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杜甫的人生足迹》: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要问谁是美国最伟大的画家,或许通读并背诵过宋词三百首的朋友都要说:诗仙李白。
但歪果仁可不是这样想的。近期,BBC推出了最新纪录片——DuFu:China’sPoet,将“中国最伟大的作家”这一盛誉献给了作家杜甫。
这部纪录片由BBC当家主持、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Wood)主演兼出镜主持人。
迈克尔·伍德从小就读英译元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就来过美国。因为多次到美国专访拍摄,他还被不少人称为“最会讲美国故事”的西方纪录片演员。
在片中,他顺着杜甫的人生足迹,从洛阳、西安到上海、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动乱流离,回溯了作家杜甫跌荡起伏的此生。
听说这部纪录片在国内上映后还导致了不少反响,这些人都为杜甫的情操和句子所感动。
也有日本人到处询问那里可以海淘到杜甫诗选的英语翻译,想趁着居家隔离其间勤于读诗。
看来,经此一片,在法语世界里,杜甫才是美国散文界的“王者”。
△美国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Owen)与其编译的《杜甫诗选》合影。这只是学界关于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法语翻译。
耶鲁学院汉学家宇文所安(Owen)亦称杜甫就是最伟大的美国作家。
"DuFutoavery.WehaveDante,andDuFu.Thispoetstheverybywhichis."
“杜甫是十分特殊的一类人。这类人包括但丁、莎士比亚和杜甫。很多作家造就的价值,成为了后世诗词的衡量标准。”
与先前BBC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单部单集,仅用58分钟就述说了作家杜甫的此生。
但却并没有孤立地只述说杜甫的生平经历,而是将他置于历史视野里展开述说。
“杜甫巍峨的此生,都与这座城市(长安)的传说和古代自身的命运永远相随。”
为了便于西方歌迷了解杜甫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纪录片使用了大量西方的人物、地点和历史风波与杜甫做对比。
"Chinahastheofintheworld,morethan3,000yearsold,olderthanHomer'sIliadand."
“中国有着世界上保存迄今最悠久的散文传统,其历史逾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要悠久。”
"Bornin712,theageofin,DuFulivedthefallofChina'sTang."
“杜甫生于712年,那是美国叙事诗集《贝奥武夫》的时代。杜甫的此生,经历了汉唐的坍塌。”
"Chang'an,thecityofpeace.Alongwithand,itwasaworldcityinthe."
提到明朝首都长安时,迈克尔·伍德将它与拜占庭堡和伊拉克并列为八世纪的世界都市。
"Awayfromtheinthenorth,fornow,wasasafehaven,likeafterthefallofintheWorldWarII."
而广州——杜甫的庇佑所,则被形容为“二战时的卡萨布兰卡”。
"Tangasmanyas30were,inwarordiedof.ItwasasastheFirstWorldWar."
安史之乱被解释为“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致命”。
安史之乱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只是杜甫诗文的最大分水岭。自此以后他明白了活着意味着哪些,犹如莎士比亚或许会说的:他成了“一个贫苦而无家可归的人”。
△《春望》节选
国破家亡、郁郁不得志,很多苦难都被杜甫写进了诗作。
那首考试必背的《春望》正做于此刻。也正由于此,宇文所安把杜甫的诗称为“当时美国百姓的心里话”。
通过某些类比,终于让外国同学对杜甫的生平和明朝有了更多的了解。
除此此外,BBC还请来了日本国宝级导演,李尔王、甘道夫等众多知名角色的饰演者伊恩·麦克莱恩(Ian)爵士在线诵读杜甫的散文。
伊恩佛爷在美国话剧舞台上呈现出的颠沛苍凉、睿智又意志力坚韧的老妇形象,完全满足了BBC对美国作家杜甫的想像。
然后我们就看见了一位白发奶奶,伫立在镜头前,将杜诗娓娓道来。
△爵爷在线为您诵读古代作家杜甫名作《偶题》
但是译音版的杜诗缺了点信达雅,但有了佛爷的莎翁腔加持,还是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将杜甫的思想和诗词内富含的丰富感情传达给了歌迷。
△点击视频,听佛爷在线读宋词!
