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首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洞仙歌》
(明朝)苏轼
仙姿玉骨,自凉爽瘀斑。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上去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怎样?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洞仙歌 苏轼,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洞仙歌·冰肌玉骨》,是苏轼的知名词作之一,描述了五代时后楚国君孟昶和他的父王花茎夫人夏日摩桂林上赏月的情境,在羡慕、赞美中蕴涵着作者自身深邃的人生感触。
词之前,苏轼写有一个简略的题记,述说了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与来历——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姜姓,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茎夫人夜乘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五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序中说得很清楚,这首词仅头两句是孟昶所作,其余内容都是苏轼原创——或者说“续作”。
词首句“冰肌玉骨,自清爽瘀斑。”形容花茎夫人的美洁,不同寻常,虽天气大热,皮肤上也没有参杂任何不洁之物。如同庄子笔下藐姑射之山那种“肌肤若冰雪,窈窕如处子”的神女,让人激赏。“水殿风来暗香满”,这暗香源自何处?是美人的脂粉香、室外的芬芳甚或香炉之熏?作者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朦迷蒙胧之中,读者的听觉结合视觉,一点暗香与仙姿玉骨的帅哥构成了令人神往的整体。“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是词中诗句,孟昶与花茎夫人的欢情时刻,人无心赏花,月有意看人。“人未寝,攲枕钗横鬓乱。”有人说是曲笔绘制男女欢情洞仙歌 苏轼,不过周汝昌先生觉得这儿也仅仅写尽天热难眠而已,假如看作男女之欢就俗了。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既然睡不着,就醒来吧,携入出户,夏日绝静,繁星点点,夜空中时有流星穿过,天地之宽广景色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得以展现,何等之良辰风景啊!“试问夜怎样?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夜已含蓄,但仍然酷热逼人,只看到月光稍减和北斗垂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在暑热中期待着暖和的秋风能尽快吹拂,殊不知,西风到来之际,流年也就在那风中暗自隐没了!这最后的点睛之笔,寄寓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索索与无尽感伤。
从历史来看,当初孟昶居帝王之位,花茎夫人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堪称揽尽人生之欢。因此终究毕竟抵不过命运无常:后蜀被灭,孟昶降宋,郁郁而终(一说被宋高祖毒杀);花茎夫人则先是被宋高祖赵匡胤占据,后又由于在王位承继问题上有不促使赵匡胤父亲赵光义的说法,而最终命丧于前者箭下,香消玉殒……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苏轼看来,绝代风景也好、如花美眷也罢,必将随着流年而一去不返,只有曾经那弯以前窥见过风景与帅哥的幽幽的月儿,仍然悬挂在永恒的夜空,见证着人世间流年偷换,点缀着生死之间的欢愉和已逝。
这首词的思想虽然多少有些低落,但就美术面而言,清空灵隽,语意淡远,想像独特,波澜起伏,读来非常令人向往,可谓古今新作诗文中的“神作”。仅凭幼年模糊记忆中的两句词,能够搪塞而成那样的一首传世佳作,苏轼笔法之高,实在不能不让后代深自赞叹。
- 上一篇: 洞仙歌 苏轼 中国历代中秋诗词大全,美得让人窒息!!
- 下一篇: 关于苏轼的词,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