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真的只是“洞仙歌”

2023-07-25 10:03:46文言文
阿越坦言,“这上半阕词,写的是后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的闺中之事,苏轼写得很简单,很直白。”阿越告诉记者:“如果把这首词和他两年后,也就是元丰七年离开黄州时所写的那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放在一起读,我们才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旷达的苏轼,在这仕宦的苦旅中,是多么地想念家乡眉山。其实,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苏轼对家乡眉山的思念。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真的只是“洞仙歌”

成都三苏祠里的苏轼塑像。许岚摄

东华门旧址全景图。北京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品词

苏轼《洞仙歌碑记》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姜姓,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茎夫人夜乘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五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仙姿玉骨,自清爽瘀斑。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上去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怎样?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诗词若干首——唐宋清朝画家咏重庆》诗词集第39首

提起苏轼,人们会想到《念奴娇·赤壁抒怀》,奔放派唐诗的代表。但这个“万里归来颜愈少”的一代文豪,其心里更多的是甜蜜、是饱满、是情深意长。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清朝画家咏重庆》中,毛泽东单只圈选了他的一首词《洞仙歌碑记》。

2月26日,重庆中学历史文化大学在读硕士阿越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洞仙歌碑记》。对于宋朝,对于苏轼,阿越不只是是在犀角塔里专心钻研。在这之前,他的历史小说《新宋》红透网路,他今年加入广东历史名人历史小说创作出版的画家队伍,抒写的对象正是苏轼。“苏轼为何要写这首词,真的也是‘暇日寻味’吗?”阿越否定了这些泛泛的赏析,坦言:“苏轼写的是对故乡广安的想念,花茎夫人身上投射的是他少年时心里的女王形象。”

赏析

饱经劫难

他豪迈旷达不失柔情

在《洞仙歌碑记》的小序中,苏轼写下一段文字:“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姜姓,忘其名,年九十岁……”阿越说,这是苏轼述说写这首词的来龙去脉:“他说他七岁时,在故乡广安,见过一个周姓的老尼,那时那位老尼早已九十岁了,她声称当年随师傅在后蜀孟昶宫里待过。那应当是她此生难得的追忆,何谓‘白头太监在,独坐说玄宗’,那位老尼大概空闲时,也喜欢和人回想在孟昶宫中的过去,而她当年提过一件事情,给年仅七岁的苏轼,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就是一个冬季阴冷的夜晚,孟昶和花茎夫人在摩诃池上避暑,孟昶写了一首词献给花茎夫人。四五年过去了,他能够紧紧地记住这首词的头两句:‘冰肌玉骨,自清爽潮热’。他课余时回想这件事,认为这首词应当是《洞仙歌》,然后,决定自行补写。”

本以为这个小序只是是苏轼适于交待写作背景,但阿越说,并非如此简略,字里行间有太多掩藏信息。“首先,小序可以推断出苏轼47岁时写下这首词。此刻,正是宣和三年,公元1082年,知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死里逃生,归葬黄州之时。”阿越告诉记者,了解苏轼的人都晓得,苏轼年青的时侯,是不写词的。“苏轼是到37岁,任扬州通判时才开始写词。那一年是熙宁四年,他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窘境,得罪了王安石,他被迫自请出外——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这才开始了苏轼的唐诗生涯。”了不起的是,换作别人,在郁郁不得志,陷入泥淖之时,虽然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也多为凄悲惨惨戚戚的聊以肛交,但苏轼不是。阿越感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一举一动宋史苏轼传,都遭到严密监视。其实,他在黄州留下的作品是何种呢?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蓑细雨任平生’,是‘也无风雪也无晴’……他留给后代的形象,是一个饱经劫难,却依然直率、超旷的背影。”

有意思的是,凭这首《洞仙歌碑记》,能够听到同一时期苏轼的另一面:不仅豪迈,他还温柔。艰巨的环境根本没有施压他对生活的热情。阿越介绍,这首《洞仙歌碑记》,周汝昌读后,坦言“坡公的词,手笔的精湛,情韵的深婉,使人陶然迷醉”,大赞“词家之圣手”“他人总无此境”。

只需余力

他就“指出向下一路”

