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023-10-05 15:05:10文言文
《前赤壁赋》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荡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婀娜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寒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慌乱。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升仙。

于是喝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长笛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缕缕[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扁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名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汉阳。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襄阳,下江陵,顺水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作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海鱼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孤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qiè)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黄河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何哉骤得,托遗响于愁思。”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刹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林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篇诗歌是宋神宗宣和二年(1079)苏轼谪居黄州(今河北荆州)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五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址,当地人因音近也称之为赤壁,苏轼晓得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表达自己的怀抱。

译文

庚申年春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荡舟游览。清风缕缕拂来,湖面波澜不起。抬起杯子向同伴劝酒,吟唱《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联通。白皑皑的浓雾横跨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荡一片竹笼似的小船随便悬浮,跨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似乎乘风凌空而行,并不晓得到那里就会停栖,飘飘摇摇似乎要离开俗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步入仙境。

在这时饮酒喝得十分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划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海面逆流而上。我的遐思啊悠长皑皑,俯瞰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口琴的顾客,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琵琶的声音呜啜泣咽:有如愤恨有如思慕,既像哀号也像诉说,余音在江上回响,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幽谷中的蛟龙为之蹁跹,能使扁舟上的寡妇为之悲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上去,整好衣衫坐端正,向顾客问道:“箫声为何这样怨愤呢?”客人回答:“‘月名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儿向北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汉,山河接壤绵延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困守的地方么?当年他攻打兖州,重夺江陵,沿黄河顺水东下,麾下的船舰首尾相连绵延千里,小旗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用膳,横执长弓吟诗,原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但是现今又在那里呢?毕竟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虾类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抬起杯盏互相敬酒,就像蜉蝣置身于辽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赤豆那样渺小。唉,感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艳羡黄河的没有用尽。想要携同仙人牵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晓得这种终究不能实现,只好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苦闷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晓得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如同这水,虽然并没有真正已逝;时圆时缺的如同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这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哪些可艳羡的呢?即便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当拥有的,虽然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溪边的明月,看到便成了声音,步入眼睑便绘出形色,取得那些不会有人严禁,体会那些也不会有竭尽的疑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用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顾客高兴地笑了,沥干杯子重新用膳。名菜瓜果都已吃完,酒杯碟子零乱一片。你们相互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早已漏出红色的曙光。

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荡舟、饮酒作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苏轼赤壁赋,也从苏子所言中看到矢志不移之情结,全赋心曲深致、理意透辟苏轼赤壁赋,实是风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境。作者“与客荡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恣意感受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诵读《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待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轻柔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昏黄的月光映照下白皑皑的浓雾映照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胸襟宽广,舒畅,无拘无束,因此“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沮丧”,乘着一叶孤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流淌,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广袤的江水与潇洒的胸襟,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荡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境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喝酒放歌的欢乐和顾客悲哀的琴声。作者喝酒乐极,扣舷而歌,以表达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孤寂、失意的胸襟。这儿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变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苗条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因为怅惘美人而不得见,已显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口琴,依其歌而和之,箫的声调感伤、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缕缕,不绝如缕”,竟引来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蹁跹,使独处在扁舟中的寡妇怨愤。一曲古琴,凄怆委婉,其悲咽哀婉的声调催泪至深,使得作者的爱情悄然变化,由欢乐转到悲哀,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顾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慨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顾客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坦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舟楫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闪过波澜。接着,叙说了曹操破襄阳、迫使刘琮投降的旧事。当初,浩浩荡荡的曹军榕江陵沿河而下,船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尾对江喝酒,横槊作诗,堪称“一世之雄”。现在他在那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即便是自己,因此现在只能慨叹自己生命的短暂,艳羡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忧伤痛悔“托遗响于尘寰”,通过琴声传达下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悲观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顾客之口显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触陈述自己的看法,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黄河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倘若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瞬息之间;倘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何必艳羡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毋须“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宽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同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而,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乐观、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孤寂中解脱下来,理智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给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乡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源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从而推进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豪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征: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一直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产生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捉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荡舟大江,喝酒作诗,使人沉溺在美好风景之中而忘怀凡俗的快乐心情;再从缅怀历史人物的兴衰,倍感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此掉入现实的苦恼;最后阐明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诉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豁达的人生心态。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乳液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方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个诗的特质与韵味,同时又汲取了诗歌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排比等方面的禁锢,更多是诗歌的成份,使文章兼备散文的深致心曲,又有诗歌的透辟理念。诗歌的笔力笔调,使整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求排比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荡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良莠疏落之中又有革除之致。以下直到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但是换韵处常常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非常宜于吟诵,而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隐喻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除了在结构上使全文活脱脱一体,娴熟周密,并且还沟通了整篇的爱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形;“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顾客寄愤慨于风月,情绪转到浑厚悲观;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因而抹煞了心里的悲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觉得,反倒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