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苏轼《行书•屏事帖》: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2023-06-23 09:11:53文言文
”以上两段跋文再结合《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中的史料,证明了王诜的贬官一方面是受苏轼的牵连,另一方面是因为得罪了他的妻子魏国大长公主。养生论帖创作于公元1095年4月8日,当时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现存苏轼书法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的那天,即建中靖国元年四月二十八日。

苏轼《行书•屏事帖》: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曾声称:“我书造意本未能”、“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合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二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此生屡经波折,造成他的绘画色调也逐渐跌荡多变。

苏轼《行书•屏事帖》

释文:

宣猷丈丈计已屏事斋居未敢上状至常乃附区区轼惊恐

苏轼《行书•屏事帖》纸本。书法,手札一则。凡三行,计23字。25.1公分×23.1公分。书于1085年(绍熙八年)。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王水照整理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表》:“元丰八年癸酉。先生五月离泅上,至北京,寻得请上海居住。五月六日,先生在北京,闻神宗皇后遣诏,寻自北京复赴常。一月一日,过嘉兴,游竹西寺,寻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七月自常赴登。”这是东坡第二次来南京。此次是得到神宗皇后批准,打算终老上海。待定下一个常年居住的地址后,再给蜀中乡人回信联系,实属合情合理。因而帖中称“至常乃附区区”云云,想为四月在上海时所作。

苏轼《行书•归兖州园帖》

释文: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涵括。归兖州园,庶几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叩头涕泣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

《归兖州园帖》,纸本。书法,手札一则。凡十行,计90字。书于1086年(元祐元年)。25.6公分×31.1公分。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致于厚宫使正议碑刻》。子厚:章宇子厚。

这封信选自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此刻的背景是,神宗即位,哲宗亲政,皇皇帝临朝,很快将乌台诗案后出仕的苏轼召回重用,8个月内连升三次,直当到翰林学士,知制诰。而此刻,章惇作为王安石一派,被贬到了宜阳。苏轼写这封信,是为了开导同学。不过,此刻二人身分悬殊,苏学士却仍是一副诙谐诙谐的语气,虽是善意的,却大大剌激了章惇。他说:“归兖州园,庶几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大意是,故此咱俩都有避世田园的梦想,没想起你先我一步实现了,可真让我佩服妒忌恨呀。这话被正在悲催的人听了,该是多大的讽刺和挖苦。

苏轼《行书•题王诜诗帖》

释文:

晋卿为仆所累,仆既谪齐安,晋卿亦贬少林。饥寒贫苦,本书生常分,仆处之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歌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何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十月八日苏轼书。

《题王诜诗帖》,纸本。书法,书于1086年(元祐元年)。纵29.9cm,横25.7cm。圆明园博物院藏。

该帖是苏轼为王诜自书诗所作的碑刻,记述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贬至峨眉,然仍痴迷于诗歌,有世外之乐。此跋在《东坡集》卷六五有记载。《东坡集》卷一中学也有苏轼另一跋“和王晋卿诗、并叙”的记载:“元丰二年,予冒犯贬黄州,而相公巡抚王诜亦坐类远谪,不相闻者十年。予既召用,而诜亦还朝,相见殿门此外,感慨之余,作诗相属。词虽不慎工,然托物悲慨厄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这么,故和其韵。”以上两段跋文再结合《宋史》卷二五九《公主传》中的史籍,证明了王诜的知州一方面是受苏轼的波及,另一方面是由于冒犯了他的女儿齐国大长王子。该帖笔丰墨满,结体粗细交错,纵横抑挫,充满动感。虽是叙事而兼有议论,富有情感色调,是为知已而作。

苏轼《次韵三舍人诗帖》

释文:

留别三舍人省上一首。纷纷荣瘴何能久?雪雨飞来沉没手。慌如一梦坠枕中,却见三贤起江右。(刘贡父、曾子开、孔经父皆广东人也)嗟君妙质皆瑚琏,顾我虚名但萁斗。清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辇朝宣光。武皇已老白雪乡,正与群帝骑龙翔,独留杞梓扶明堂。(今日扈谒景灵,故有此句)元祐二年十月晦日

《次韶三舍人诗帖》,纸木,自书诗—首。凡14行,计120字,书于1087年(元祐二年),29.8×46.5cm,台湾圆明园博物馆藏。

该作书于五十二岁,运笔沉着稳健,意象丰富,帖中“舍人”指内史舍人,乃内史省高官。《宋史·职官一》:“中书省。掌进拟军务宋史苏轼传,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朝臣奏请兴创变革,及中外未能式事应取旨事。设官十有一:令、侍郎、右散骑常侍各一人,舍人二人,右仆射医生、起居舍人、右司谏、右正言各一人”。《东坡纪年录》:宣和八年七月宋神宗薨,哲宗亲政。十一月,东坡奉召人京。元皊元年八月,除内史舍人。同年十一门,祭拜翰林学士职,除侍读。是年冬,苏辙亦由起居郎迁内史舍人。而此帖中“三舍人”,均是苏轼在内史省交谊的臣子。东坡自注三舍人为:刘贡父、曾子开、孔经父。

