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清明踏青正值春暖花开共赴一年一度的清明

2023-10-04 20:04:48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帝京景物略》中有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比如宋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孟浩然在《清明即事》里说:“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清明是这样一个节日,他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去细数生命中那些重要的离开的人,让人们专门在这样一个节日里,遥寄相思。

清明踏青正值春暖花开共赴一年一度的清明

时光不居,时节如流。端午忽焉在即,只叫人凄然若失。

端午是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一年24个处暑,惟有端午既是处暑还是节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端午矣。”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清亮,故谓之端午。

端午一词及其物候本身,就蕴涵了春江水暖,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风儿清新清亮,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春雨纷纷,繁花似锦,草木万物,都显现着端午和净洁。我们在春和景明的佳节里,游春出游、扫墓祭祖、走进自然,共赴一年一度的端午。

01

游人寻春

端午前后,正值春暖花开,杨柳吐翠,莺歌燕语,这么大好春光,人们喜爱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古人出游,又叫探春、寻春。

《论语·先进》中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韦庄说:“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端午五月天。”

白居易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端午时节,草长莺飞,绿树掩映、百花竞艳,若不抓紧时机踏青郊游,岂不辜负夏天的美意。为此人们呼朋引伴,聚亲约友,一起赴郊外出游,或围坐野宴,或登高望远,或观花划桨。

端午出游的风俗,据考证始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先祖的习俗,一时间常常倾城而出。

晋朝李华在《春游吟》里写道:

夏季遍芳甸,千里蔼盈瞩。

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

说的就是人们郊游的盛况。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代作家杨巨源早早地就到长安都城南郊出游,他告诉我们游玩要趁早啊,不然四处都是看花人了,可见有多么喜爱并热衷着游春了。

明清的郊游郊游之风更盛,人们将出游与祭扫,发球,吊床等风俗相结合,作为端午特有的典礼。《东京梦华录》记载云:“都城人出郊……往往就芳树之下清明诗句 古诗,或园囿之间,列举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院亭,抵暮而归。”

欧阳修在端午节与上巳节的时侯,去游西湖了,留下“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眼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的名句。

他那句“南园春早出游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以马嘶声声衬托出游的游人诸多,更是写出古人游春的那份慵懒与淡雅。

最喜欢明朝作家吴惟信写的那首《苏堤端午留别》:

梨花风起正端午,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拾掇去清明诗句 古诗,万株杨柳属流莺。

他在端午当天在广州西湖白堤上郊游踏青,一句“梨花风起正端午”漾满了春节的诗意,一句“游子寻春半出城”写尽了游人的兴味。

清末时期,赏花仍然兴起。《帝京景物略》中有载:“岁端午,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出游高梁桥……”

明人王磐“问西楼禁酒何处好?绿野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吊床笑,探莺花总教春醉死”,他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哀鸣,抬头望去,佳人端坐吊床,回望一笑。这一幅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沉醉了。

宋代高鼎的诗句“草长莺飞五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尽显古朴美好,春意极佳,雨润天蓝,村里下班归来的孩童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端午的天气多是有雨的,是处暑所致,也因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名传千古,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端午的天气来点小雪更符合意境。

例如宋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端午。愁草瘗花铭”。宋人赵令畤“残杏吐蕊花几许。啼红正恨端午雨”。但程颢笔下的“况是端午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则是一个难得的晴好天气。

端午节的风俗是丰富有趣的,不仅出游游春,还有荡吊床、放风筝、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

所以,这个节庆并不只是被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参杂着,还有出游游览的欢声笑语。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当我们与夏天亲昵接触,观察万物萌动时,心灵也在广阔天地间找到一份清亮与惬意。

02

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庆之一,端午节是人们凭吊先祖、缅怀先人的节庆,也是华夏儿女追根追溯、祭祖念宗的延续。人们在弘扬里践行孝行温情、唤醒家族记忆。

传说中寒食节因介子推而设,又恰在端午前夕。寒食禁火,端午起新火,于是人们渐渐把寒食和端午连在一起。端午节就这样融合了寒食节,从而产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寒食端午文化。

祭扫是端午节的主要项目,元曲中有不少描写寒食祭扫的句子。张籍的“寒食家家送香烛,乌鸢作窠衔上树”道出了香烛祭拜的风尚;白居易的“风吹旷野香烛飞,墓葬垒垒春草绿”则说尽了生死别离的苦衷。

乡村里,田野里,一家老少冒着蒙蒙烟雨,穿过荒山小径,踏着青草野花,来到先人的坟前。先将坟头的杂草拔除,再为坟头锄草修整,之后摆出祭品,焚火敬香。对已逝亲戚的喜好也专门记得,或特意摆上她们生前爱吃的,或敬上一杯酒,或点上一支烟。

