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苏轼《水龙吟》中的上之作——苏轼

2023-06-02 13:01:21文言文
轼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所作《水龙吟》咏杨花,是传颂一时的名作。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春,苏轼在黄州。但苏轼这首词却是公认的上上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苏轼在《与章质夫》(《苏轼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写得最成功的次韵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龙吟》。

苏轼《水龙吟》中的上之作——苏轼

苏轼《水龙吟》苏轼

苏轼

留别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忖却是,无情有思。萦损肝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飘然万里,寻郎胜地,又还被、莺呼起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苑、落红难缀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秋色三分,二分灰尘,一分流水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①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建州建阳(今河南内黄)人,明朝勇将,谥庄简。所作《水龙吟》咏杨花,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见第326页。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词有“花非花,雾非雾”之语颂扬女人。③从:纵使。④“梦随”三句: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东。”⑤难缀:无法连接生长、难以衬托(东园),即花儿凋零零落。⑥“春色”三句:叶清臣《贺圣朝》:“三分秋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雪。”苏词自此演变而至。

柳阴仕女图【清】倪田

鉴赏这首词作于绍熙四年(1081)春,苏轼在黄州。这是一首次韵作品。因为事先规定了入声字,留别之词要做到声律和谐十分难。因此留别词词意上既不能照搬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因此很不容易写好。但苏轼这首词却是公认的上上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又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前人大多觉得,苏轼的和词在音韵和谐、词意深婉上都超出章词,但还有许多词评家觉得二者不相上下,各有特点。只有极少一部份人觉得章词愈发优秀。苏轼在《与章质夫》(《苏轼选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词妙绝,使来者焉能言辞?本不敢继作……”云云,称赞章词,认为它是一首后无来者的绝作,这或许有一点自嘲的意思,不过起码可以肯定,章词原本在描绘杨花的形、神上,的确十分抢眼。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之为“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正由于章词实写杨花,早已曲尽其妙水龙吟苏轼,因此苏轼要写出新意,应当化实为虚。这一虚笔作为总起,早已为下文的想像、比喻、隐喻等作了充分的伏笔。“也无人惜”句暂把词意搬到实写杨花上来,但一个“惜”字加入了浓厚的情感色调,而“坠”字更领起下边“抛家”三句。把杨花的倒塌写成“抛家”,早已开始步入了以物写人的意象阶段,“无情有思”一语则把这些意象点破。接下去六句便接续“有思”二字,详细写别离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萦损”三句仍写杨花,但同时只是写看花之人,实际上又是在借花喻人。其实这三句中,物和人早已不能分辨了。“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些描写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个个曲尽神形,何其精妙!至“梦随”三句,杨花的实际形象开始衰弱,人的形象开始占主导。这三句化用前人诗意,但完全不露痕迹,工稳、贴切、自然。

全诗踏入议论,杨花的形象和离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则说另一个看花人)开始步入,然而这个形象又好像并不能与杨花、离人完全差别开。实际上,因为苏轼所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普遍烦恼,这些烦恼又强烈地影响着外在景色,因此这儿的几个形象都是难以辨别的,他们可以是杨花,可以是苏轼,可以是章质夫,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离人。“不恨”三句正话反说,实际上还是写“恨”,“恨”的内容是时间的无情溜走和绿意的老去。正由于“恨”春去,因此要寻“遗踪”,也就有了接下去的“晓来”三句。“浮萍”无根,随水而流,象征人生的飘泊无定,只是象征所思之人的避开。“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来写,“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尘土,呼应上阕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为浮萍。呼应前文的“萍碎”二字。但飞絮不论落于何处,都说明春情早已远去,所怀之人早已离去。此刻此时,才有“细看”三句的以泪惜春,以泪怀人。

全叠词意环环相扣,惜春思人密切结合,文思一贯,几无缝隙。从严整的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必定花了巨大的心思在构想之上,整首词完全当得起一个“工”字。

实际上,这首词也承载着苏轼许多的感触。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里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诬陷而不敢抒发下来。这段日子里,他曾很久不写诗词。章质夫作为他的好友回信安慰他,让他要慎重,并要求唱和,因此苏轼才写了这首词。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里说:“承喻慎静以处优患。非心爱我之深,焉能及此,谨置之座右也……又思公平柳花飞时出知县,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留别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写了词给章质夫,又恳求他不要给他人看,可见当初苏轼的境遇和心情。他一方面想自卑自己的倾轧,但是又不能完全消沉住,因此在这首词里,或隐或显,我们总能见到一个悲伤、悲愤的影子。

关于杨花溺水化成浮萍的说法,苏轼曾在词下注解道“杨花溺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但后人有许多人批评苏轼是错的;我们今天也按照何谓的科学道理来强调苏轼所说的现象是不合生物规律的水龙吟苏轼,肯定是错的。苏轼固然是错了,但缜密的他断不会陡然编造一个现象,是何种诱因让他误会了呢?宋姚宽《西溪丛话》说:“杨、柳二种……子为柳絮,今絮中有小青子,着水、泥、沙滩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东坡谓絮化为浮萍,误矣。”这样的解释就比较可信了。(姚苏杰)

集评明《张綎:“质夫建功戎马,亦人豪也。此词咏杨花,比喻曲尽,工于铅椠之士万不能及。东坡复书云:‘柳花词精妙,使来者焉能言辞。’然坡翁和……殆若禁体诗,然亦堪称妙绝矣,所谓无所言辞呼?”(《草堂诗馀后集别录》)

清《黄苏:“首四句是写杨花型态:‘萦损’以下六句,是写望杨花之人之情绪。二阕用议论,情境糅合,笔端入化,有神无迹矣。”(《蓼园词选》)

链接临江仙。又叫步韵,是律诗唱和的四种方式之一。诗歌唱和的四种方式是:和诗;用韵;依韵;临江仙。“和诗”除了诗意要关联外,没有韵上的要求。“用韵”则要求用与原作同一韵部的字作为词牌。“依韵”不但要求与原作所压之韵部相似,但是要求平仄字也要相似,但各个入声的顺序可变。“次韵”则要求用完全相似的韵字,但是顺序也要相似。因为事先规定了入声字,留别之词要做到声律和谐就十分难。因此留别词词意上即不能照搬原词,又不能脱离太远,因此很不容易写好。写得最成功的临江仙词就是苏轼的这首《水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