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2023-07-19 20:04:01文言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目前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籍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绍熙五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现在的湖南湖北县西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但是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豁达旷达的,能带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生活难关。但心底深处的幽独与孤独是别人难以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夜月孤风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抒发了乖戾自许、蔑视迂腐的心态。

上阕写的正是凌晨院中所见的景物。“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阑人静、月挂疏桐的孤独气氛,为''处士''、''孤风''的上场作伏笔。“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凌晨。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侯,苏轼步到庭院,仰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独的夜间呀!月儿其实也知趣,从稀疏的榕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树枝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乖戾出生的境界。接下去的两句,“时见处士独来往,飘渺孤风影。”周围是这么静谧悠远,在万物入梦的此时,又有谁像自己那样在月光下孤独地游荡,好像是一只孤独掠过苍穹的悲凉的野鸭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后柔美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风,使这两个隐喻形成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乖张的心态,不正像飘渺若仙的孤风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加强了“幽人”的超凡端庄。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寂寞的形象更详细煽情。

全诗,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独的心态。人寂寞的时侯,总会四顾,回头的寻找,找到的是更多的寂寞卜算子 苏轼,“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单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忍,情焉能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孤独沙洲冷。”写孤风遭到不幸,心怀幽恨,悲愤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身,只得落宿于孤独荒冷的沙洲,渡过那样闷热的夜间。这儿,诗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寂寞飘渺,蓦地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抒发了作者宦游黄州时期的孤独境况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态。作者与孤风惺惺相知,以排比化的手法表现孤风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加以对象化,显示了精湛的美术技法。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淡远卜算子 苏轼,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做作,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潇洒、绝去世俗的境界,得益于淡远的美术技法。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风和夜月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复古糅合,浑厚飞动,委婉含蓄,生动传神,具备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到底是孤风还是终古?静夜这么孤独,又何须漏壶告诫辰次?月儿仍然残破。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月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失调。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事文学的产生。《赤壁抒怀》、《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豁达冷静的心态。而写作此词时,应当还没有完成这些成熟。因此,从词中,读者听到的是一种萧条与孤独的情结。虽然这么,此词还是很受后代推崇,如《山谷抄本》有云:“语意淡远,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土气”则不能到。虽然,正由于此词的仙骨性感,向来对这首词的题旨说法不一,有人觉得是为黄姓男子而作,有人觉得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情爱词;但还有人觉得是作者对现实不满,表达悲愤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丑化、刺时之作;也有人觉得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孤独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也有一序,讲的是一个迷人而感伤的故事。节选如下:

广州有温都监女,毫无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游荡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因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皆尽,而坡过海,女遂卒,追赠海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乱,要不是上面有段序言:“惠州有温都监女,毫无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升仙的觉得。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眉在窗前游荡。当推窗找寻时,她却早已爬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处士独来往?飘渺孤风影。”由此说来,句中的愁思该是指这位神秘迷人的男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初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娶妻,六十岁也不算何种的。有人很惊讶他为何不纳那种男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暴毙。

这个男子似乎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广州后,男子就故去了,尸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广州,瞥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然后,就赋了这篇知名的《卜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全诗是为了庆祝那男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自序,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煽情肺腑,催人泪下的恋爱故事,真是精采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男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风影翩跹。有人吟风立海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似乎是为了证明哪个题记的真实性而作,并且也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效度究竟有多高,这个故事在那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在通常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觉得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起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曰:“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游玩寻春忽记今年是日同至女神城写诗乃和并韵》)形容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无法叙说。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当是有政治寄寓的,周济论词主“有寄寓”与“无寄寓”之说,以为“非寄寓不入”,而“专寄寓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寓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显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势,思想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