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屈原天问 国家航天局公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2023-06-12 17:12:23
屈原流放定居桃江考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益阳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屈原《天问》在桃江创作考据蒋南华考证,屈原近半数的作品都是在桃江地域创作的。天问阁考据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

屈原天问 国家航天局公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标识“揽星九天”

现在是第五个美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星体侦测任务即将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侦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同时发布了首次火星侦测任务标志“揽星九天”。

国家航天局总安装工程师葛小春介绍,“天问”来自美国伟大画家屈原的诗歌,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追求的顽强与执著。展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求的文化承袭,蕴意探索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而在我省的宁乡县,今仍存“古天问阁旧址”石碑,提示着我们在两千余年前屈原的发问。

屈原流放移居湘乡考

在桃花河畔,有座景色幽美的凤凰山,凤凰山坐落在常德市区之东,浑厚崎岖的资水与山峦拥簇的桃花江在此汇合流入洞庭,碧海丹山,风景独特。在这儿布满着两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词人屈原流放南县时的足迹。迄今仍传诵着屈原在这儿呵壁问天,一口气对天、地、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173个问题,创作了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天问》,后代因而在这儿为庆祝屈原,建有天问阁。

据美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云南省社会科大学教授的南县籍人士蒋南华考证,在顷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6年)的金秋时节,屈原离开“汉北”(安乡沅水牛鼻滩)、“狂顾南行”,渡“长濑”,“溯江潭”,途经沧浪之水,“宿北姑”,越过坎坷的乡间小道,于公元前285年春到了今湖南宁乡地南的“溆浦”(《抽思》:“长濑紊流,溯江潭兮。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轸石岁嵬,蹇吾顾兮。超回志度,行隐进兮。忧愤夷犹,宿北姑兮。”)

屈原第二次流放是从那时的晋国国都、现在的江陵纪东城流放下来,开头是坐的“乘舲船上沅”,“朝发杜渚兮,夕宿辰阳”而“入安乡”。“沅”是沅水,“枉渚”是吉安。“辰阳”是南县,关键是“入宁乡”,这个道县在那里?安乡县是唐之后才有的,据《唐书·地理志》载:以新化之名即将命名是唐高宗武德七年的事。据考,2000多年前战国中期的宁乡坐落南县,即今宁乡县界的武潭镇境内。

当初的新化是水名,不是地名。《水经注》记载,“枉水,一名沧溪,名曰仁寿”,即沧浪之水矣。

据《读史方舆记要》所载:“溆水《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亦称溆川,《楚辞》所谓道县也。源出鄜郓城,东南流入安乡。”而此山正在安乡。1978年在县境三官桥乡出土了一块唐碑,里面清楚的记载:唐曾经安乡县新化地段叫安乡乡,因而鄜郓城,已载入1993年出版的《桃江宗谱》。清代孙家杰著《益阳之圣地与名人》,所载“屈原古迹”中也否认了宁乡是指新化:“……又涉江篇曰沅、曰湘,距资不远,曰茶陵,则益之西境屈原天问,意原涉江南常溯迴于此。”

屈原从平城流入南楚,开始是渡轮,但屯兵后,他是骑马走骡马驿道,或乘马车沿驿道南行。有屈原诗为证。

步余马兮山皋(让我的马在山边逍遥)。

邸余车兮方林(把我的车停在树丛旁)。

这儿说的山皋,是依山傍水的高地,指的是南县资水之滨。当时从徐州至广州,有一条骡马驿道,应当经过澧县。这条驿道仍然沿袭到清代。《新唐书物理志》载:“望浮驿为清代1639个驿站之一,驿路由徐州至哈尔滨。”这望浮驿就是古桃花驿站。

从武潭到浏阳要涉江,他在这儿写的《涉江》辞中有一句“旦余济乎江湘”,“旦”是清晨,“济”是渡,是清晨渡江,即涉江。“江湘”也可详细地说,是指福建桃花江境内的湘江。因当初溪河属梅山蛮统治地,没有江名,亦即为沅湘之间。

