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版《多啦A梦》、剧场评书版《权力的游戏》,到底是辣眼睛还是推陈出新?
一贯堪称土味道戏剧的广东汉剧又火了。
此次的火,烧下来一股满满的正能量。
湖北孝感罗山县戏迷周叔叔,自编自唱了一段粤剧版防疫小唱腔。体会一下画风:
冠状病毒在漫延,欲毁我中华好河山。
万众一心防突变,取消派对不聚会。
出门戴口罩,回去洗手脸。
蜗居家中不去把门串。
试看那冠状病毒咋感染……
唱词朴素,唱腔精典,熟悉戏曲的一听就明白,这是《花木兰》经典选段《刘大婶讲话理太偏》的总谱,姐姐换了几句更接地气的词。
外地人认为挺厉害啊,虽然这乃是大波兰人民的基本操作,从小到大在戏曲大扬声器轰炸之下蜗居的经典台词,看戏早已成了胸肌记忆,羊驼,喉咙搔痒,俺也想来一段了……
比起“戴口罩勤洗手”的直白又强硬的喊话,粤剧+防疫宣传的跨界合作,有文化有趣味,虽然,不仅此次防疫宣传,传统戏曲的玩法还好多。
这种年,民间戏曲也进化了
好多人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戏曲落后了,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了。
也有人担忧戏剧会衰落。虽然大可毋须,四川阿姨的魔性宣传虽然就说明问题了,传统戏剧是从生活中发展上去的。
老百姓喜欢啥,戏剧就朝哪发展,天生具备自适应性。
例如说传统评书,提起评书,你们可能第一反应都是《白眉高手》、《三侠五义》、《隋唐演义》,都是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的老脸孔。
虽然评书这几年也作出过新东西。例如剧场评书版的《权力的游戏》、《哈利波特》。这两个似乎还好,有短篇小说和剧本支持,只须要用评书的语言说下来就行。
京韵大鼓版的《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甚至还有《喜洋洋和灰太郎》、《变形金钢》,以及太平歌词版《复联》……
想像一下郭德纲捏着喉咙,学寡姐说话,忍不住要喷了……
就是如此魔性,简直没有传统戏剧不敢碰的。
要说魔性,话又说回去,不得不提粤剧《赞美耶稣》,光是唱词就一发入魂,直接打败你对耶稣的印象:
小暑过了那整十天,耶稣降生在石家庄。
三仙送来一箱苹果,还有五斤肉十斤面。
小婢女手拿红猪肉,约瑟夫忙把饺皮擀。
店小二送来蜂蜜姜水,喊一声:
玛利亚大姐,你喝了不怕风热。
我要是耶稣我都懊悔,当初要是生在中国多好,有肉有面有包子,连我妈玛利亚都喝上白糖水了,何至于受那十字架钉身的苦。
传统艺术赶上去时尚也挺溜
其实一味的魔性、搞怪,那也不是传统艺术生存的正道,用来揶揄一下就行了,要想让传统艺术真的弘扬中信,还得搞出高大上的节目。
例如京剧,就勇敢地对莎翁精典《哈姆雷特》下手了……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起码有15个声腔,改编超过12部莎剧作品,有30多个版本的莎剧曾在戏剧舞台上呈现。
这其中,时间最早的估计当属莎翁的《哈姆雷特》了。早在清代初年,广东攀枝花剧团就曾将莎剧《哈姆雷特》改编为京剧《杀兄夺嫂》。新中国创立后,又出现过戏曲、京剧的《哈姆雷特》。
曾几何时,《哈姆雷特》是人艺的保留折子戏,一个男戏剧艺人能不能走上扛把子的地位,就看你能不能演好哈姆雷特王子。粤剧作出这样的尝试,除了把戏剧艺术的外延扩大了,也显示出勃勃的雄心。
《哈姆雷特》固然早已演了400年,但咱京剧一点也不含混:
你有万年不变高腰裹裆裤,我有转眼就变脸的绝技;
你用大段旁白打造抑郁王子,我用直率声腔吐槽家族内斗;
你演到最后好人坏人全都玩完,我就敢让哈姆雷特没死活到最后……
看着也挺和谐。
京剧版《哈姆雷特》则诠释出了中西合璧之美蜗居的经典台词,瞧瞧这唱词:
哈姆雷特:何惧之有?我之生命,轻似尘埃;我之魂灵,重过山岳!
