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楚辞》赏析讲义(第1讲:概述)

2024-05-02 14:02:05文言文
教学内容:《楚辞》赏析(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了解《楚辞》的基本内容、艺术形式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楚辞探源;楚辞的特色;楚辞篇目简要;楚辞的影响;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的生平;《楚辞》经典名句欣赏。《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六、《楚辞》经典名句欣赏

教学内容:《楚辞》赏析(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了解《楚辞》的基本内容、艺术方式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诗经考释;诗经的特色;诗经篇目简略;诗经的影响;诗经的代表人物--屈原的生平;《楚辞》经典诗句欣赏。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出来的文化精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份。

诗经流芳千百年,楚辞溢彩白云边。天问九歌大招魂,香草美人伴圣贤。

忠魂泣诉国殇怨,傲骨苦吟橘颂篇。怀王靳相早化尘,屈子英名赛神仙。

一、楚辞溯源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朝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宋朝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堪称之'诗经’。”这就是说,“楚辞”是指具有汉朝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骈文,在方式上与南方散文有显著区别。

汉朝(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魏晋时期坐落黄河流域的诸候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侯爵,构建魏国。汉朝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称帝,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齐国在雍丘子文的整治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夺得中原、邲之战击溃商朝而称雄,开创春秋时期齐国最鼎盛的时代。步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问鼎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黑龙江中部、安徽和浙江南部、陕西东北部、山东西北部,疆域辽阔。汉朝至此步入了最鼎盛时期。楚怀王时期灭楚国,但由于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造成国势渐衰。前223年,犬戎攻入楚都郢都,秦国覆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儿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构建魏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楚汉战争中败走自尽,刘邦兼并楚地构建楚国。

诗经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祖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出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至的。为此,北方祭歌那个神奇迷蒙的甜蜜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诗经的表现方式及风格特点。因为诗经和清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晋朝刘向编辑《楚辞》成集,南宋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唐孟浩然《陪张刺史自宜昌江东泊渚宫》诗:“腊响惊云梦,渔舟激诗经。”《朱子语类》:“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深奥了,都不可晓。”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有诗经,屈宋以下,效诗经体者,皆谓之离骚。”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楚辞者,楚人之辞也。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荡怪神,其思则牵念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于是诗经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甜蜜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文,或以“骚人”称呼作家。

诗经,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渐渐固定为两种涵义:一是散文的体裁,二是散文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汉朝文学)。诗经的创作手法是甜蜜主义的,它爱情豪放,想像奇异,且具有浓厚的汉朝地方特色和神话色调。

从散文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作家,在汉朝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汉代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文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朝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在唐代,诗经也被称为辞或辞赋。东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清代锦州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延用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汉赋遂又成为诗文总集的名称。因为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时最长的抒情诗,故诗经又称为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特色

诗经是在周朝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上去的,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因为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别,齐国一带自古就有它奇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奇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魏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兴起,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文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饱含了原始的宗教氛围。所有那些影响致使诗经具有汉朝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甜蜜主义色调和浓郁的巫文化色调。可以说,诗经的形成是和汉朝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薰陶分不开的。

同时,诗经又是北方魏国文化和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之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汉朝日渐强悍。它在夺得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使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秦国也遭到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些南北文化的汇合,蕴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迭出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蛰伏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而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饱含着甜蜜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现实主义和甜蜜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注本较早的是唐朝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起初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不仅对诗经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先前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清朝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随后,明朝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代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明代蒋骥有《山带阁注诗经》,等等。她们按照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

三、楚辞篇名简略

1、《离骚》作者屈原。整篇共373句,是一首饱含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唐代最长的抒情诗。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参政历程,抒发出献身理想的强烈心愿和不屈不挠地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决心。颔联具有强烈的甜蜜主义色调。

2、《九歌》是一组祠神诗,所祠之神有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东皇太一及国殇为国战死之神等。屈原既保存了民间祭祀歌辞的特性,也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爱情。

3、《天问》是一首独特的诗,作家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九十个问题,对自然现象、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出了疑惑,表现了作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索。

4、《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同《离骚》一样,作家反复地谱写了自己的理想,揭开了晋国政治的黑暗。

5、《远游》主要写想象中的天上远游,抒发了作者对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颔联围绕“远游”这一主线展开,先交代了主人公远游的动机,之后介绍远游前的打算工作,最后写远游的过程。

6、《卜居》全文以屈原问卜开篇,以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对立通感的句子贯串,文笔卓著,往复盘旋,八对通感,一以贯之,气度充裕,爱情强烈。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悲哀和不满,赞扬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