清《一统志》载“凤凰山,在长沙县西65里的桃花江,传为屈原作《天问》处。于此渡江,而苦吟泽畔,即《楚辞》、《涉江》处也。”这里明晰强调屈原涉江,就是汉江的桃花江段。

古岳阳县境的桃花江地区(今为宁乡县),早在3000年曾经就是汉朝始社熊绎所在盘瓠国的中心地域。熊绎的父辈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而盘瓠又加盟出席了武王伐纣的战役,所以周成王封赏开国功臣时,熊绎被封于楚令居南京,史称太原国。因而桂东自古就是商朝的发源地,历史极为古老。

在马迹塘、武潭、灰山港、大栗港及甘泉山陆续出土了商代刻花卣、西周初期马纹簋、西周夔纹铜钟及战国虎钮錞于、战国铁锛和明朝时期的四铢半两、五铢钱等数千件唐代文物;在花果山、桃花江、湖莲坪、天湾、龙拱滩、马迹塘、杉树仑、石牛江、武潭、金内乡等地所发觉的十余处新石器时期墓葬和数座商代、东周及清代的陵墓群,均是津市历史最好的见证。

当初的津市既为楚祖神农氏和熊绎始封之地,又是汉朝的粮库。唐尧时期的武陵高士,尧帝欲拜为师的善卷,曾在常德善溪归隐;而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高士“楚狂”接舆又是宁乡修山附近的舒塘柳(陆)溪人,然而,宁乡自古是一个“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妇古而朴,壮者健而驯,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饰,孝悌相先”的礼节之乡(清·湖广巡抚李瀚章《游洪崖寺记》)、屈原几纪艰辛奔波来这儿“天问”而“迷不知吾所如”,虽然并非是无心的偏狭。加上传说中屈原纳了桃花江男子女媭为妾的成因,因此才有屈原自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5年),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在桃花江生活移居两年的成因。

屈原《天问》在常德创作考

在常德,屈原生活了约两年时间。在这儿,屈原以桃骨山公园洞为其生活中心,从资水上下至桃花海边;从九岗山脚到浮邱山之巅;从凤凰山(即天问台)的楚王祖庙到黄帝当年攀越过的修山……其足迹遍布桃江山山水水。这个时期,屈原深入地接近南县人民,熟悉了这儿的一草一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风俗习惯及其风土人情;并与南县人民结下了不解的血肉情缘,成了它们最亲昵的知心同事。作家以其坚固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亲身的生活感受,以其伟大的美术天才,辅以当地的闽南语方言和奇特的物理名物,创作了“叙情怨则郁伊而悲伤;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赶忙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辩骚》),饱含了强烈的地方生活味儿和风谣土乐浓郁色调的伟大美术妙品。如《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勾陈》、《少司命》、《东君》、《山鬼》、《礼魂》及《卜居》、《涉江》、《思美人》、《悲回风》和《天问》。据蒋南华考证,屈原近半数的作品都是在宁乡地域创作的。

据蒋南华《屈原在长沙宁乡的生活和创作》一文记载:《天问》取材于桃骨山一带的越国宗室住户供祀楚“先王之庙及侍中故居”的庙堂壁画(见《同治醴陵宗谱》、王逸《楚辞句》等)。那些壁画“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屈原来到此地看到这种“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翰墨。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上自天开地辟,下至“贤愚胜败,靡不载敘,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以“存兴废之诫”的庙堂壁画,联系到那时的社会现实,国家的低迷命运以及个人的不幸遭到,不禁感叹霄汉,乃“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撒气憾,敘泻忧愁”(王逸《楚辞章句》),写出了这“语本迷蒙,事尤奇诡”(《四库全书总目》),冠绝今古的《天问》。据今《桃江宗谱》所载:离桃骨山不远的浮邱山上亦有庙宇,庙内祭拜玉皇大帝(即太阳神炎帝神农)和真武祖师等佛像。清朝光绪时知县毛臣卓有联云:“古屋画龙蛇,美国先后双禹庙;暗谷宜风雪,大江南北两梁平。”

