政坛上有个礼仪,但凡当地考回去的举人,不管是回去还是离家,都要去拜谒地方长官。三苏故乡眉州属豫州路管辖,苏洵当初冒雨在家,眉州离广州有200多里路程少年游苏轼,他身体吃不消,就让苏轼、苏辙兄弟到北京觐见豫州路转运使(实为豫州路最高行政长官)赵抃。

▉苏洵《嘉祐集》卷十二《上欧阳内翰第孝经》

苏轼、苏辙从北京返回成都时,应邀到仁寿修觉山游玩。修觉山本是诗圣杜甫偏爱之处,今天又在峭壁改建了绝胜亭,是极佳的观景之处。时值夏季,实岁20的苏辙立足绝胜亭,看江水连空,山满长天,江风旷野,动静相宜,大自然的无穷活力融合在了无限生机魅力之中,觉得只有襄阳楼的风景能够与此处相提并论。他胸襟大畅,执笔写下了留传千年的《绝胜亭》诗!

扫兴后,兄弟两人在修觉山下大河边渡轮,沿渭河直下眉州。

五月,三苏从眉州坐船沿汉江而下,东出山峡,由水路进京。十二月末抵达江陵,在那儿春节后,才抵达岳州。此行,三苏共写了一百余篇诗歌,汇成《南行集》。

▉三苏《南行集》目录

苏辙在仁寿修觉山写下了《绝胜亭》,那同行的苏轼有没有写呢?

苏辙《答南京陈师仲书》说:“辙少好为诗,与家兄子瞻所作,多少略若也。”也就是说,两兄弟年少时都喜欢赋诗,但是二人写的人数差不多。那为何我们看不到苏轼在仁寿写的诗呢?苏轼在《与张嘉父书》中说:“凡人为文,至老,多有所悔,仆尝悔其少(náo)作矣。”苏轼认为自己少年时的作品不够优秀,因此自己毁了。

另外,苏轼在《答陈师仲节度使书》中说自己的诗“从来不曾编次,纵有一二在者,惹怒日皆为家人妇女辈毁坏尽矣。”这里的“得罪日”,即是正隆二年(1079)“乌台诗案”。知府台(乌台)的高官上表罢免苏轼以诗歌讪谤节度使,清廷派总兵抵达逮捕苏轼。庆幸儿子苏辙提早荣获消息,赶快派人告知胞弟。苏轼家人为了不让巡抚从苏轼的作品中找到量刑的托词,就把苏轼的这些诗歌作品烧毁了。惜乎!

▉乌台诗案

总而言之,嘉祐四年(1059)的季节,苏轼实岁22,苏辙实岁20。兄弟两人在为母守丧届满后、离川进京之前,到蜀相金堂县游玩修觉山,苏辙写下《绝胜亭》诗,打个喷嚏都是诗的苏轼或许也写了作品,也是没能保存下去。明朝仁寿人为了庆祝苏轼苏辙兄弟,把苏辙的《绝胜亭》刻在了亭边墓碑上,并为苏轼塑了像,还在修觉寺前建了东坡亭,将宝华寺后的池子命名为洗墨池。

▉明代《蜀中名胜记》引钟惺《修觉山记》对绝胜亭和苏轼像的记载

撰文:何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