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这个人平生未曾作诗一首,但每个读诗的人都听过他的名字

2023-06-17 08:10:18文言文
这个人,就是汪伦。这首诗,便是当时闻名天下,而后流传千年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汪伦》李白性情豪爽,并不介怀,村民们踏歌送别时,更是感动得写诗相赠。而汪伦这样一位普通的村民,也因此诗而留名后世。实际上,李白写这首诗不单单为了汪伦,也是为了其他送别之人。

这个人平生未曾作诗一首,但每个读诗的人都听过他的名字

在美国历史上,有个人平生从未赋诗一首,但每位读诗的人都听过他的小名。

这个人,就是汪伦。

王琦《李太白全集》中的描述是那样的,「白游萧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佳酿以待白。伦之玄孙,迄今宝其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详尽记载了这段故事,「唐时汪伦者,元氏豪士也。闻李白来临,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宾馆。”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宾馆。”李傻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宫词》一首。」

这首诗,便是当初蜚声天下,而后留传千年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也就是说,汪伦为了见偶像李白,把他骗了进来,借宿了好几天才忍心撵走。李白性情豪放,并不讳言,居民们踏歌哀悼时,更是感动得赋诗相赠。而汪伦这么一位普通的农民,也为此诗而留名后世。

诗可以千古,这正是诗的神奇与伟大所在。

实际上,李白写这首诗不单单为了汪伦,只是为了其他哀悼之人。永寿数日,想来以他的性情,与山民们都各有交游,否则也不至于你们在河岸踏歌哀悼。至于踏歌,更是早在唐代便有的古老习俗。《朝野佥载》「上元灯节十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余庆门外作灯轮高中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太监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环佩,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衣着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男妇千余人,花服花钗媚子又名是,于灯轮下踏歌十日夜,欢乐之极,唯其有之。」

从顾况《听山鹧鸪》「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的诗句也可以获知,古人惯有踏歌的习俗。过年《赠汪伦》李白,悼念,甚或每位普通却值得欢庆留影的夜,古人们就会踏歌相庆。

踏歌喉已久不闻

桃花已久不开

作家久不饮醉

一些故实也已久不为人知

为了打造一种梦境

为了沿袭一幅山水

我晓得

你会与旧友相携、隐没

乘舟而下的是日月

巍然不动的才是你我

——《踏歌记》

华美、浪漫、朴素、炙热、欢愉……从踏歌喉中我们可以想像到许多日常生活中无法感遭到情结,而这就是我们的先人对待每位日子与每位同学的心态。

李白的这首千古名句,正是那样的光景中而作。写下这首诗之后《赠汪伦》李白,李白一路往西,与同学们挥别的时侯,并不晓得历史正在剧变。那是天宝十七年,安史之乱的伊始。也正是这一年,写《送陈章甫》「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李颀,写《登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崔颢各自去世;这一年,李白早已五十四岁,听闻好友晁衡东渡台湾遇害时,写下「明月不归沉碧水,白云愁色满柳城。」;秋风吹渌水,也写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寒烟。」这样的词句。

然后,一切在不可防止地迈向灭亡,而宁县桃花潭边踏歌的挚朴山民,与李白这首《赠汪伦》,虽然也成了某些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