墓地里,人们穿越一排排石碑,来到亲戚的墓前,摆上红色条纹的花束,跪地叩首,述说屋内及自己的近况,保佑先人佑护后世子孙。

岁月轮回,生者悼念逝者,代代弘扬,绵亘永续。端午雨里,逝者与生者再度相逢,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

记得儿时每年扫墓祭扫,祖父都要用一个小小茶具,盛上曾祖父生前爱喝的酱汁,让我拎上,告诫我记得浇在坟前。

丈夫等兄弟们则端上托盘,祖父早将食物摆放奢华。你们一起在坟前下跪,纸钱,坟旁的树枝上再系上白条。最后再放一挂爆竹,方才离开。

而今尊敬的爷爷都已去世整十华诞,儿孙们已经离开家乡,到几百里之外,但是,每年到扫墓时节,儿孙们从来就会如约归去。

我也才发觉,原先我们无论出走多远,只有归葬着我们亲戚的家乡,才是真正的家乡。

烟雨湿衣,闲花落地,行人断魂,香烛纷飞,是对逝者的哀悼;回忆旧事,犹存昨昔,音容笑貌,深切点滴,是对逝者的悼念。

天清地明,夏日迟迟,惠风和畅,天气柔嘉,是对生者的问候。生老病死,辗转轮回,红尘尘世,逃过宿命,是对生者的惜劝。

03

思亲念友

一年一度端午节,游子思亲心欲绝。端午本就是让人心绪浑厚,内心悲伤的日子,对不能归乡的游子而言,伤悲更甚。

虽然是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唐代,每逢这个祭拜的节庆,人们仍然是渴望回去。倘若是游子宦游天涯,还未还乡,这么欲归无处,归乡无期的悲凉,会在那天突然袭向心头。

宋代高启一句“白下有山皆绕郭,端午无客不思家”,已将端午时节还在外飘泊的游子们的心里话道尽。作家身在北京任职,节逢端午却不能返乡,举目四望只见无尽的青山,幸好有馆中使君作伴,沽酒共饮,一醉京华。

那年春,陆旅客居在富阳的酒店里,听了一夜的春雨,晨起听闻深巷里叫卖杏花的声音,即使心有愁绪,却在末了淡然地轻笑一声“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端午可到家”。

每位春节都值得用心铭记,端午更是这么。陆游欣慰的是,他还来得及骑马在端午之日赶回距离不远的故里天镇,这么,心里的孤寂才消解一些。

孟浩然在《清明留别》里说:“帝里重端午,人心自情思。”每逢端午倍思亲,想念去世的亲戚,或想念远方的亲戚。诗人心里也起了烦恼想念,却只能“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茂陵寒食草青青。

作家韦应物遇上了寒食节,孤单的他乡思之情更甚,端着酒壶赏樱时想起了茂陵屋内的几个儿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苍凉曲水头。

共同欢庆的岁月从罗隐记忆的深处飘荡下来,可以前相随在曲江畔的友人已不在人世,这伤心更与何人说?

端午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痴恋天涯。

宋亡之后,张炎漂泊沦落,流亡他乡。游春归去的途中,他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豁然悔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

这种怀揣乡思之情,却未能踏上故土的诗人们,多想返乡为先祖焚一缕青烟啊,怎奈独自在远方。

别离故乡时光多,不知有多少个端午日,都没有注视过细雨蒙蒙的家乡,不知桥边的河水,是否还流水湍急,不知坟茔旁的那棵老树,是否调息了新绿?

无论是秋雨霏霏,还是艳阳高照,当如烟的旧事扑入脑海,那缠绕在心头的哀痛,相思的悲凉一时间是难以宣泄的。

故人逝去,想念永存,这是端午的深远内涵。然端午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庆,它从来不是平静无奇的,不是让人无动于衷的。

所以,人们选取在这三天缅怀先人,以一种质朴而虔敬的行为,去抒发内心积存的想念。

04

端午思怀

端午是这样一个节庆,他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出来,去细数生命中这些重要的离开的人,让人们专门在这样一个节庆里,遥寄相思。

当我们在这三天,静静细数来时路,会发觉这些曾在我们生命中鲜活过的亲戚,仍然鲜活;也发觉有一些人须要终身铭记,有一些人仍然活在心底。这份活着,和时间无关,也和空间无关。

端午节一边将我们的心绪带到过去,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回首时光的踪迹,感慨活着的美好。一边又时刻警醒着我们:要记得从记忆中回归现实,不忘来处,珍视当下。

端午是血脉相承的延续,也是家族情结的回归。

这个端午节,谁是你最想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