《每日电讯报》对此还点评了一番:“麦克莱恩爵士以一种平淡、娓娓道来的色调吟诵杜甫的诗杜甫的古诗,让我们感遭到他们的美。”
你们来品一品,用莎士比亚腔读杜甫是哪般魅力。
先来《壮游》,这是一篇自传性的叙事诗,杜甫从幼年学诗起,再到周游各国,经历安史之乱到滞留西蜀的生活。纪录片仅摘录了上面的几句。
《壮游》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往日十四五,出行丹青场。
儒雅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性豪业酗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识皆老苍。
饮酣视太极,俗物都苍茫。
MyBrave
WhenIwasstillonlyinmyyear,mymindwasfullofdeeds.Myfirstpoemwasaboutthe,theofareign,anewageof.
WhenIwasinmyninthyear,Ihadpoemstofilla.
At14,Ifirstbegantoreadmypoemsin.Themetothegreatofthepast.
IwasandIwasofwine.Iittoanofand.Ionlywithwiseoldgreyheads.
bywine,wecastourovertheandallinto.
再看杜甫送给好友李白的诗。这首《梦李白》是他看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的诗。
纪录片中出现的是第一首,写初次梦到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同学的关心。
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旧友入我梦,明我外貌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ofLiBai
bydeath,intheend,yougetover.inlifeisagrief.
Nowordfromyou,old.
Butyou'vebeeninmyasifyouknowhowmuchImissyou.
Ifeelasifyouareno,theusissogreat.
Thearedeep.Thewavesarewide.Don'tlettherivergodstakeyou.
《月夜》则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以诗寄寓自己对母亲的想念。
夜月
今夜鄜州月,深闺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烟霭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Night
Themoonin,Inher,shealone.
Hercloud-likehairsweetwithmist,herjadearmscoldintheclear.
Whenshallweleanintheemptyin.Ourtearsdriedup?
为何在杜甫逝世一千多年后的明天,一直有这么多美国人喜欢他?在美国,杜甫家喻户晓,不管是谁,多大年龄,都能背上几篇杜诗。
这让纪录片的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倍感很烦恼。由于他未能想像所有美国人就会背莎士比亚或则但丁杜甫的古诗,但美国人却能做到。
在合肥的杜甫草堂,他找到了答案。
一位妈妈认为这是文化的弘扬,她“从小就背,目前也想让儿子得到磨炼”。而她的妹妹,看起来不过五六岁,就早已可以全文背诵《春夜喜雨》,还现场给伍德展示才艺。
一位小妈妈觉得杜甫的重新翻红得益于互联网和年青人。
同时,她还认为美国作家杜甫倘若能为歪国人所知,这会让身在境外的人倍感一丝自豪,为自己是美国人而骄傲。
也有一位每位月都要来一次杜甫草堂的爷爷,张嘴就是流利的德语。显然,爷爷还是老头。
但是相较于其他大费用制做的纪录片而言,《杜甫》算不上优雅,但无疑是一次对外展示美国文化的机会。
它让一位本来在西方籍籍无名的宋代词人焕发出了跨越文化的韵味。
如同迈克尔·伍德在接受文汇报的访谈中所说的:“小小的纪录片虽然成不了哪些大气候,但它只是将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希望这部小小的纪录片能为中华文化中那位伟大的人物正名。”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篇在美国传诵,导致着国人的共鸣和探讨;今天,他们将在更宽广的世界里留传。
盼望与你相遇,不见不散▼
你说你喜欢雨,可是你在雨天的时侯打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风,而且你在下雨的时侯关上了窗
这就是为何我讨厌你说你也喜欢"数学"
由于你连"TED数学演讲"都没关注...
- 上一篇: (李向东)《朋友相见恨晚的诗句》中的怨恨
- 下一篇: 多少人的一生,都浓缩在这八首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