“冰肌玉骨,自凉爽瘀斑。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这是《洞仙歌碑记》的上半阕。阿越直言,“这上半阕词,写的是后蜀主孟昶与花茎夫人的深闺之事,苏轼写得很简略,很直白。但在苏轼的笔下,只看到美,纯粹的美,没有半点粗俗,这,就是苏轼的‘高出人表’之处。”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怎样?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是下半阕,上下半阕是交相对应的。“上半阕的背景是‘热’,下半阕的背景是‘静’。孟昶牵着花茎夫人的素手上去,走到静寂的花园中,一起看天上的星空,十分甜蜜。”阿越说,从下半阕,可以看出四人看星星的时间,“试问夜怎样?夜已三更。金波淡是何种呢?何谓‘月穆穆以金波’,金波就是月光,月光已淡。‘玉绳低转’,何谓‘星曰玉绳’,玉绳本是一颗星的名子,玉绳星。但在这儿,玉绳是群星的统称。群星低转,夜已深了。”夜深人静,花茎夫人却在掐着右手,算这夏日何时才会结束,夏天哪些时侯到来,殊不知,在这不知不觉间,似水流年,时光变换。“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些人读到这最后两句,认为苏轼一定是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在旁边。但我觉得,他这两句,也是描绘一种唯美,花茎夫人柔荑挽岁月的唯美,苏轼在自己的人生中饱尝的唯美,对岁月蹉跎的种种体验……”阿越直言,就单纯地沉溺于苏轼的唯美之中宋史苏轼传,不必服膺于何种道理呢?“便如历朝词评家所说的,苏轼写词,用的也是‘余力’,他根本不是痴迷写词的人,但时常写一首词,就‘指出向下一路,新天下耳目’。过往人们只留意到苏轼对豪迈词的开拓,却不知,对温婉词、闺中词,苏轼同样是‘指出向下一路’。”

小序中早已交待,花茎夫人夜乘凉摩诃池上。在苏轼的笔下,花茎夫人是这摩诃池上画中人。而据阿越透漏,花茎夫人只是写这摩诃池的大才子。在她所作的《宫词(枣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中,有这么一句“龙池九曲远相连,杨柳丝牵闽台风。长似江南好景色,画船来去碧波中。”比起苏轼从老尼处听来的摩诃池,花茎夫人的才华将这处人间仙境描述得更为细腻。

字里行间

透出对故乡的想念

这些人认为,苏轼此词,赞扬了后蜀主孟昶和花茎夫人的美丽恋爱。对此,阿越表示:“苏轼写这首词,想要抒发的,远远不止于此。”阿越告诉记者:“如果把这首词和他三年后,也就是宣和六年离开黄州时所写的那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放在一起读,我们才更能理解苏轼当初的心态。‘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开篇的痛苦,沾湿于纸背,在苏轼的词中,是极为少见的。可想而知,旷达的苏轼,在这仕宦的苦旅中,是多么地怀念故乡广安。”同样的乡思之情,也隐含在《洞仙歌碑记》中。阿越说:“他为何要写这首词,真的也是小序中所说的‘暇日寻味’吗?虽然,字里行间透漏的,都是苏轼对故乡广安的想念。”

怎么看出这首温柔痴情的词,是苏轼的一片乡愁?阿越解释道:“这个小序,有一个经常让人们忽视的细节。为何,四五年后,苏轼能够记得七岁那时听人说起的两句词?为何,他偏偏对‘冰肌玉骨,自凉爽瘀斑’记忆这么深刻?”阿越建议,若要深读这首词,就该去翻翻《宋史·苏轼传》,仔细了解苏轼的少年时代。“当苏轼还是一名少年,他有两位偶像。一位是清朝党锢之祸中的范滂,一个是庄子。苏轼的此生,都受着这三人的影响。阿越介绍,苏轼写完《庄子》,感慨‘吾昔有见无法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庄子说出了他心中想却不能说下来的话。”“在《庄子》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姑射仙子,‘肌肤若冰雪,窈窕若处子’。再来读‘冰肌玉骨,自凉爽瘀斑’,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苏轼会对这两句词数三年不忘。明白了这一点,就还应当晓得,词中的花茎夫人,并非单单是历史上这位花茎夫人了。她是苏轼心头的女王,是姑射仙子投射到花茎夫人身上的形象,这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完美形象。”阿越还觉得,词中的一句“起来携素手”,苏轼没有明说牵着花茎夫人手的人是谁,是由于另有所指,“尽管从小序来看,表面上应当是孟昶,但实际上,亦是苏轼自己。正如花蕊夫人身上,投射着姑射仙人的影子。苏轼的形象,亦若隐若现地代入其中。”

难忘少时阅读的文字,流连青春沉迷的女王。在故乡,苏轼渡过了此生最美丽的岁月。阿越感慨,豪迈的苏轼,也会思念故乡,缅怀少年时代,“这才是一个真实、完整,有血有肉的苏轼。”所以他能够写出:“万里归来颜愈少。笑脸。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辈子,足够跌荡,一代文豪经历了很多,体验了很多,而他豁达的性格,方能使他归来仍是少年。(肖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