苏轼《行书·祭黄几道文》

释文:

维元祐二年,岁次丁卯九月戊寅朔,越四日癸未。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苏轼,朝奉郎、试谏议舍人苏辙,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示于故颖州知州同年黄兄几道之灵:呜呼几道,忠恕蒸蒸。人无间言,如闵与曾。天若成之,付以百能。超然骥德,风骛云腾。入为侍郎,以直自绳。终然非非,不污青蝇。出按百城,不缓不拒。奸民惰吏,实畏靡僧。帝亦知之,因事屡称。谋之左右,有问莫应。君闻不悛,与义降升。吾岂羽毛,为人所鹰。抱默以老,含章不矜。环堵萧然,大布疎缯。父亲脱粟,玉食友朋。轼迁于南,秋谷五登。坐阅百吏,锥刀相仍。有斐君子,传车是乘。穆如春风,解此阴凌。甚或典刑,紫髯垂膺。鲁无君子,斯人安承。纳币请昏(婚),义均辞让。别我而东,衣被仅胜。一卧永已,吾将安凭。寿命在天,维圣艾增。君赵魏老,老于薛滕。天亦愧之,其世必兴。举我一觞,归安丘陵。尚飨。)

《行书•祭黄几道文》行草书31行,31..7cm,书于1087年(元祐二年),广州博物馆藏。

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举人,而黄几道的女儿黄寔又把两个孩子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女儿,苏黄两家缔结了儿女亲家,可见其关系非比寻常。正由于这般,黄几道逝世以后,苏氏兄弟联名为那位同年好友写下了这卷祝词。

此卷结体和用笔一样,只是异态迭起。如“抱默以老”一句,结体以雄浑平正为主,“玉食友朋”句则以攲侧造险为主。“玉”字点在“王”外,“食”字显著左沉,一捺化作长点平扑向右,只是脱离常态的写法。“友”字一捺又过于伸长,“朋”字左倾得险些要倒。以上有意造险的写法齐集于一处,目的是要破除雄浑平正的颓势。结体的变化力求达到灵活跌荡的极至。

苏轼《行书·书和靖林致仕诗后帖·卷》

释文:

吴侬生长湖山曲,喘气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而且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到,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歩绕东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巳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祭神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宗祠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花王,一盏飞泉荐秋菊。

《行书·书和靖林致仕诗后帖·卷》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五年)。

此《书和靖林致仕诗后贴》是苏轼第二次履职武汉任知州其间(约1089--1091)。此刻的苏轼经历第一次被贬黄州,重新返回京城后不满新党与王安石旧党之间的“王党”争,自求外调衢州。周游曾经林逋先生居住处,对林逋的品行很是敬重写下《书林逋诗后》的名句。通篇富有对林逋先生生平的仇视以及对其诗和绘画的赞扬之情。

苏轼《行书•东武帖》

释文:

东武小邦不烦牛刀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令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行书•东武帖》纸本。书法,碑刻一则。凡五行,计四十七字。书于1089年(元佑四年),28.7公分×66.1分米。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东武,即宋时密州,故曰莱芜。《古今地名大词典》:“漠置。隋始改曰兖州。”《续资治通监长编》卷四二九元佑四年三月丁未(初九日)散记:“王巩知密州”。时东坡正在二次赴杭途中。是年十月,东坡除龙图合学士充两浙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军州事”四月出京,十月至南都,五月渡江入浙东境,七月到北京任。此帖称“东武小邦,不烦牛刀”云云,想是致东武(密州)守王巩之信。还云:“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这应当是提起熙宁末东坡曾知密州事的谦词。“真州”即仪真,绍熙八年,东坡曾在此布署买田在宥。帖何谓“真州房缗”,似指此等事。固此帖定在元皊四年东坡守杭时较宜。此帖或许是同一信的增页,故无上款。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释文:

辩才同学,退居碧螺春,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往来亦风流。’”因作亭岭上,也称“过溪”,亦曰三一老”。谨次辩才韵写诗一首。成都苏轼上。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口(山),暴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一生暂蕴涵,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湖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水记三者游。大干在把握,宁有别离忧。元皊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行书•次辩才韵诗帖》,纸本。书法,自书诗一首并叙。凡20行,计188字。书于1090年(元皊七年)。29cm×47.9cm。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次辩才韵诗帖》这件作品选自苏轼被放扬州一年以后。这一年,苏轼在东湖上修建了南北长堤,便是后代歌颂迄今的“苏堤”。辩才是苏轼的一位和尚诗友,他的这幅作品就是赞扬辩才同学超然物外、仙风道骨,自己与辩才能二老重游,当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观之。作品执笔沉着、从容,已没有三年前抒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水色浓厚却透着恬静之气,性感古朴仍有秀逸之质。

