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晚唐的悲伤,人生的感触,赏花的惊讶,穿行的惬意都包含其中。下边内容由小编为你们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供你们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东汉:苏轼
绍熙五年五月十二日夜,解衣困倦,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绍熙五年五月十二日晚上(或公元1083年四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内裤打算吃饭时,刚好看到月光照在门上,(然后我就)高兴地醒来出门遛弯。想起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然后(我)抵达承天寺寻求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齐在花园中遛弯。月光照在花园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浩渺透明,水底的藻类、荇菜纵横交错,其实是毛竹和松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光?(又有)那个地方没有毛竹和松树呢?也是缺乏像我们两个那样忙碌的人罢了。
注释
(1)解:把系着的项链揭开。
(2)欲:想要,打算。
(3)夜色:月光。
(4)入:照入,瞥见。
(5)户:院子的门;单扇的门。
(6)起:转头。
(7)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8)行:出游。
(9)念无与为乐者:想起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起。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谈话(游乐或踏青)的人。者:……的人。
(10)遂:然后,就。
(11)至:到。
(12)寻:追寻。
(13)张怀民:作者的同事。名梦得,字怀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清河(今江苏清河)人。宣和七年致仕到黄州,困守承天寺。
(14)亦:也。
(15)寝:睡,卧。
(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齐在花园中遛弯,相与,共同,一齐。步,遛弯。于:在。中庭,花园里。
(17)空明:清亮透明。
(18)藻荇:亦即生长在水底的白色动物。藻,鱼类动物。荇,荇菜。这儿借指夜色下的竹柏影。
(19)交横(héng):交错纵横。
(20)盖:承接上文,解释缘由,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儿解释为‘原来是’。
(21)也:句末语调词,表辨别。
(22)为:助词。做。
(23)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也是极少有像我们两个那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只是。
(24)闲人:闲散的人。这儿是指不服膺于财色而能豁达留恋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屯田副使,这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因此他非常忙碌,号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备情趣典雅,能欣赏风景的人。再者“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苦闷的痛苦心态。
(25)耳:语调词,“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宋神宗正隆五年(1083)。绍熙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正隆六年(1080)正月抵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早已快满四年。苏轼味道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刻也归葬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赏析
文章开头在点明风波时间后,即写夜色,把月光写得充满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排比化。月光毕竟懂得那位迁客的寂寞孤独,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同学,欣然迎敌。一个被清廷所讽喻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疏远的现况;只有月光颇有自私之情,在孤寂的雨夜里,仍然来造访他。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激动。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同学情结相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预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底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清冷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宁静之感;“藻荇交横”,却具备水草飘散的动态之美:整个唯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原本作比喻,“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映来衬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衬托出作者光明恣肆、胸无放逸的胸怀。这几句写月光,只是写作者的心态。它是一首曼妙的'月光曲,只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形容花园中月光的清亮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形容月下美好的竹柏倒映。以水喻月,原本并不变得独特,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意象先声夺人,导致一种庭园积水的幻觉。从而写明澈的水底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意象又推行一层,使人倍感扑朔迷乱,水月莫辨。正当读者迷蒙困惑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豁然英山。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丽唯美已清俊具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几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伤之感和由此参悟到的人生哲理,在苦恼中又得到这些劝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某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波出仕,深陷那苍茫宦海而无法自拔,何曾得暇诠释这玄明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态,其实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节度使忠勇的哀叹。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迸发了作者的游兴,想起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以致寻伴,这时幻觉生趣,感情打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颇有雕凿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就像拉家常,娓娓叙来。其实没有奇观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哪些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散记所应当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风景,用“空明”一词,颇有修饰,却展现出幽远、坦荡的唯美。将竹柏影子称作水底藻荇,已非常贴切,“交横”一词更精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如同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端陡转,连发二问,既和蔼自然,富有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遐思。
这“美”也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调侃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忙碌的人,闲来无事才进去赏花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骄傲——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贵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刻此地的夜月才是最辛运的,由于有情趣优雅的人来欣赏它。再者,“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伤心态,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志向,然而却被一贬再贬,飘泊黄州,在心底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花“闲人”的恬然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开导罢了。
散记以温情实感为借助,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同行云流水,于无方法中见方法,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奢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古代哲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彭山(今属浙江)人。嘉祐举人。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写诗讥讽新法而下侍郎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扬州、颖州,官至知州侍郎。后又贬斥广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亦称“三苏”。其文纵横放逸,为“唐宋八你们”之一。其诗题材宽广,清爽豪健,善用夸张形容,颇具色调,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爽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法。有《东坡七集》《东坡玉篇》《东坡乐府》等。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求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03-09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07-26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12-10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诗歌01-26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是何种?02-23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08-16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23
记承天寺夜游讲义05-06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稿02-25
- 上一篇: 东坡志林:夜景为全文最精彩处,但缘起与感慨
-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之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