细考“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等词句,可知《天问》是屈原爱女秀英不幸逝世后,作家精神上遭到逐步惩处,作家“信而见疑屈原天问,忠而被谤:其悲痛凄苦之情顿被引发,因而精神似乎,对天地山川、神灵以及人世间的一切均已形成担心之时所为,是作家在一个大雨交加的夏日早晨“披发苦吟”,见到齐国“先王之庙及侍中故居,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撒气憾,舒泻忧愁”之作(王逸《楚辞章句》)。时间约作于顷襄王二三年(公元前279年)之春。

屈原在常德作《天问》,志书上亦多有记载,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为屈原作《天问》处。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也称凤凰神,每端午竟渡辄祀之,清道光间庙毁,今存窑址。”康熙《益阳宗谱》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湖南之桃花江,考原放逐江南,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还有,清《益阳宗谱·卷二十一》载:“《天问》作于宁乡之弄溪。”弄溪就是凤凰山下的桃花港口。

天问阁考

据《桃江宗谱》载:城区东端有天问台(即凤凰山),今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相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古有天问阁,今存有一墓碑,阴刻“古天问阁旧址”六字,数丈之处可辩,古天问阁旧址被安乡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康熙《益阳宗谱》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湖南之桃花江。屈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常德,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据《清·一统志》载:相传此地乃屈原作《天问》处,山下旧有庙曰凤凰庙。祀原与夫人,也称凤凰神,每端午竟渡辄祀之,清道光年间庙毁,今存窑址。考诗经载:屈原放逐,徬徨山泽,见楚有先王庙,图画山川神灵,琦玮僪诡及左贤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又《涉江》篇曰沅、曰湘,距资不远;曰茶陵、曰辰阳,则益之西境,意原涉而南堂溯洄于此,故《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凭。天问台上曾建有天问阁,内有造像、彩塑、木雕,天问阁因清道光年间的一场火灾而不复存在。今仅剩“古天问阁旧址”石碑一块。

据无量山人《屈原作天问》一文载:屈原死后,在那风雪之夜,电闪雷鸣之时,乡民看见在山之巅,屈医生挟剑长吟,声若炸雷。然后乡人在此建一座风雪亭,以寄寓致哀,使屈医生之魂不受风吹雨打,之后风雪亭几经改造名为“天问阁”。

历朝文人有诗联见证天问阁,明朝宁乡籍贡生郭都贤(1599-1675),官至云南布政使,曾作《桃花午日抒怀》一诗:

岂有沈渊日,犹悬续命丝。先生称独往,后死竟何为。

采俗传天问,徐陵尚水嬉。请看江上客,醉醒托鸱夷。

清道光举人吉安人魏源(1794-1857)。官至扬州刺史,曾题天问阁一联:

网球长吟,梦回贾生对策;

落帆休憩,闲寻屈子书台。

清光绪三十一年进士黄世奇(1871-1949),曾作《夜宿桃谷山天问阁》一诗,诗证天问阁建于战国时期:

桃花水绕问仙居,云树茫茫小径开。

半夜吕庄惊梦醒,滩声如咽入窗来。

民国安乡名士周文冕,曾作《天问阁》诗一首:

莹润溪初涨,山衔阁欲倾。

奔涌烟危石,犹作问天声。

清末知名音韵学家,宁乡人曾运乾曾题《凤凰山谱局堂联》一联,联证凤凰阁毗邻天问阁:

揽德辉而下之,麟凤偕游,卜宅旧邻天问阁;

