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失意,萧声,苏轼的《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心态
政治上的苦闷,萧声悲苦,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淡泊淡然的人生心态。
苏轼的《前赤壁赋》本文在语言色调方面,不像韩愈这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这样平易流转,更注重通过捕获隐喻,通过音声色调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体验,经常衬托着富有表现力的独特单词,句子则是骈诗歌交杂,粗细疏密。《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惊慌”,写出人在浩瀚宇宙间惊慌不知所之的体验,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塌方出”,又以极精炼的文采,写出夏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此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其间。绍熙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侮辱朝臣的罪名,入狱判刑。“几经重辟”,遭到摧残。后经多方救出,于当初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屯田副使,但“不得达成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罪犯”式的管制生活。1082年丙午,苏轼作《前赤壁赋》。他在黄州作的诗中,当年悲哀地描写过此刻的忧伤痛苦的心情。“我谪黄岗四十年,扁舟出没烟波里,旧友不复通问讯,癌症饥寒疑死矣”①。《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消沉,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顿,心情极度痛苦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显著显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我却没法“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感叹“人生如梦”。在这些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心里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侯都格外慨叹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倘若仅是“入乎其内”地赞叹人类的苍凉,这就不能形成我们现在对他的文笔及人品的崇敬。
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擅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人的此生中,不或许没有惩处,问题是面对惩处的心态。在严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他在《书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两人而已。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掩藏之不出也。”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初受到自卑的心态提供了帮助。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找寄寓,黄州的山水,激起了他对古人的想念,然后触景生情地述说了自己对大师英雄的崇敬,同时也显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其实,苏轼当初的心态非常复杂:悲观引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显出对世道不平的`满怀愤慨,不甘退让的积极进取精神,指斥富贵,巍然独立的旷达情结。
有人曾觉得《前赤壁赋》把黄州赤壁当成孙曹交兵之处是苏轼“用事疏舛”,这并不非常精确。苏轼所游之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大战的真正的赤壁;而苏轼文章之重心也不在周瑜破曹之创举,他大抵是借事写文,表达他的心怀以求解脱罢了。
涵括全文,作者的爱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淡到痛苦,再由失意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而紧扣作者爱情的三次变化,整篇的行文也逐渐精妙展开。“文以载道”,作者假如要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为读者所清晰的感悟,就应当依靠于良好的文学抒发方式。苏轼这篇文中的哲思也正是通过他对赋的新的运用而传达开来的。《前赤壁赋》是篇辞赋,辞赋时常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思想与主张,《前赤壁赋》很其实是利用了这些传统的格式。辞赋讲求对偶对仗,《前赤壁赋》中还有不少对偶对仗的诗句,因此它具备辞赋的基本特性。但苏轼的这篇赋却不像汉魏以来的赋一样词句华丽,仅止于铺陈事物,而少有哲理的浸入其中。这篇之所以长诵不衰,更有它突破辞赋旧格的新成就,我们现在可以称它为诗歌诗。作家利用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书写自己心里的爱情波澜,使文辞更富的血肉,爱情也愈发真诚,感情与文字的密合无间。我们不得不羡慕苏轼驾御文字能力的洒脱不凡。小结而言,这篇赋在哲学上有两大贡献:
第一,充分显示了诗歌“形散神不散”的特质。这篇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就景而言,有明月,有江水,有秋风;就情而言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前赤壁赋,有忧伤,有欢乐。时而荡舟秋江,扣舷而歌;时而遗世独立,羽化升仙;时而愀然发问,畅谈哲理。风景的转化,感情的跳跃很经常,但却不零乱,而是以作者的主观体验作为线索贯串仍然。苏轼在文章中探讨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这个论据虽然来始于老庄的相对主义美学观,具备唯物主义的成份,但却同时具有了辨证法的诱因,这是作者所要集中抒发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体验的辗转生发,诗歌的文字起伏跌荡,气韵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备极高的美术传染力,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第二,对“赋”体的精妙运用与革新。《前赤壁赋》是诗歌与韵文的精妙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是赋体,但却不屈从于古赋,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神韵洒脱,不啻是一首幽美的诗歌诗。文中游玩的场景不断的更换,画家的感情也不断地变换,而文气却仍然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仗工整之美,又有情境糅合的诗境之美,也有抒写自如的诗歌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那样的一篇杂文诗中,我们除了可饱览哲学之美,还可以感受文学之理趣,无疑是哲学与文学的完美的融合。
前赤壁赋原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荡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纹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苗条(yǎo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游荡于斗(dǒu)牛之间。寒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愕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升仙。
然后喝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长笛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缕缕,不绝如缕。舞幽壑(hè)之潜蛟,泣扁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艺人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江夏。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襄阳,下江陵,顺水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河,横槊(shuò)作诗,固半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类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蝣(qiè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黄河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何哉骤得,托遗响于愁思。"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刹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深山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心态】相关文章: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07-15
苏轼赤壁赋讲义08-20
“前赤壁赋”赏析08-14
苏轼赤壁赋讲义3篇08-20
读《前赤壁赋》有感11-12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0
后赤壁赋_苏轼_原文及赏析10-14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06-26
苏轼《赤壁赋》阅读答案(4篇)03-12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例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