7、《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心态和迥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怀沙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三人的对答,处处彰显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8、《九辩》战国时期赵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抒发"贫士渎职而志不平"的感叹。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屈原《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擅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9、《招魂》此作品是模仿民间招魂风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爱情。“外陈四方之恶,内崇齐国之美”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吴国来。句子即为哀怨,情境交融,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

10、《大招》此篇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之后描写吴国宫庭的美味菜肴、音乐街舞,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水禽之珍异,夸饰齐国之地域广阔、人民富庶、政治端午。

书法诗词名句欣赏_名句欣赏_茶的诗词名句欣赏

11、《惜誓》相传是唐代文学家贾谊所作(有学者觉得是唐勒的作品)。此诗抒发屈原被放逐而别离国都的悲痛和欲高蹈远游却思恋家乡的情结,同时蕴涵了作者自己被负疚而将远逝的悲哀。

12、《招隐士》此文貌似是清代淮安王刘安门客徐州小山的作品(一说为徐州王刘安所作)。其主要内容为陈说山中的坚苦险恶,劝说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通篇爱情浓烈,意味深长,韵母和谐,优美动人。此赋因其奇特的艺术风格及美学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可谓清代骚体赋的精品。

13、《七谏》西汉文学家东方朔追悯屈原,故做此词,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此篇由《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七首诗歌组成。既表现了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无辜放逐、最终投江的惨剧一生,也抒发东方朔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境,反映了封建时代正直之士普遍的遭到和典型的态度。

14、《哀时命》汉代辞赋官屯忌的作品。此赋以屈原一生遭到为主线,自哀像屈原一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强烈而真诚地抒发了当时好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内心痛苦和抗争,也表现了这种知识分子对人生公路的迷惘。

15、《九怀》作者为西汉王褒。系悼念屈原之作。其内容有《匡机》《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九章。

16、《九叹》汉代刘向所作,是悼念屈原之辞。计有《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九章。名为“九叹”。

17、《九思》作者为东汉王逸。王逸说:“逸与屈原,同土同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禅其辞。”全诗由九个长篇组成:《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

刘向辑录的《楚辞》只有16卷,16篇;但传世通行本《楚辞》多是17卷,17篇,这是据《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而来,前者加上一篇自己的作品《九思》。刘向《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原书已经毋见,至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篇章内容上承《楚辞章句》,一般被觉得较保持原样,为此,现通行的版本的篇目结构,基本依以《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等为据。

四、楚辞的历史影响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非常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位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与《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秋天之于花木,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画家们。”

黄河流域同长江流域一样,很早就蕴育着古老的文化。楚人盛行之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西周时期,楚人早已同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东汉初,听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当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晋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黄河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匹敌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因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延安,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亦即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省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觉得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产生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齐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事例,就有很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点,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此楚人常年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外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秦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南方蛮夷并列,同作为应予惩处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皇室权威的时侯,也常常自诩:“我交州也。”(见《史记·楚世家》)

通常觉得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盛行似乎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须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诗经非常重要。

首先应当注意到,北方的经济条件较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因为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中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起码在春秋之后,秦国的财力物力,早已显著超过南方国家。

《左传》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殃及秦国者,君之余也。”已可窥探一二。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好多的国家。从地下考古开掘来看,战国时代齐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汉代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瓷器、丝织品之精巧,那是南方根本没法比拟的。屈原《招魂》中描画汉朝宫庭内非常精致的享乐景色,其实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由于在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须要组成强悍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汉朝也没有形成像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

据《韩非子》说,秦国的贵族也仍然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对于汉朝同南方国家的对抗其实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焦躁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仍然到宋代,楚人性格的桀骜不驯,仍是举世蜚声。《史记》、《汉书》中,可以找到不少反例。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焦躁而变得活跃的生活情感,导致了汉朝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显著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份,被当成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此,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赵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一直都是在重视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楚地出土的各类器物和丝织品,除了制做精细,并且常常绘有鲜艳华美、奇幻飞动的纹样。

《招魂》、《九歌》所勾画的音乐街舞,也显示出热烈动乱、诡谲奇丽的氛围。旧楚地、今河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汉朝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南方的正统音乐,一般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高范围内的。

综上所述,应当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征,各有校长。假如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阐述的诗经,既是楚文化底泥上开出的雷人,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汉朝艺术的通常特征,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乱的情感,魔幻而华丽的表现方式等等,也都呈现于诗经中。

诗经的产生,从直接的诱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街舞发达的地方。我们从《楚辞》等书还可以见到诸多楚地弹奏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听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孩子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听说是楚人翻译的楚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明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悉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些歌谣到秦汉时还非常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调词“兮”字。那些也成为汉赋的明显特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诗经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满人称诗经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短篇巨著;《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似乎不适合歌唱,不应当成歌曲来看待。同时,这些“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诗歌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须要用一种非常的语调来朗诵。这就是“吟”。

