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粽子为啥长现在这个样子,又是如何与屈原扯上关系的?

2023-06-12 09:12:13文言文
那粽子为啥长现在这个样子,又是如何与屈原扯上关系的呢?(原文:《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屈原最有名的诗作就是《离骚》,后人也管楚辞这种体裁的诗歌称为“《史记·屈原传》对“离骚”一词的解释是:王逸对《离骚》的注解中的解释是:其实“离骚”一词正是个叠韵的连绵词,是当时楚国的方言。三国时经学家韦昭对“离骚”的解释是:可见“吐糟”一词也是由来尚矣。

粽子为啥长现在这个样子,又是如何与屈原扯上关系的?

周处《风土记》曰:初夏清明,烹鹜腊日,进筒粽,一名腊日,一名粽。

《风土记》为清朝周处所著,可见当初已有国庆吃汤圆的风俗了。那还是在1700多年前的事情。

那月饼为何长目前这个样子,又是怎样与屈原扯上关系的呢?

屈原像及《渔父辞》,元,佚名仿赵孟頫

《初学记》中在上引文的注中讲了这样个诡异的故事:

据《续齐谐记》中所说,屈原在八月五日自投衡阳而死,商朝人很同情他,以便每年的四月五日,以竹笼装米,投于水底,以祭拜屈原。(原文:《续齐谐记》曰;屈原八月五日自投衡阳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笼贮米,投水祭之。)

此说若可信,则

最初的月饼并非像现在那样,而是用竹笼装着的,大约就是竹篓饭。

那为什么弄成用树叶包米、用彩线捆着的样子呢。这还是屈原亲自的指示。

年方粽(左)和南方粽(右)

《初学记》继上文说到:

在清朝元狩年间(“建武”为明代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尊号,为西元25年九月至56年三月),广州有一位名叫欧回的人,看到了有个声称为三闾医生的人对他说:“见到人们的祭品,我很高兴,但可惜常被蛟龙给夺走。之后可以这么做,用菰叶塞在里面,再用彩丝捆扎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讨厌的。”(原文:汉元狩年,广州欧对不住人声称三闾医生,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

何谓“菰(gū)叶”就是扁豆叶,是生长在沼泽或溪边等浅水中的草本动物。《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粽”字离骚屈原原文,而有其异体字“糉”,解释为:

芦叶裹米也

。由此可见,

最初、也是纯正的月饼是用蒲草叶包的。

蒲草叶

无论是菰叶还是芦叶,再用彩丝捆上去,为的都是避免水里的蛟龙偷食,也就是起到防盗的功能。这一点很重要,假如用错了材料,蛟龙不害怕,还照样偷食,那屈原还是吃不着月饼。

屈原最有名的诗作就是《离骚》,后代也管诗经这些体裁的散文称为“

骚体

”,作家的别名也称作“

骚人

”。虽然,这些体裁的文字我们今天人几乎每天都在写,可以说我们每位人都是“骚客”!焉能见得,这还得从《离骚》这个名子说起。

《史记·屈原传》对“离骚”一词的解释是:

渔父者,犹离忧也。

王逸对《离骚》的注解中的解释是:

渔父者,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及屈原画像

这两种解释的共同点是,将“离骚”一词拆开来读。这一点倒是符合古汉语的惯例:古时多单辅音词。但汉语中也有一种词性,那就是

绵延词

,或是

双声

,或是

叠韵

虽然“离骚”一词正是个叠韵的绵延词,是当初秦朝的闽南语。到了唐朝以后,便写作“

牢愁

”。而“愁”字古音为“曹”。《说文解字》中有“

”字,解释为:

虑也。

因此“牢愁”就是“牢慒”。三国时经学家韦昭对“离骚”的解释是:

浶骚。

《说文解字》

由此可见离骚屈原原文,“离骚”这个悠久的字词,虽然仍然保留在现代的常用语言里,也是稍稍改头换面而已。

“离骚”其实就是发牢骚的意思。

同样是绵延词,“离骚”又声传为“啰嗦”、“郁陶”等词。无论怎么变样,其初衷都是心里不平、不痛快,而发牢骚的意思。

这在此印证了这个说法:唐代重音不重字,凡音相似或相似,都可以代替誊写。

后面说到《说文解字》中的“慒”字,然而目前也在用,只不过是写作“糟”,而管“发牢骚”叫做“吐糟”。可见“吐糟”一词只是来历尚矣。

也是古人发的牢骚能成为千古佳作,而我们今人的吐糟,也就爽快一会儿嘴皮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