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潮”不爱太低端
真正的自由不是“我们选择”,而是“我们选择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正确选择”。
心理学中有一种“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盲盒”,这个名词在许多人耳中甚至是陌生的。但对很多年轻人提起却能够引起异常热烈的讨论。在拆封之前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一-乍听来,的确是刺激而有趣的;但从原价几十元炒到上千元,仍有大批忠实粉丝不离不弃,趋之若鹜。我不禁沉思良久,不得已发问一为什么?有朋友告诉我说:“因为有趣嘛,玩偶好看啊!”
我仍不解。“盲盒”究竟哪般有趣,竟使人们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去买一只自己未知的、甚至不一定满意的玩偶?难道因为刺激吗?恐怕-因为它是“潮流”罢!注意材料中出现了“年轻人”一词,年轻意味着缺乏经验与主见。
而这些盲目的、不假思索的所谓“潮”,不外乎是低端的。
我想起综艺节目《奇葩说》中詹青云老师的话:为什么同样口味的两家奶茶店,有一家就是网红?为什么同样难吃的两款蛋糕,有一种就是爆款?为什么我们去某个湖上发呆就叫作发呆,而去另一个湖上发呆就叫作浪漫?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停地用流量和网红在告诉我们,这就叫作精致。
同理,为什么同样是玩偶,挑选一个自己喜欢款式的娃娃只要十几元,最贵也就是几百元,而为了追求所谓的刺激与有趣,却花几千元买一个自己不一定能够喜欢的玩偶呢?想来,这莫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从众”行为?这便是有一个声音不停用“某某同款”“爆款”“年轻人都在玩”等字眼来告诉我们,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年轻人的新潮流!
也许很多人认为“无潮不爱”是一种前卫的、走在潮流前沿的行为与思想。但对“盲盒”的热衷,对于“潮流”的一味追求,看似是在追求刺激与自己的爱好,实则是打着“喜爱”的旗号,追赶着大多数人眼中而并不一定是自己心仪的“潮”,满足心底的虚荣。随着“潮流”大浪的冲击,他们随波逐流。“盲盒”的销量增长,但款式限量,其价格便“蹭蹭”地向上走。他们貌似热衷地不舍弃贵如天价的“盲盒”,宁愿狠心吃一个月的“土”,也要买下限量版的“盲盒”,再在朋友圈看似不经意地“晒”出,便终于满足了心底真正的向往。“哇!限量的盲盒哎!”“这个超贵的!好想要啊!”一众旁人附和的羡慕、赞叹,才是他们面目下真正的渴望。这样的“潮”,几百上千,压根不值得我们热爱。
甚至这样的“潮”,他们起初接触也是不一定能够接受、欣赏的。他们身边有三五成群的人一致认为,盲盒很棒,盲盒很有趣;他们在B站首页不经意看到了“拆限量盲盒”的推送视频;他们在“抖音”刷视频注意到许多年轻网红都玩“盲盒”······他们终归“入坑”了盲盒圈。乌纳穆诺说过:“思考的意思是:亲近自己。”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这究竟好玩吗?到底是不是我喜欢的?值得我热爱吗?他们听到无数个声音暗暗地告诉自己:这值得,这就是我们该热爱的。他们终于疏远了自己的内心,疏离了自己真正的热爱,并且疏离了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那些人。于是,得意亦得益的,是商家,是卖家。“潮”,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字眼。它一直改变,且变化莫测,常使其追求者亦不知所措。前几天还在单曲循环的歌也许今天便已在热歌榜上石沉大海;不久前还张口即出的网络流行用语,很可能已成为今天“俗气”的象征;不久前还能够在抖音上一天刷到多次的人气网红至今大概早已被人们忘却···.··
但,创造“潮流”这一概念的,压根就不是卖家,而是买家。买家之间的激烈角逐,体现于他们精神上是否低端、能力高低、眼界阔隘、修养深浅。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趋附于潮流的。当他们不经意在淘宝网上发现一件心仪的手工艺品,他们有些兴奋,当机立断点下“购买”,毫不犹豫;而当别人对他们疯狂“安利”,他们平静地一口回绝:“不了,谢谢。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的。”反之,对于所有“潮款”“爆款”“网红”都抱着“深爱”态度的人,根本就是缺乏经验、不屑于思考,将某些物品的价格炒高。随即引起又一波人的热烈追捧,这波人亦并不懂得静心沉思,又默默遵循“从众”这一原则,抱着“无潮不爱”的态度,积极追赶着别人眼中的“潮”。
没错,这般的“潮”的确低端。可笑的是,其追求者,为使自己热爱潮流、紧跟潮流而不择手段。他们付出的不仅仅停留在金钱物质层面,更是自我审美观、价值观的巨变。“盲盒”内的玩偶究竟多好看?我乍一眼瞧去只感其“特别”,端详许久,深思熟虑说了一句:“真别致。”各种奇特的造型,多样的款式,眼花缭乱的同时让人们觉得这是一种“新潮流”,于是便不停步地追逐,不惜代价。他们说,你不懂艺术。但恐怕大多人都同我一样没有多少艺术的鉴赏力吧?再有所谓“物超所值”。何为 “超值”?2100元降到2000元是“超值”,900元降到800元也是“超值”,100元降到80元仍是“超值”。单看这些数据,似乎确是超值。但其中的“物”,超了其值吗?再问:又超了其“超值”吗?恐怕利润比成本要多不知几倍甚至十几倍去了吧?“潮流”又是如何定义?这便是缘于价格昂贵、商品限量所致。你以为商家在创造潮流?不!商家变相地改变了买家的价值观-因为“潮流”不便宜,所以“盲盒”不廉价。
但价格与价值永远无法顺理成章地画上等号。若一个刚满13岁的青少年的喟叹能够影响谁,我诚心想着,当你被“潮流”的巨浪拍打得疼痛不堪,请思考:为什么不将追求无味“潮流”的钱的价值放大?比起为了追求强迫自己认可的“潮”,抢购几千元的“盲盒”,我们大可以花费很多很多个几十元去购买书籍。“盲盒”一类的“潮”一直急速变换,追求者亦需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书籍”一类的“潮流”,才该是我们这群不无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真正该追求的一-亘古不变的、永垂不 朽的“潮流”!
114盲盒可以适当爱,自由亦不是无处寻!但若一味追逐别人眼中、口中的“潮”,追捧需要“闭着眼付钱”的天价盲盒而摒弃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正确的声音,那便是愚昧无比、低端至极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我们选择”,而是“我们选择我们内心真正热爱的正确选择”。
无“潮”不爱,太低端。
- 上一篇: 由玩手机这件事想到的
- 下一篇: 神奇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