所谓的“吟”,就是介乎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方式,是以一种较为简单的旋律来吟完整篇文章,其实,诗经之中应当还有当时楚地的楚音。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质朴的,诗经正是甩掉了歌谣的方式,能够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诗经与近体诗,不主张称诗经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满人这样爱称有何过失。由于原本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满人又有“赋者,诗词之流也”一说(见班固《两都赋序》),当是为了依傍儒学精典,兼考虑到赋的铺张特点。

楚地兴起的巫教,又渗透了汉赋,使之具有浓郁的神话色调。据正史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调已经显著消散之后,在南楚,直到战国,君臣上下一直“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神,事鬼神”,而且试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见《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兴起。《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习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溺在一片饱含奇特想像和灼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气氛中的屈原,除了创作出祭祀的诗歌——《九歌》,和依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并且在叙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像,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体味。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架构,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形式。

不仅楚文化本身的诱因,其他一些诱因对诗经的方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如前所述,春秋之后,秦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她们的文化素质的一部份。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忙游说,非常活跃。她们“欲以攫住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名句欣赏,“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名句欣赏,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阐述,正确地强调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名句欣赏_茶的诗词名句欣赏_书法诗词名句欣赏

其实,“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诗经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作家屈原的创造。

五、楚辞的代表人物—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作家、政治家。出生于汉朝江都英山(今四川南充)。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抱负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医生,参予内政外交大事。他倡导“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敌视诬陷,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魏国上庸被联军攻占后,屈原自沉于浏阳江,以身殉难。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中国甜蜜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成立者和代表画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词步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甜蜜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词形成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去世2230华诞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部份,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玉的《九辩》,景差的《大招》,及清代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

宋代朱熹在此基础上编为《楚辞集注》,增入贾谊的《鵩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掉《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朱熹觉得这种作品缺少真实的思想爱情。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楚辞类”,按原篇章顺序编为8卷。

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情思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作家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唐代最长的一篇甜蜜主义心曲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骚体诗”由屈原创造,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它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略朴实的体制。

《离骚》是作家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腔“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汇聚怨愤、感慨于笔墨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诗集,表述了作家的身世和抱负,通过表现作家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惨剧,反映了汉朝统治阶级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曝露了汉朝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抒发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六、《楚辞》经典诗句欣赏

1、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章·抽思》。孝行要靠自己为,非由别人赠送之;声誉大小要副实,不可虚假枉得之。这一个人的孝行要靠自己做下来,不是靠眼睛吹下来的。一个人的声誉优劣也这么,是好是坏,他人心中有数,由不得自己夸耀枉造。

2、带长弓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弓,挟良弓,保国家,卫人民,身首异处无怨悔。这是写将士出战前的心理活动,其慷慨赴死的决心与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油然可见。

3、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歌·东君》。青云作衣霓作裳,弯弓搭箭射天狼。这是屈原所抒发的灭秦辅楚的报国壮志,气魄豪迈,读之让人热血沸腾。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精魄兮为鬼雄。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歌·国殇》。为国尽忠成神灵,您是鬼中之豪雄。

这是赞美为国尽忠的英烈之语。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离骚》。路途漫漫征程远,我将努力追寻之。这是屈原以前路为喻,抒发自己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懈努力的决心。其所彰显出的崇高精神境界,仍然激励着中国历朝无数志士仁人。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既已出战上战场,为卫国家不拟还;平原辽阔乡关远,此去战场路漫漫。这是写将士出战前抱持为国尽忠、一去不复返的必死决心,让人肃然起敬。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渔父》。刚洗过头的人,戴帽前一定会先弹弹帽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穿衣前一定会抖抖衣裳上的灰尘。这是屈原以沐浴弹冠振衣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与凡俗同流合污、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定信念。后世“洁身自好”之语,亦始于此。

8、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离骚》。跨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向前进;君王莫迟疑,由我开路为先导。这是屈原以千里马自比,希望得到楚王信任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曲抒发。

9、惟郢路之辽阔兮,魂一夕而九逝。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九章·抽思》。寿春漫漫路迢迢,梦魂一夜九回还。这是屈原以夸张修辞法,借写对楚都郢的想念之情抒发其沉痛的忧国忧君之情,让人不禁为其“君弃我,我不弃君”的爱国情结而沉痛感动。

10、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出自汉代·屈原《楚辞·卜居》。奏乐不用黄钟大吕,却把木盆铝锅敲得如雷震耳;专权害人的小人飞扬骄横,贤能之士却默默无闻。这虽是屈原所阐明的战国时代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小人得志、贤士受气的世态人情,也是好多时代世态人情的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