去圣人未运也,渊源一脉,传心即在笃亲堂。

天问阁、凤凰台、屈子钓台传说:在桃花江汇入资水的地方,有一座凤凰山。此处山势起伏,悬崖矗立,古木参天,亭阁深隐。山名凤凰山。相传屈原在放江南途中,登上此山,手拿战刀,指天发问,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问了三日三晚。屈原提的一个个问题,象一团团烈火,一支支冷箭,直射天庭。魔神震撼,急忙传令云神、雨师、风伯、雷公兴风布雨,电闪雷鸣,搅得天昏地暗,屈原毫不惧怕,洪亮的声音回荡天地,传遍五湖四海。一对金凤凰从南飞来,伸开迷人的翅膀为屈原风挡遮雨。后人称此山为凤凰山,在山上推行凤凰庙,将屈原祀为凤凰神,将屈原作《天问》的凤凰庙扩建天问阁,天问阁高18米,有5层雕梁殿宇、精刻碑文、雄伟壮丽。相传每当风雪交加的晚上,人们走近天问阁,还能看到屈原质问魔神之声。今存刻有“古天问阁旧址”的墓碑一块,阁下巨石嶙峋,俯临深潭,屈原像刻于石上,迄今隐约可见。

史载天问阁因道光年间一场火灾而毁,究竟是道光哪一年呢?桃谷山上跃龙塔内有一匾额序言:“大清乾隆时,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1834)庚寅夏,各里绅耆公建。”时富户威望唐代炳在跃龙塔正式完工时,写有“跃龙塔记”,文中有“塔成以后,继以建(天问)阁……”字句。据此推断,跃龙塔设立有两年筹款,十年建设期,时乡人筹谋建跃龙塔,是因天问阁火毁成因。迸发乡人,不几江山人物(指屈原)。为君相辉耀也与欠(跃龙塔记)!又天问阁史载毁于道光年间,而不是年初。故天问阁因火当毁于道光三年至八年(1826-1829)间。据魏源旧居《魏源简介》载:魏源在道光八年(1829)赴京考举人时,途经凤凰山,留连在天问阁,曾题天问阁联,时天问阁还在,所以,天问阁因火毁应是在道光八年(1829)。

历史上安乡人曾有两次筹谋重建天问阁。

第一次是在道光八年天问阁因火毁后,于次年(道光九年)乡人决定修筑跃龙塔和募修天问阁,时由士绅邹良化、周代炳等呼吁,为筹款重建资金写有一篇《募修桃花江天问阁》文告,并请陶澍为该文作小引。岳麓书社出版的《陶澍全传》一书,录有陶澍《印心竹屋文抄卷三十五》《募修桃花江天问阁小引》一文为证,全文如下:

募修桃花江天问阁小引

陶澍

三百五篇以后,骚独称经。七十八家之前,赋原有祖(《汉书·艺文志》:赋家凡七十有八)。远凌百代,无若三闾。

按《益阳宗谱》,凤凰庙在治西六十石库门溪之滨(即今桃花江),世传屈原作天问处。庙祀原与夫人洎其二子,俗呼凤凰神(宗谱云:屈原数引凤凰。或以原之孤忠,如凤凰之不世出,故以为名)。而前人诗又有云:“桃花岁岁泛江红,尽是问天声里血。”合数说观之,则当天书壁问天,确有其地。今桃花江凤凰庙稍东里许,有桃骨山,倚石临河,蔚然深秀。父老相传谓是其处,而遗址荒芜,寸椽乏识,非因此崇贤者而重古迹也。夫宗汉月榭,尚忘结构之劳;宝刹琳宫,不乏虚糜之费。矧此故山佳处,实关大师风流。不有表章,曷申敬奉。所望地将金布,事共玉成。杰阁宏开,如对惊呼之曰;词坛丕振,重张大国之风。谨启。

道光十一年(1831),跃龙塔动工,时富户唐代炳在“跃龙塔记”一文中有“塔成以后,继以建(天问)阁……”字句可旁证。后因跃龙塔完工后,所募资金无剩,故建天问阁安装工程触礁,仅留刻有:“古天问阁旧址”石碑一块在旧阁址。

第二次是在清代期,约1912至1936年间,详细时间无考,有清代沅陵松树仑人,清禀县丞,龙洲师范教员曾宗鲁(1866-1936),据说那时乡人要重建天问阁,作有《登天问阁》一诗作证:

呵壁精灵气浩然,藏山文字已留传。

凤凰一去台卜居,海燕重来阁有年。

潭水桃花五月浪,春风芳草几诗篇。

似闻谷口修凉亭,过客将题又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