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李白古诗(原文鉴赏及诗意李白乘舟)
赠汪伦李白诗词原文鉴赏及诗意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喉。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交的同学,性格十分豪放。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跳舞,一边用脚踩地打着球拍。
3.桃花潭:水塘名,在今安徽和县东北。
【简析】
李白游萧县桃花潭时,常在农民汪伦家做客。临别时,汪伦来吊唁,然后李白写这首诗并序。诗中抒发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居民的动情厚谊。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酉水(今安徽宿州)抵达南县(今属浙江)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佳酿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吊唁,李白作了这首诗并序。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别者,展示一幅别离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扁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似乎看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大船上向人们挥别的情境。
吊唁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这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看见歌喉。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吊唁了。这似超乎李白的预料,因此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然得比较隐晦,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写景。第三句遥接起句,逐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勾勒了潭的特性,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这样的深遂,更打动了离人的情结,难忘汪伦的动情厚意赠汪伦古诗,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上去。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抒发了纯真纯真的动情。潭水已“深千尺”,这么汪伦送李白的情义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化间。”(《唐诗笺注》)也许,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形容而选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义为生动的形象,浑厚而有回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代赞许,“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代书写别情的常用语。因为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幽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西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东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喉。”李白将会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牧民前来吊唁,她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作家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扁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预料此外。虽然汪伦今天已设国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如今他除了来了,还带了一群牧民一上去吊唁,如何不叫作家兴奋万分!用何种语言来抒发?桃花潭就在附近,然后作家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朝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化间。”(《唐诗笺注》)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义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赠汪伦古诗,这么汪伦的情义有多深呢?
宋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造以候之,复临别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因此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 上一篇: 小朋友你想不想去西湖旅游呢?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了
- 下一篇: 诗品诗写诗:最爱湖东行不足,道出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