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风筝原文 雨水已过,天气愈发和暖——早春的味道
原标题《早春的风筝》
雨水已过,天气逐渐和暖。在南方,古朴的棉衣已不耐操,需换上稍薄些的夹克。风仍然巨大,却不至滂沱,有些轻柔了。在外穿行,隔冬久违的自然舒畅徐徐浸润身心,喘气中逐渐有了泥土的味儿,这是春季的滋味。
“草长莺飞五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婴儿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画家高鼎的《村居》无疑是描述春夏五月时景的名句,生机勃勃、予人欢愉的江南秋色在诗中灵动可感地展现进去。小时候读到此诗,后两句绘制的画面总会清晰浮现于脑海,尤其是“纸鸢”,让我形成强烈的好奇和兴趣。其实我生于南方,旧历八月还远没有高鼎笔下的某些迤逦的自然风光,但“放纸鸢”的冲动仍然在心中涌起,总盼天气稍好、风力适合之时,感受一下这份属于春的欢乐。
纸鸢也就是风筝,在美国有着古老历史。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好多说法,例如斗笠、树叶说,觉得风筝的出现遭到被风吹拂的斗笠、树叶的启发,也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美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十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徒弟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制。风筝常年以来适于军事目的,承当着侦查、通讯并且求助的作用。梁武帝时期,侯景作乱,武帝被困于梁都。太子简文在八极殿外,乘西南风施法风筝向外求救,不幸被敌军发现射落,最终都城被攻陷。古代风筝曾系国君之安危,今时读起真是惊奇。
魏晋时期,风筝渐渐从军事用途转变为娱乐工具,但是随着印染术发展,纸糊的风筝渐渐增多。“夜静弦响声碧空,宫商信任来往风”是明代画家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关于风筝的记述,“弦响声碧空”说明古代的风筝带弦,放飞以后可鸣发清脆的响声。“竹马蹒跚冲淖去,纸鸢骄横挟风鸣”是陆放翁笔下纸鸢飘飞的深情刻画,展现悠闲童真的文字印证了放纸鸢、骑竹马已是古代孩童的重要游戏项目。汉代时期,风筝的制做手艺、装饰手艺得到空前发展,端午时节,郊外踏春放纸鸢已是一种普遍的风尚,文人贤士会手制风筝赠与友人,寄寓感情,是一种颇为文雅的交际活动。
风筝是夏日的消闲别趣,也或许是一段欢喜姻缘的曼妙关联。清朝戏剧家李渔的《风筝误》便是以风筝为引牵出的一段才女伊人的甜蜜故事。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法风筝,不慎线断飞舞至詹府,导致出韩世勋、戚施和詹府两位小妹错点鸳鸯、啼笑皆非的故事。将风筝掉线的无意和姻缘暗牵的有缘精妙地联系上去,让风筝成为无形的月老,误中含笑含缘,细细品来确是一种巧思。
不过风筝更多连结着童真。一根线,接连着夜空与地面,让人与天有了接触的借助与或许。放飞风筝只是放飞一种儿时的幻想鲁迅的风筝原文,幻想渡劫夜空俯望世界的剌激感与征服感。梁实秋在《放风筝》一文中说:“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于是停在高空,这时节如同自己也跟著风筝飞起了鲁迅的风筝原文,远眺心曲,恬然恬然。我想这其实是自己想飞而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罢。”这般思绪在每一个放风筝的儿子心里其实都出现过吧,仰头凝望风筝在空中飘然翱翔,一颗对更高更远的世界好奇的心也逐渐飞翔。“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侯,心中涌起一种异样的发觉,就像是游罢归来……”这是一场童真幻想的奇妙之旅。
贾平凹在《风筝》中将童真的这份富有童趣的幻想抒发得更细腻。和女子伴们一起制做的风筝“幸福鸟”断线逃走了,主人公很难过。姐姐宽慰它们,“天是白的,那是它该去的地方。”这句话让女孩们的心有了安宁,风筝似乎有了灵性,真的成了一只“幸福鸟”,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今天早上,‘幸福鸟’是搬到哪一朵云上呢?那边是不孤独的,是快乐的,它应当飞去啊!”孩子心里的愤懑在想像中得以忘怀,风筝已除了是一种玩物,而是一种感情的寄寓和灵魂的挂怀,这些幽幽的悲伤与心里的和解让童真染上了少许的轻愁,有着别样的童年味道。
只不过这份童真与童年并非人人皆有,风筝有时也承载着这些遗憾。鲁迅先生的《风筝》讲述了一段关于“风筝”的兄弟旧事。少时发觉女儿偷制风筝,狠狠将其破坏,“以为这是没出息女孩所做的玩意儿”,是为儿子好。结果多年后意识到“玩具是婴儿的天使”,自己当初是在伤害妹妹宝贵的童真与童真。因此长大后父亲已经将此事忘却。“我能够希求哪些呢?我的心只好沉重着。”一件小小的童车在鲁迅的心头演变成对兄弟的亏待,确是难见的追忆。不过细细思之,这份难忘的心痛和沮丧,蕴涵的恰是鲁迅对兄弟深切深邃的爱。正是注重这份温情,如此追忆就会这么动人和省人。
在琅琅晴日的春季正月,放飞手中的风筝,然而只是在放飞一种轻松的心情。它连结着千百种不同的人生追忆,却更多的带来人夏天的欢喜。凝望风筝在空中飘扬,在奔跑和牵引中体验那份单纯的快乐,正是风筝予以我们最大的幸福。
- 上一篇: (知识点)李白的巅峰之作,你知道吗?
- 下一篇: 李白励志诗句,你听过几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