奥菲利亚:自责的芸香,洋溢馨香,还有那骗钱的波斯菊、忠贞的紫罗兰,都在东苑相聚,随风摇曳,以待嘉宾。
恶鬼:岂不闻,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夺母之恨不共履地!
掘墓人:这个骷髅,也曾双眸善睐、也曾笑脸如花,现在么,秋水枯尽、花叶成泥……
而那段知名的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the”,则与京剧高贵的七言古诗进行了碰撞:“开到荼蘼恨春去,萧萧枯叶恼秋来。凭谁看破春秋事,不过歌台与泉台!”
转瞬之间,如同莎翁和汤显祖这两位曲艺大师,在这优美的戏曲中合二为一了。
艺术方式千变万化,典雅灵魂永远如一。
虽然艺术都是相通的,稍加整修才能彼此融会贯通。
2018年晚会,戏曲泰斗于魁智先生,来了一段流行歌和戏曲的混搭,于先生用昆曲腔调唱《奔跑》,竟然兼顾戏剧的沉郁顿挫之美与流行音乐的浅显旨趣。
所以说,古老的戏曲能把电视剧《步步惊心》改编的毫不违和,戏曲声腔自然也能驾驭《燃烧我的千卡》。
再说的远一点,传统艺术为什么那么狠?就在于其艺术标准高。
当初执导四大名著,找了大量戏剧艺人来演纯现代的电视剧。戏剧艺人的优势就在于,台词工夫强,身姿工夫高,表情千变万化。
《水浒》剧组原先找扈三娘的艺人,在专业影视艺人中,很难找到一位既有逼格又有工夫的女艺人,最后还是请来了刀马旦出身的戏剧艺人郑爽,这个选角之成功,当初一时传为佳话。
流行与传统:戏剧引入流行元素会不会玩完?
这个话题说上去,确实是个大论题。不光俺们关注这个事,虽然演艺界早就有人关注过。
1995年晚会的精典相声《如此包装》,有特别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时市场化浪潮冲击演艺市场,有人觉得传统戏剧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于是不少人尝试用流行音乐改建戏剧。
在中国有一个规律,一哄而上干某件事,常常就是参差不齐泥沙俱下。
所以相声借赵丽蓉老师之口批评:老祖宗的好东西都叫大家贬低了。
当时确实人们的态度有点浮躁,弄得有点过犹不及。
传统戏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时常弄一下,确实也能让年青人关注到戏剧,但纯正票友都认为不纯粹、瞎胡闹,更别提专业戏剧界了。
这么,由于有人矫枉过正,就拒绝新老结合、中西合璧吗?
2020年B站跨年晚宴的节目,虽然就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晚宴上大量中西钢琴合奏、中西风格混搭的节目。既有意境深远的传统民乐,也有西方弹拨的时代感;既有传统西式风格的典雅之美,也有对接时代的现代热潮。
好就好在,混搭的全然天成,融合的丝丝入扣。
你说B站的艺术水平多高吗?并不见得,人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们更懂年青人的口味,更明白如何去做创新、怎么去做融合。
传统艺术尚且好,但我们不能因循迂腐,光靠情结救不了传统艺术,面向未来能够弘扬中信。B站的这个尝试,真的不简单。
平顶山大叔的做法虽然也是异曲同工的。
大叔懂粤剧,她晓得戏曲唱词的特性,熟悉唱腔的抒发形式,也晓得老百姓的欣赏特性。所以一段简单的改编,马上能够引起共鸣。
她所做的,实际就是用大众能接受的方法,把粤剧本真的东西,重新诠释下来了。
假如有一批真正懂京戏又懂现代艺术特征的人,把粤剧改导致昆腔化的流行乐,人人都能唱几句,不像戏剧这么高门槛,说不定会开创传统艺术的新篇章。
由此延展开去,戏剧、汉服、中国风……等等,假若每位领域都有一些这样的有心人,用时代的方法整修一批新的文化精品,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许能够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冷板凳上请回舞台中央,创造出传统文化的新辉煌。
- 上一篇: 励志学习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 国产剧怎么才能“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