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迎秋”:宫廷排场民间风雅古人晒物过立秋

2023-07-22 16:07:35
”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紧接着款款而来。这一天,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也掀开了秋天诗意的序幕。立秋带来丝丝寒意的同时,独特的秋日美景也相伴而来,成为了诗人笔下的好素材。”在江苏等部分地区,人们习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结语:“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然立秋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开始,但此时三伏天仍未过去,可能会有“秋老虎”的预警,还是要注意适当的防暑。

“迎秋”:宫廷排场民间风雅古人晒物过立秋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去,二十四处暑中的立春紧接着款款而至。俗语说,一场春雨一场寒。这两天,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也揭开了夏天诗意的帷幕。

“迎秋”:宫庭阵势民间风雅

古人晒物过立夏。资料图

“秋”最早出现于《殷虚书契后编》,其中的甲骨碑铭写道:“今秋我入商”。立夏意味着夏季之交,然而,古人特别注重这个立春。

据《礼记·月令》记载,在东汉,每当夏至那天,天子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城北设坛迎秋,举办祭拜秋神的典礼,并下令副将开始操练士兵。在唐代,官方迎秋的程序更讲求阵势。《后汉书·志·礼仪》说,冬至当日,百官都要换上皂领黑衣,在城西喜迎第一阵秋风。典礼结束后再换绛色朝服,经常要穿到立夏。

到了唐朝,迎秋弄成了一种颇为风雅的典礼。据《梦梁录》记载,宫庭会派人把吊兰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朝臣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东京梦华录》记载,冬至这天,明朝的大阪满大道都是卖揪叶子子的,“妇女婴儿辈,皆剪成花样戴之”。也有人习惯以女贞红叶剪青花瓣簪插鬓边、以秋水吞食小红豆七粒,以平安度秋。

立夏也蕴意着丰收季的开始。现在,在四川、江西、安徽等部份地区的村落,居民们运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户、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小麦,久而久之变迁成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在广东阳朔篁岭古镇,晒秋是渔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早已成为当地一道别致的景色线,每年都吸引许多游人前来赏秋拍摄。

“写秋”:悲和喜都是文人潮流

夏天的开幕,开启了文人骚客的灵感。古往今来,在许多诗歌中,“伤春闺怨”都是优雅的主题。

东汉画家李益在立春当日揽镜自照,感叹韶华不再,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鬓角雪,今日对秋风”。而杜甫的“万里闺怨常做客,百年多病独同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排挤清秋节”等,更是逐步借景色来表达悲伤情结,给“秋”字更平添了一份怅惘。

就在诸多画家纷纷“悲秋”之时,清朝画家刘禹锡却“不走寻常路”,在作家同学圈中脱颖而出。《秋词二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孤寂,我言夏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他的眼里,夏天比夏天需要生机盎然、令人鼓舞。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传唱的名作。

宋代余省《种正春图》(局部)。资料图

立夏带给缕缕寒意的同时,奇特的夏日风景也相随而至,成为了作家笔下的好素材。无论是刘瀚的“睡起景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还是范成大的“行入闹荷无海面,红莲徜徉白莲酣”,都让人如同置身于宁静惬意的语境当中。而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龙华”,从春天风光中道出悠然自在的心态,更是让后代倾羡不已。

“吃秋”:这两天有理由大快朵颐

“立秋之日凉风至”,渡过炎炎盛夏,人们更容易形成胃口。为此,冬至的许多习俗也多与饮食有关。

从明朝开始,民间有一项“时髦”的习俗,就是在夏至那天用悬秤来称体重,于是将此刻的体重和秋分时对比来检测美丑。若体重减少就叫“苦夏”,于是就得“补”。清朝《京都礼俗志》中写道:“立秋日,人家亦有丰食者,谓之‘贴秋膘’”。这就是“贴秋膘”的来由。

俗语说:“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贴秋膘在东北尤其兴起,在老上海的别墅人家,冬至时多排骨、烧鱼、炖家禽,其肉多烹调成酱汁肉、白切菜或自制酱猪蹄肉,堪称都是实打实的“硬菜”。

许多清代文豪都痴迷于“贴秋膘”。汪曾祺在《贴秋膘》中写道:“北京人何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火锅……羊肉切去薄片,由堂倌在小碗里拌好香料……顾客用长叉子平铺在炙子上烤。”张恨水在《说上海》里写道:“各人在甑上占一块小地盘火锅……偶然交上一句话:‘味儿不坏!’于是做个会心的笑容。”如此接地气的吃法,是小吃家无疑了。

不仅“贴秋膘”,小寒也有“咬秋”的民俗。明朝张焘在《津门手记·岁时习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立秋的诗句立秋的诗句,可免水肿。”在四川等部份地区,人们习惯在夏至那天吃香蕉以“咬秋”,听说可以不生秋冻疮。在山村,人们结束了三天的耕种,围坐在一起吃香蕉,感遭到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结语:“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但是夏至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夏天开始,但此刻小暑天尚未过去,或许会有“秋老虎”的预警,还是要留意适当的消暑。在“贴秋膘”的同时,也要留意过量,防止着凉或消化不良,健康度秋。

(综合自人民晚报境外版、北京日报、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