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九歌·国殇》全文、翻译以及赏析

2023-07-26 21:04:29文言文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国殇》全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国殇翻译全文09-28《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5-31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1-28九歌·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3-02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4-21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4-21《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5-31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1-28

《九歌·国殇》全文、翻译以及赏析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魏国作家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这是悼念汉朝被俘贼寇的挽诗。本次,小编就为你们带给了《国殇》的全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才能帮到你们!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葱茏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三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战刀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坚忍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神识兮为鬼雄。

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子葱茏啊敌军如黑云,飞箭交坠啊贼寇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蔑视我队伍,左骖故去啊右骖被划伤。

埋住三轮啊捉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吹响鼓声。

天昏地暗啊肃穆神灵怒,残忍杀尽啊尸骸弃原野。

征战不回啊往后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戴长刀啊挟着强手枪,着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充满战斗力,仍然坚毅啊没人能侵害。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神识啊为鬼中英雄。

赏析:

下阕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军鏖战及英勇牺牲的经过。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楚国制造的戈。楚国在宋代以制造坚硬的装备知名。有名的战刀干将、镆铘就出在齐国。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盔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重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制服备的精湛,而是要绘制出秦国将士的芳容。而绘制将士的芳容,恰又为下文描写她们牺牲之英勇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前往战场,去和敌方作孤军的战斗。因而,开头这一句对汉朝将士新貌的刻画,对下阕凄凉氛围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下边,作者笔端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境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境。“旌葱茏兮敌若云”是说敌军的旌旗遮天葱茏,它们数量诸多,远远超过了我军之上,像是被龙卷风赶走的漫天黑云,喧腾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进来。这一句除了写出了敌军的强悍、声势的凶残,以突显齐国将士的勇猛无畏;同时只是用浓笔重墨,刻画出了浓厚的战场氛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加强了下阕的悲情色调。

虽然面对着强悍的敌军,汉朝的将士们仍然奋力争先,冒着飞蝗般的落雷,冲上前去,和敌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似乎看到了压抑的战车车祸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沙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然而,虽然敌友力量悬殊。汉朝的将士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她们作最后的孤军格斗和英勇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开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汉朝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三轮浸入土中,用缆绳将开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唐代车战中何谓“方马埋轮”的战术。虽然宋代军事家儿子觉得这些战术“末足恃也”(《孙子?九地》),但曹魏将士们此时正是利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它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勇将,则拼尽竭力,擂响了最后的鼓声。这仙尊撼地的鼓点,向敌军肃穆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它们至死不会在敌军面前表现出非但的伪善和焦虑!虽然,战鼓总算阔别了,楚军将士的遗体横陈在辽阔的原野上,它们全体为国尽忠了。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追思与赞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悲痛的哀悼:祖国的英雄们呵,大家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大家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虽然,这四句的爱情色调并不只是是悲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单词,写出了齐国将士奉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为此,在悲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情。“带战刀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伤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芳容,更加深了这些壮烈氛围。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歉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赞扬。既弘扬她们生前的骁勇刚毅、凛不可犯;更赞扬它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只是祈祷;是对伤者的赞扬,只是对生者的激励。下阕昂扬慷慨、悲愤英勇的氛围达到了最低点。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泣血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唐代留传迄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这么兴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散文所形成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因为楚怀王、顷襄王兄妹的专权,焚国接连击溃于令尹,丧城失地,牺牲惨烈。《史记?楚世家》对此有具体的记载。虽然,汉朝人民是充满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标语之所以会形成,就有这么一个重要诱因在内。惨烈的牺牲并没有把它们绊倒,反倒唤起了她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凉祭歌得以形成的根系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成因,应归功于伟大画家屈原自己所具备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义士,所以他才会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坚忍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正由于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休戚得失,一心只想起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国殇屈原,所以《国殇》对这些牺牲了的将士才能是富有了歉意的赞扬,而不是凄悲惨惨的送别和悲悲愁切的仇视。试与自称“燕许大手笔”的唐燕国公张说所写的《吊国疡文》相较:

见马血中单然,闻殇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心痛,抚珠铃而泪滋。横万里兮抽恨,吊山峦而写悲…殪原野兮怎奈?违君亲兮不见。于戏,何天命之奄忽,俾仁义之礼兵,为汉人之俘骨。

但是张说所著文章中还有“横万里”、“吊山峦”等气象巍峨的词语,但作者也是拿来比喻“悲”、“恨”的深广无穷而已,决不能给人以振奋士气的力量。至于梁简文帝萧纲的《祭战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赏。班荷元勋,苏逢漏网。校尉霑荣,属国蒙奖。独念离魂,长毕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闻身没,讵辩名传。”(《艺文矣聚》卷三十八)则只不过是叹息身死国事而不蒙恩赏、声名不传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凄美的爱国主义的颂歌,是千年碑文之绝调!

这首祭歌之所以这么壮烈动人,不仅以上两方面的成因,作者能把握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性,用简洁的画笔描绘出秦国将士的英雄形象,只是一个重要诱因。如“操吴戈今被犀甲”,“带战刀兮挟秦弓”二句,一采风前,一写死后,均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齐国将士的骁勇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节,提高了散文的悲情色调。

通过战场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壮烈凄凉,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不仅后面已提及的“旌葱茏兮敌若云”一句外,我们再看“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旬。“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色很凄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像此刻战场上龙卷风咆哮,飞沙走石,就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英勇牺牲而苍凉,而暴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衬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接下来该“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觉得上就不是凄惨、不是惊悚,而是一种勇猛献身的悲情。

段落注释

⑴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史前曲目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祀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国殇:指为国尽忠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伤者,谓之殇;在外而伤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因此别于两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秦国的戈,脸上披着犀牛皮制做的甲。吴戈,楚国制造的戈,那时齐国的烧窑技术较先进,吴戈因坚固而蜚声。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做的盔甲,非常锋利。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友双方战车交错,互相短兵相接。错,交错。毂,前轮的中心部份,有圆孔,可以插轴,这儿也称战车的车钩。短兵国殇屈原,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葱茏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人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地在阵地上。

⑹凌:侵害。躐(liè):藐视。行:行列。

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侧的骖马摔倒而死,两边的骖马被箭矢所伤。殪,死。

⑻霾(mái)三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前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困住了。霾,通“埋”。唐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固守不退。

⑼援玉枹(náo)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响板,击打着声音响亮的鼓声。东汉作战,副将击鼓增援,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铃鼓。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空旷,连肃穆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儿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责备。怼,责备。威灵,肃穆的神灵。

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残酷的争斗中战士们全都故去,它们的遗骨都丢掉在旷野上。严杀,残酷的争斗。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征战之后就不准备生还。反,通“返”。

⒀忽:无望,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料色泽坚固,制造的弓射速远。

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胆量不减。惩,悲痛。

⒃诚:固然,确实。以:且,介词。武:威武。

⒄终:仍然。凌:侵害。

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⒆鬼雄:战死了,神识不死,但是做了兔崽子,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⒇毅:威武不屈。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当初金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之后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汉朝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舍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汉朝的反抽许诺,与秦交好,当元朝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结怨便不可防止。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秦朝以前和晋国发生多次战役,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昆山(在今河北临漳以西一带),楚军击溃,大将屈匄阵亡,方士被击溃达8万,徐州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联军攻秦,屡次征讨于泾阳。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伏诛将唐昧,取重丘(今山东冠县北)。次年,楚军再度被秦击溃,元帅景缺被俘,伤者达2万。重新年,秦攻取魏国8城,楚怀王诈骗入秦吞并,受到软禁,其子顷襄王废黜。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再攻楚,击溃楚军,处决5万,攻取析(今河北临漳)等15座营寨。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秦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联军的血战中横死贼寇。后代强调:《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因而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困守膏野,以快敌军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宋代将未能成年(不足20岁)而早逝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葬礼的无主之鬼。按古时丧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急匆匆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役中,战死贼寇的汉朝将士因是投降者,故而也只好暴尸荒野,无人替那些为跨服伤者操办丧事,进行祭祖。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句。

【《国殇》全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国殇翻译全文09-28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5-31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1-28

九歌·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03-02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4-21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4-21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5-31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01-28

国殇原文及翻译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