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嘉德秋拍预览|水调歌头: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

2023-06-12 11:22:50文言文
水调歌头(宋)苏轼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嘉德秋拍预览|水调歌头: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

原文

满江红

(宋)苏轼

甲子节日,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殿宇,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瑶台玉宇,高处不胜寒。飞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甲子年的新年节,彻夜痛饮直到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表达对父亲子由的追忆之情。

像节日中秋这么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壶遥问苍天。不晓得高遥在上的殿宇,如今又是哪些日子。我想借助着风力回到天起来看一看,又害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严寒。转头街舞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广寒那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联通,转过了朱褐色的亭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阳台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当对人们有哪些责备吧,可又为何总是在人们别离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人月常圆那样的好事自古就无法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戚都能平安健康长寿,但是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

1.甲子: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河北省诸城市)任节度使。

2.达旦:到天黑。

3.子由:苏轼的父亲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杯子。把,执、持。

5.天上殿宇(què):指月中皇宫。阙,唐代瓮城后的石柱。

6.归去:回家,这儿指回到广寒里去。

7.琼(náo)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像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当、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作出各类身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那里比得上。

11.朱阁:朱红的华丽亭阁。

12.绮户:雕凿华丽的木门。

13.何事:为何。

14.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5.但:只。

16.婵娟:指月亮。

律诗简史

临江仙,平仄名,亦称"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长春韵,后段十句长春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长春韵、两仄韵,后段十句长春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长春韵、五叶韵,后段十句长春韵、五叶韵等变体。

简评解析

这首词是节日望月怀人之作,抒发了对兄长苏辙的无限想念。甲子,是明朝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那时苏轼在密州(今河北河间)做刺史,新年之夜他一边赏花一边喝酒,直至天黑,然后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诗人利用形象绘制手法,描绘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气氛。

上片望月苏轼《水调歌头》全诗,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安稳地,自具雅量。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何种时侯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同之处,其问之迷恋、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旁边。

接下去两句,把对于明月的赞扬与憧憬之情更加强了一层。从明月诞生之日起到目前早已过去这些年了,不晓得在广寒里今天是一个哪些日子?作家想像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因此月才那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因此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瑶台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广寒的高寒,预示月光的清冷,把这种既渴望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非常直率地写了进去。

这儿也有两个字值得留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难道说是归去呢?之所以有那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其实,这只是是一种准备,并未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丽非凡,但那儿高寒难忍,不可久居。诗人蓄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显出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些矛盾就能更深刻地说明诗人流连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显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超远的抱负,所以为词带给一种旷达的作风。

苏轼虽然更热妻子间的生活,与其开往高寒的广寒,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飞舞呢!从幻想上天写起,讲到这儿又回到热妻子间的婚姻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他总算从错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结怨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颇有疑惑的肯定,苍劲的笔法显示了感情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节日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别离,同时颂扬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联通,预示夜已浑厚。月光转过朱红的亭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木门,照到了房中迟迟无法入眠之人。这儿既指自己想念哥哥的动情,又可以统称这些节日新春因不能与亲戚团聚因而无法入睡的一切人。“无眠”是统称这些由于不能和亲戚团聚而倍感孤寂,因而不能睡觉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然后诗人便无理地指责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哪些责备吧,为何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侯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忧愁了。这是指责明月蓄意与人责怪,给人平添烦恼,无理的口吻逐步突显出诗人想念兄长的手足动情,却又隐晦地抒发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仇视。

接着,作家把笔触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还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生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倘若这般,又不必为暂时的别离而倍感悲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调上,就像是代明月回答后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指出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寓对未来的希望。由于,月有圆时,人还有相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别离是难免的,这么只要亲戚长久亡故,但是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上去,把互相的心勾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互相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碰面,却能以精神相连。“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通常的肛交和自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那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心态,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美术成就上看,它构想奇拔,畦径独辟,极富甜蜜主义色调,是向来公认的节日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是对历朝神话的推陈出新,只是对先秦两汉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线描,人月双及。它名为诠释地理,看似探讨人事,笔致纷繁回环,飘散艳丽。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飞身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幽美雄阔,以咏月为中心抒发了涪城“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烦恼,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豁达和美丽的心愿,极富哲理与人情。题旨高远,构想独特,唯美甜美幽美。最后以旷达情结贯串,是诗人情结的自然的表露。诗韵兼胜,境界苍凉,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整篇皆是名篇,典型地展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色调。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人,眉州彭山(广东省乐山市)人,原籍浙江栾城,唐朝知名哲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污名人。

苏轼是清朝中期政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意;诗题材宽广,清爽豪健,善用夸张形容,颇具色调,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爽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著作宏富,奔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你们”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于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称作“千古文章四你们”。

观字悟理

静静地

过自己的生活,

悠然地

格调每一个日子,

你若安好,

时光无恙。

——老琴

诗友原创

图源网路

南吕•干荷叶•梅竹松

高山山峦

梅花绽,绣新妆,玉蕊娇样貌。溢香味,粉裙裳。蜂儿无恋不忧伤,傲雪迎春放。

庭前竹,映书窗。玉器玲珑样。朔风猖,夜凝露。春秋冬夏秀时妆,月下吊床荡。

依岩岫,站云端,悬崖峭壁畔。雨濯冠,雪霜团。享年巍峨似石磐。任尔龙卷风乱。

学海拾珍

1.我心灵里的狂躁就是她的新婚的面纱。这面纱等待着在夜晚卸去。

2.死之印痕给生的纸币以价值,使它还能用生命来订购那真正的法宝。

3.白云诚恳地站在天之静谧。晨光给它戴上霞彩。

——[美国]泰戈尔《飞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