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寄情的诗词传统,聊聊4首有关杨柳送别的极品古诗
“长亭外,驿道边,芳草碧连天。微风拂柳琴声残,落日山外山……”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折柳寄情”惊艳了众人,震撼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
其实,外国人浮光一瞥,未能像中华儿女这样明白“折柳寄情”的千年传统,未能真正展现“折柳哀悼”这一个词内涵的动情。
我是真冲浪的猫,一个诗歌文化爱好者,记得动动脚趾关注我哦!
明天,我和你们说说折柳寄情的诗歌传统,谈谈4首有关杨柳哀悼的极品诗词,情味悠悠传千年!
为何古人喜欢用“折柳”来吊唁呢?
通常的解释是说,“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影,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意,“折柳”体现了不想要分别的炽热感情。
其实,还有别的解释,《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文字。
“杨柳”代表了“依依不舍”的情,同时杨柳一条条的形状,可以形象抒发愁绪,因此关于送别的古诗,后代用“折柳”来抒发难以根除的愁思别恨。
另外也有一种相对冷门的解释,说柳这些东西到处可活,随遇而安。因此吊唁的人希望别离的人像柳一样,才能在异地他乡诸事如意,平平安安。
总而言之,折柳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让人生平添了许多诗意。下边我们来欣赏5首杨柳哀悼的极品诗词。
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秦州朝雨浥初尘,驿馆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旧友。
这首诗又称“渭城曲”,作者是唐朝画家王维。王维的同学要从军行,王维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抒发了依依不舍之情。
“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译音“留”,经过雨水冲蚀的柳叶变得非常新鲜,也代表着王维心头的不舍之意。
也就是说,这一句诗早已阐明了“送别”的主题,但是是明快轻松的语气,却暗含着哀伤怅惘的心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旧友”,文字不但不晦涩,反倒是人们哀悼时侯常常会说的话。
然而,只有王维把这两句话讲到了诗文里,也讲到了送他人们的心坎上,“不作深语,声情沁骨”关于送别的古诗,温情实感,溢于言表,为何还能留传千古。
第2首,《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最近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王之涣。这首诗十分简略,文字没有哪些高深的地方,却让人赞叹不尽。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为什么杨柳被人们频频攀折到了“苦恼”的地步呢?
成因很简略,由于别离的人很多了,由于别离的人都“折杨柳”送别,因此硬生生苦了杨柳。
但是说受罪的是“杨柳”,实际上真正苦的是“送别与别离”的人。
因此说,这首诗通过折柳这一风俗,写出了别离之情的痛苦,写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温情,非常耐人寻味。
第3首,《题情尽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从此更名为折柳,任他淹留一条条。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雍陶。雍陶有一次吊唁同学,来到了雅州当地的“情尽桥”。
雍陶有点疑惑:“为什么要叫情尽桥呢?”
手下人解释说:“在雅州这个地方,迎来运抵的人都借此桥为界限,送客的人到了这儿就不送了。因此你们就把这个桥叫情尽桥,说到了这个桥,哀悼之情就结束了,可以回头离开了。”
雍陶摇了摇头:“这说法不对啊,别离之情如何会轻易结束呢?”
之后,雍陶就让手下人打算蕴藉,在桥旁边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不用解释了,后两句“自此更名为折柳,任他淹留一条条”,这是说把“情尽桥”改为“折柳桥”。
由于别离的愁绪,犹如一条条柳叶一样,让人无限怅惘,永远都不会消失。
而这座“折柳桥”,展现人们珍视情分,更寄寓了作家希望人间不要有愁思别恨的美丽祝福。
淹留本不可见,作家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枝写无形之愁绪,构想巧妙,修为抢眼,令人拍案叫绝。
第4首,《折杨柳》:河边杨柳麹尘丝,立刻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知,殷勤更向手中吹。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杨巨源。这首诗写了春风、杨柳等具象,展现了哀悼之时的难分割舍之情。
“立马烦君折一枝”,为何折柳呢?自然是由于面对别离,难分割舍。
这首诗最妙的是后两句:“惟有春风最相知,殷勤更向手中吹。”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视,仍旧痴情笼罩着离人手中早已离开树枝的杨柳条。
这儿首先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把无情的春风写成懂情懂意的“人”,更好抒发了感情。
之后,散文还具备一种“象征”的意义。春风其实就是哀悼之人,代表着吊唁之人的无限殷勤。
“手中的杨柳条”,象征的是辞行之人,代表着别离之人对哀悼之人的无限感激。
在“折柳”的文化气氛里,愁肠别恨具备了诗意,让千年后的人们仍然还能感遭到古人的悲欢离合。
同学们,大家还晓得些哀悼的好诗文呢?大家自己有创作哀悼诗吗?可以留言分享哦。
你们还晓得这些好诗文呢?大家自己有创作过诗文吗?欢迎留言哦。我每次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你们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 上一篇: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 下一篇: 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闲谈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