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针名》原文及翻译
章学诚《针名》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在线
章学诚
原文:
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秕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骛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
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ɡǔ)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漓(lí)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
译文:
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不清楚(自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好名之流,谋求名而忘记实,因此将那些不忘记的事情称之为“实”。君子行事,应当以“仁义”的名分。先王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不外乎名之以“教化”。自古以来,没有舍弃(教化)之名而实现安定太平的。(有人)说:“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的名。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缫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养蚕。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彼此炫耀。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所以给教化、仁义的名分,是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好名之流眼中的名,是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名”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就)不可能不(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
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会丧失名,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从前介之推不看重荣禄,荣禄也没有落到他身上。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但有时)名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天下的“名”,在真正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坚定不移的,但在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飘忽不定的。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必定先了解自己。天下很少有了解自己的人,所以能真正了解他人的人是不多的,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却很多。(对世事)貌似有所了解,因此就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声名;(又由于)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好名之流得以施行他们的骗术。所以好名之流往往得一时之名,就如同好利者不一定没有一时之利一样。
况且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就像商人要从生意中获利一样,一定要拿出自己囤积的商品(做交易),而后才能获取利益;好名之流也一定要干一点实事,而后能求得一时之名。大概人心不同像人脸不同一样,所以务实的人,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好名之流则致力揣摩人情世故,(其所为)不一定是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况且好名之流也一定要追逐一时的风尚。风尚的循环变化,如同春兰秋菊彼此变化不相沿袭。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恰好与一时的风尚相合。好名之流,却一定会委曲自己迎合风尚,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像那些真正了解世事的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求世人了解自己。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不屑(与之)同道。因此若问世人对自己的了解,(则)知之甚少,而君子并不以为忧。(如果)虚浮之气停止了,社会风气公正了,天下如此之大,怎么会没有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呢?到那时好名之流的种种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说: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
原文:
名者,实之宾。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君子出处,当由名义。先王所以觉世牖民,不外名教。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借糠秕以充饱,隐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好名者之名,饱暖也。必欲骛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
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夫真知者,必先自知。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如贾(ɡǔ)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好名者亦必浇漓(lí)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故曰: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②牖通“诱”,引导。③浇漓使……淡薄。
译文:
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不清楚(自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好名之流,谋求名而忘记实,因此将那些不忘记的事情称之为“实”。君子行事,应当以“仁义”的名分。先王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不外乎名之以“教化”。自古以来,没有舍弃(教化)之名而实现安定太平的。(有人)说:“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的名。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缫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养蚕。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彼此炫耀。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所以给教化、仁义的名分,是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好名之流眼中的名,是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名”一样。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就)不可能不(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
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会丧失名,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从前介之推不看重荣禄,荣禄也没有落到他身上。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但有时)名也不一定能立刻得到。天下的“名”,在真正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坚定不移的,但在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那里是飘忽不定的。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必定先了解自己。天下很少有了解自己的人,所以能真正了解他人的人是不多的,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世事的人却很多。(对世事)貌似有所了解,因此就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声名;(又由于)实际并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好名之流得以施行他们的骗术。所以好名之流往往得一时之名,就如同好利者不一定没有一时之利一样。
况且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就像商人要从生意中获利一样,一定要拿出自己囤积的商品(做交易),而后才能获取利益;好名之流也一定要干一点实事,而后能求得一时之名。大概人心不同像人脸不同一样,所以务实的人,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好名之流则致力揣摩人情世故,(其所为)不一定是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况且好名之流也一定要追逐一时的风尚。风尚的循环变化,如同春兰秋菊彼此变化不相沿袭。人生在世,各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恰好与一时的风尚相合。好名之流,却一定会委曲自己迎合风尚,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像那些真正了解世事的人,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不求世人了解自己。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不屑(与之)同道。因此若问世人对自己的了解,(则)知之甚少,而君子并不以为忧。(如果)虚浮之气停止了,社会风气公正了,天下如此之大,怎么会没有真正了解世事的人呢?到那时好名之流的种种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说: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
- 上一篇: 《远离尘世》原文及翻译
- 下一篇: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收复江南》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