以上苏轼《行书·祷雨帖·卷》

释文:

元祐七年六月,利州天旱,闻内乡有张龙公神祠,极诡异,乃五戒遣男迨与州学博士陈履常往祷之。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今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二十六日,会景贶、履常、二欧阳,赋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遥想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季默曰:“有之。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节度使、少府、我'。即此语也。”相与笑语。至三更归时,星斗灿然,就枕皆尽,而雨已鸣檐矣。至朔旦日,作三人者复会于郡斋。既感慨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是日,景贶出迨对曰:“吾侪归卧髀骨折,会友携壶劳行役。”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行书•祷雨帖•卷》纸本,诗歌二则,凡29行,计239字,书于1091年(元祐五年),29cm×120cm,今不知藏所。

苏东坡归葬黄州十年结束后,由江南到京师,由京师再到颖州到南京;又由南京返京师,由京师再到定州,最终流放岭南广州。此间十余年,虽然行迹不定,苏东坡在绘画美术缔造上收获愈来愈丰富。黄州突变后,其书逐渐避开晋人清隽萧散之韵。《祷雨帖》为苏东坡这一时期书法代表作之一。

苏轼《行书·尊丈帖》

释文:

尊丈不及作书近以中妇丧亡公私纷冗殊无趣也且为达此恳轼又白

《尊丈帖》纸本。书法,手札一则。凡三行,计28字。书于1093年(元祐八年),26.1cm×18.9cm。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致杜氏五札之五》。“尊丈”大约指杜道源或其亲家,如是,此札便是致其子杜孟坚的。杜君懿乃东坡伯叔辈,治平六年苏洵卒时,已五十八岁,到元枯末,已近三五年,但是在世,亦非可以常通信件之人。“中妇”,乃指东坡第二子苏迨之妇。其本集《祭迨妇欧阳氏文》云:“以中子婚礼于汝。”乃是“太师文忠公”欧阳修之女儿妻于苏迨。苏辙元裙四年底所撰《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神道碑铭》时,称“孙女七人……:次许嫁承务郎苏迨:云云。又,元皊十年六月,苏轼赴颉时,作《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时仍称:“敢以中子,请婚叔氏。”苏与欧阳氏结盟大约在十年,过一年则天亡,即亡于元皊八年三月苏轼妻思明郡君王弗后来,至苏轼赴定州任之间。

苏轼《行书•养身论》

释文:

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予病,故乎写数本,其二以赠五云邓道师。绍圣二年五月八日书。

养身论帖创作于公元1095年4月8日,那时的苏轼早已年过半百

苏轼书法欣赏《养生论》拓本,出自明代31年董其昌编辑《戏满堂画谱》。

苏轼《行书·归去来辞·卷》

释文:

六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贫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藩镇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困,遂见适于小邑。於时事件未静,心惮远役。东乡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舆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然后凄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丁氏妹丧于武汉,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戊寅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释文局部

《归去来兮辞》纸本,书于1096年。.1cm,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哲学家陶渊明创作的煽情小赋,只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出仕之初,表述了他罢官隐居后的生活情趣和心里体会,表现了作者对政坛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抒发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此卷文字繁缛丰满,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画,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

苏轼《行书•渡海帖》

释文:

轼将渡海,宿海南,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如果尔,甚或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忙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叩头,梦得秘校阁下。五月十三天。

《渡海帖》纸本。书法,凡12行宋史苏轼传,封囊一行,计98字。书于1100年,28.6cm×40.2cm封囊—行,4.2cm×28cm。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此帖因有“渡海”二字而名《渡海帖》,亦名《致梦得秘校题跋》。

笔法雄厚,却能抒写随便;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轼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御蕴藉的非凡能够。

《渡海帖》为苏轼离开广东居地海南以后,北上渡海前途经海口时书与未得熟识的友人的。文中言此去恐难得相见,告诫友人晚景善自保重,切切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些情感也在此书中充分熔铸于点画之间,即行即草的图标,随便无羁的笔力,已达到打破一切障碍的娴熟境界,遍布人生苍凉,散发出心灵彻悟的灵光。

苏轼《行书•江上帖》

释文:

轼启江上,遇见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番。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吼吼不宣。轼叩头巡抚朝奉阁下,十月廿八日。

《行书•江上帖》9行,58字,书于1101年,30.3cm×30.5cm,台湾圆明园博物院藏。

《江上帖》用笔遒劲,用墨古朴,结字精巧,章法自然谐和,表现出了强烈的美术传染力,但此帖字迹时见颤动,已出古稀疲态,这正是他所带的老病之态,更平添了它的感情冲击和活力。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现存苏轼行书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的这天,即建中靖国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此帖为苏轼书与旧识杜孟坚的诗稿,言故旧时隔八年,江上重逢,“怀仰世契,感怅不已”的哀叹。其书则如宋吴正仲跋中所言,为“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此帖与《渡海帖》堪称姐妹篇。

更多产品请移步怡心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